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自我,離苦得樂

  認識自我,離苦得樂

  大叁班:釋法光

  鬥轉星移,花開花落,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時光荏再,這已是我在法門寺的第二個春天,走在這初春的校園裏,枝頭上的木蘭花時而怒放,時而凋零。還有的已經落滿地正等著化作春泥。用心靜靜聆聽這一幕春的交響曲,心中不免有幾分怅然若失。生命是如此的美好,然而又是那麼的短暫。誰也逃不過從幼年到老年,從活力四射到步履蹒跚,這就是人生的無常嗎?有人不僅會問,人的一生到底爲了什麼?幸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理由和目標,但是最終還是跳不出這個生死輪回的迷宮。

  佛教主張衆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與慈悲之心,換言之,衆生皆有一顆“自利利他”的佛心。然而,衆生心皆執著于一個“我”,進而顛倒迷惘,認假爲真,沈淪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撥。佛陀的本意是讓每一個衆生能夠離苦得樂,能夠去認識那個真正的自我。其實,這說難也難,說易也易。說難,是因爲每個人自打從娘胎裏的那一天,就和自己這個肉身打交道,熟悉到不分彼此,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從執迷中走出來確實很難;說容易,只因那個“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就是那個真正的我。只因執著才那麼難,只要放下當念即能轉煩惱爲菩提,轉智慧爲涅槃。衆生在執著與迷茫中度過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不知生死疲勞,妄自爲真。生命之初賦予我們的善與惡,在輪回中交織著,最終在善與惡交織的荊棘叢中受盡無量的苦。

  智人以苦爲舟,以智慧爲漿去推動生命之舟,讓自己渡過苦海。離苦的同時又念念不忘苦難中的衆生,並且發願去拯救他們;愚人卻只是一時之樂,忘卻享樂之後的苦,愚人之所以爲愚人,是因爲看不清生命的本質:成住壞空,生滅變異,無常無我,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如此。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就是發現人人具有的這個完美的、圓滿的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他說法四十九年的教言,就是指導我們破除迷執,去假存真的方法,其目的即是讓每個衆生體悟自身本具的清淨自性。只有佛陀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壽命的長短,而是在于是否具足慈悲與智慧的品質,進而超越生命的內涵,創造生命的真愛與喜悅。只有亦步亦趨地依著佛陀的教法去實踐,終究會讓這顆布滿塵垢的心豁然明朗,在幽靜中放出清淨的智慧光芒,讓一切衆生感受那份慈愛與安詳。

✿ 继续阅读 ▪ 佛學院裏的春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