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勤修道,對治煩惱
——大四班:義祥
佛法的修學並不是一朝一日就能成功的,要經過長期的對治煩惱、修改習氣,才能將自己無始劫來的不善業漸漸的清理幹淨。倘若自己不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去清除,那麼所有的行持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並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如同“說食數寶”,入寶山空手而歸,無有是處。
世間人做事業,要經過辛勤努力,起早貪黑的奮鬥;出世聖道的修學更應該披荊斬棘,行常人之所難行,忍常人之所難忍。所謂天道酬勤,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大乘行人往昔修菩薩道時,剝皮爲紙、削骨爲筆、刺血爲墨、舍頭目腦髓爲成無上道而努力。反觀諸己,我們該如何修行呢?古德雲:“出家人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而今,我們一些修道人,卻大相徑庭“憂貧不憂道,謀食不謀道”。面對生活貪著享受,對修道迷茫無知、所作所爲,無所適從。因此,作爲初學道人,應當先認識煩惱,看看這顆浮躁的心整天在想什麼?認識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樣的修行就有了一個目標,否則,依然會很迷茫無次第的在無名感業中打轉,自己忙了半天徒勞無功,也沒有摸到根本,而去在枝葉中辛苦,無有是處。
煩惱即是內心相續中的不寂靜,有種種的貪嗔癡等形相。這個煩惱一生起心就染了,順帶把以前的隨眠習氣也增長了,最終使身邊的人受到影響。這個煩惱無影無形,又無處不在,雖然不像冤家劫賊那樣逼迫我們的身心,卻把我們弄得像“傭人”那樣整天爲其所轉,變成了煩惱的“奴隸”,它安住在身心裏,我們拿他卻沒有辦法。于是,善法因此而退去,惡法因此而增生,我們無可奈何。常言道:“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倘若我們找不到根本的症結,並給予解決,就會頭痛醫腳,腳痛治腳。這樣只會疲于奔命,浪費珍貴的生命。那麼,長此以往,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呢?是故,應當認識煩惱的過患,當煩惱再次升起時不應忍,應與煩惱鬥。
總之,一個修道人不論走到哪裏或者住在哪裏,都應該以佛法的智慧去認識煩惱,面對煩惱,消除煩惱。時時觀照與反省自己,調和其心,淨除心穢。這樣,煩惱就離我們越來越遠,離道就會越來越近。假以時日,我們的定能證得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