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出家的認識
——本四班:廣秉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爲貴,惟有袈裟披身難。
朕爲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叁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清·順治皇帝《出家偈》
古德雲:“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將相所能爲之。”
我們知道,將軍可以憑武力平定天下,宰相可以憑文才學識治理政務,凡天下大事王侯將相皆可爲之,然而古德卻說出家不是他們所能做得到的,可知出家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出家乃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情,而且在佛弟子看來,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歎的事情。出家不能是逃避什麼挫折或者男女情感之事,出家人應該做佛法的傳播人,佛陀的使者。他應該是人天的師表,佛法能夠在世間一直流傳下來,靠的就是曆代祖師大德辛勤的奉獻,甚至用生命來保護,才使得我們今天還能親近佛法、聆聽世尊的教誨。
出家,要有一顆“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要想出家,先要看自己出家的發心,是否具有出離心,並認識到了輪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離叁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願意救度一切苦難衆生的心。如果具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那麼出家以後,有著這兩種“力量”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業。相反,如果只是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感情問題,或者願意清淨幾天,那麼貿然出家,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家生活也不會太平坦的。
如果,你只是因爲遇到了一些事情而導致這顆心不能安住的時候才想去尋求淨土,這時你又想到了出家,想進入佛門剃度、染衣,但是無論你怎樣改變自己的外表,內心裏沒有佛法的“種子”,那永遠不能結出你想要的“果實”。這種出家也是極其無奈、痛苦的一件事。因爲你將要每天面對青燈古佛,嚼著青菜蘿蔔(有點誇張)來度過你“漫長的一生”(因爲難受的日子會讓你覺得時間很長)。你對你的將來也毫無把握,對你自己的修行信心也不足,這樣使得你總是進了又退,退了又進。而且你對現在的處境也頗爲不滿,所以你就想到了“退出”,以便轉身躲進那個曾經熟悉的讓你自由和散漫的空間。
古來有句話說:逆境之中好修行;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非常現實的事實。因爲你要知道,出家不是一時的沖動,也不是爲了好奇那身袈裟和逃避某種責任的“優先”選擇。出家也不是你人生的一種遊戲,也不是你生命全部的歸宿,因爲修行還得靠你自己。
現在,我已出家,離開了紅塵白浪。
出家,是值得青春年少的我,義無反顧地選擇踏上的一條路。
出家,它已磨滅我曾經有過的幾分輕狂。
出家,是我活著的一種方式。
出家,使我再也不戀那洛陽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