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乘差別略義 出世間乘

  出世間乘

  

  出世間法名真實內道乘,人天乘但爲人天善趣生因不能不受輪回超出叁界,故屬虛妄。外道之乘,執見錯謬,不能證得究竟解脫,空無果利。此異于彼,故名真實內道之乘。大分爲二,初“共因乘”,次“不共果乘”。初共因乘分叁,下下聲聞乘,下中獨覺乘,下上菩薩乘。此叁乘皆爲化身大師釋迦牟尼說。

  ┌聲聞乘┐

  │  ├─小乘

  ┌共因乘(顯乘)──│獨覺乘┘

  │  └菩薩乘──大乘

  出世間乘─│

  │  ┌事密 ─┐

  └不共果乘(密乘)─│行密  ├下叁部

  │瑜伽密─┘

  └無上瑜伽密

  ◇ 小乘

  聲聞乘者,乘四谛之行法,出叁界無常苦,而到阿羅漢果也。

  獨覺乘者,乘十二因緣之行法,出從他聞法苦,而到辟支佛果也。

  此二乘共名“小乘”,約諸經論,總有八同十四異。

  八同者:

  一、名同,同名小乘。

  二、斷障同,同斷煩惱障。

  叁、見理同,同悟生空理。

  四、修行同,同修叁十七道品。

  五、得果同,同得一切智(依大品),同得盡智無生智之果(依小乘)。

  六、證滅同,同證有余無余之涅槃。

  七、出義同,同出叁界。

  八、所知同,同知過未八萬劫事。

  十四異者:

  一、時異,聲聞出佛世,獨覺不然。

  二、根異,聲聞根性鈍,獨覺根性利也。

  叁、所依異,聲聞依佛而出離,獨覺自覺而出離也。

  四、藉緣異,聲聞藉聲教,獨覺藉法理也。

  五、所觀異,聲聞觀四谛,獨覺觀十二因緣也。

  六、向果異,聲聞分四向四果,獨覺唯一向一果也。

  七、通用異,聲聞神通境界狹,獨覺神通境界廣也。

  八、修因異,聲聞練根叁生乃至六十劫,獨覺練根四生乃至百劫也。

  九、有悲無悲異,聲聞如鹿,但見自身,故無悲;獨覺如羊,顧念其子,故有少悲。

  十、福德厚薄異,聲聞之身或有相好,或無相好;獨覺之身必有相好。

  十一、說法現通異,聲聞爲人說法,獨覺爲人現通。

  十二、漸頓異,聲聞漸得四果,獨覺頓證一果。

  十叁、利益深淺異,聲聞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賢七聖,(四果)獨覺之化度,不能使人得暖法以上之益。所以然者,聲聞與佛同世,衆生福德利根,獨覺出于無佛世,衆生薄福鈍根,且不堪多說也。

  十四、出處異,聲聞出于人世,而獨覺隱處出林。

  二乘同異略如上述,要之皆能解脫生死出離叁界,非人天外道之乘所能比擬也。

  ◇ 大乘

  菩薩乘者,亦名大乘,本括顯密二乘,今以密乘爲如來乘,故此專指顯波羅蜜多乘。此乘乃依六度之行法,出內無利智外無相好之苦,圓滿福智二種資糧而登佛位者。

  大乘一名勝乘,小乘亦名劣乘,《攝大乘論》列十殊勝判大勝小。境殊勝二,行殊勝六,果殊勝二,皆爲小乘所望塵莫及。

  境殊勝二:

  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

  叁種自性,說名所知相體。

  行殊勝六:

  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

  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

  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

  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

  首楞嚴等諸叁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

  果殊勝二:

  無余涅槃,說名此中彼果智體。

  叁種佛性,說名彼果斷體。

  上爲大乘十種勝于小乘者,《攝大乘論》全部即以解釋此十種殊勝爲主。讀者欲深知大小乘之區別,及了解大乘之主要內容,該論爲必需精讀之書。複次,言及大小乘之區別,《瑜伽顯揚論》等複有七大之說,如該論雲:“大乘性者,謂菩薩乘與七大性相應故,說名大乘。雲何爲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上正等覺心。叁、勝解大性,謂于前所說法大性境,起勝信解。四、勝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謂已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時大性,謂叁大阿僧祇劫時,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即無上正等菩提。”

  綜上所述,大小二乘雖同爲佛說,然其勝劣固確然可分也。茲當進論顯密之別,此事在佛教長期發展中,早有定論,唯初入佛者往往拘于漢上宗派之見,昧于抉擇,故不厭詳言之。

  ◇ 密乘

  密乘之勝于顯敦,在唐代不空叁藏之譯述中,已屢言之。如《五秘密軌》雲:“顯教修行者,久久經叁無數大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于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至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慧,回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又,《叁十七尊出生義》雲:“然知諸正覺尊本來常住,大菩提衆無不會同,外道隔于我執,二乘滯于空證,近情失于取舍,淺智惑于有無,是皆自破舟梁不可得而詣也。”文中所雲“失于取舍,惑于有無”,正標顯教之失也。日本弘法大師曾據《大日經》意,立十住心之說以辨顯密,文繁不引。

  西藏方面備承印度後期密乘發展後辨析入微之說,于顯密差別,區分至詳。一般以四道理區別之,如下所述。

  初者,顯密二乘雖俱以光明心性爲體,然顯乘于體(根)道果昧于抉擇,真言乘不爾,故特殊勝。若就深廣二門更衡量之,顯教依因門之宗,雖據比量所成勝義谛爲體,勤修止觀,時經多劫,始得一分之果,至其抉擇蘊界處等世俗谛法,唯事取舍而已。真言乘則不待立因,直扼身語脈風明點等要,以無作智無分別法身藏爲體,以自性心安住其中,即于一生等悟入法界真勝義谛而證菩提。又判法界光明曼荼羅即爲“體續”,依彼而起世俗谛相一切蘊界處等無可取舍故以本尊宮殿刹土莊嚴而爲“道續”示修持方便,于諸分位能得八大悉地(成就)究竟能證無上菩提,是爲“果續”,如是體道果義皆悉具足,故密乘爲勝也。

  第二、就方便之多寡而言,密亦爲勝。就所斷而言,顯于叁毒勤苦克製,竟無能除;密乘則以微妙欲貪等大樂爲道,不斷叁毒自然清淨。又就所修而言,如資生所需以施爲基,皆由先業所致,依緣而成,故當勤于治生;真言乘中,可依水灌頂及得伏藏等修法,增長富饒,不需無業及現生勤苦,又有延壽增益等衆多方便,皆爲顯乘所無,故密較優也。

  第叁、就難易言,密亦爲勝。蓋顯乘之法不離取舍,于難舍事疲恧無功;真言乘則無論何法皆可助道,所取舍事自性清淨故,故能依欲樂等行而得成就。

  第四、就根之利鈍言,密亦爲勝。蓋以密乘爲利根道,以其少所勤苦多諸義利,殊勝口訣性究竟故。

  以上四道理之根據,見于《叁理趣燈》。有頌雲:“義一而不昧,方便多無難,利根爲主故,真言乘最勝。”除此更有十五差別之說,見于《羅梨不思議續》,如雲:聲聞等下乘,無有勝口訣,“見”“行”與“持心”,“因”“道”“果”與“地”,“時”“受用”“瑜伽”,“自他利”“密意”,“無疲困”“少勞”,“集資糧”殊勝,由此十五別,持明乘最勝。

  茲依此頌所說次第分別說明之。

  第一、見之差別:顯乘之見不外空性泯絕戲論。

  第二、行之差別:顯乘于行不外取舍二法,密乘不爾,故亦爲勝。

  第叁、攝心叁摩地之差別:顯乘修習止觀久久持心,需大勤苦,真言乘則以有相之生起次第息絕戲論,以無相圓滿次第扼脈風之要而起正智,故是殊勝。

  第四、因之差別:顯乘計以先泯能生所生世俗而悟勝義,真言乘直指淨因或離因之本位智而事觀修當下悟入真勝義谛,故是殊勝。

  第五、道之差別:顯乘于二資糧別分漸修,所立五道多劫難窮,真言乘則直入無別智論,不了二谛無別,本來即是本尊真言之自性,真言乘則能了知,如《幻化道炬》雲:“勝義世俗無差別,即大平等曼荼羅。”又立五蘊爲本尊,如《智慧成就續》雲:“色毗盧爲性,受爲寶生尊,想即無量光,行不空成就,識爲阿閦鞞。”(按唯識家以識攝蘊,密乘後期發展以代表不動佛之金剛持——舊譯持金剛——統攝五部而爲第六部,亦本此意)又以五大清淨爲五佛母,如前續雲:“五大五佛母,一切蘊處界,皆清淨名佛。”故《幻化密藏》雲:“如來悉知一切諸法本來成佛”也。

  第六、果之差別:顯乘許長時後得果,密乘則許當下任運自然得果,故是殊勝。

  第七、地之差別、顯乘斷舍對治有次第別,故許十一地,真言乘則依無別自性而分法界真如任運地、清淨平等大智地(二次第最勝光明地),及任運勝法清淨地(大清淨果地)叁種。又于因乘(顯)諸地上立第十二無染蓮華地,第十叁執金剛地等,故是殊勝,如《秘密藏》雲:“地差別十叁。”

  第八、時之差別:顯乘縱經叁阿僧祇劫亦難成就,真言乘若精進修正叁味耶清淨即生即可成就,如《密意授記》雲:“于極無數劫,諸佛所證知,若真言行者,一生證等覺。”

  第九、受用之差別:顯乘須斷欲塵而事修行,真言乘則以爲助道方便,如《金剛莊嚴》雲:“所斷諸勝妙,受用五欲塵,真言有方便,助道當享行。”

  第十、瑜伽之差別:顯乘以無得等引如虛空而觀空,以後得幻化瑜伽爲道,真言乘則以無別不思議瑜伽爲道,故是殊勝。

  第十一、成辦自他二利之差別:顯乘于諸位次僅有少益,不能廣辦,真言乘則能以降雨消除饑馑,以瑜伽觀行普澍飲食珍寶等雨,及息除疾疫災變等事,令其國境吉祥安樂,而成利他,後以不可思議二次第法令內證德及叁摩地念念增長,而成自利,故是殊勝。

  第十二、密意之差別:顯乘除因乘外余無所知,真言乘則能定解大密果乘,如《金剛頂》雲:“一切真言相,即諸佛意密,能成正法藏,具法界真實。”

  第十叁、難易差別如前已釋。

  第十四、由無難苦之行,故能斷除疲頓之苦,以少勤劬成大果利,是故勝于顯乘,故前雲:“多方便無難」也。

  第十五、積集資糧之差別:顯乘不外共同資糧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多,故長劫稽留,真言乘了知一切皆爲諸佛刹土,隨所受用皆成資糧,故極廣大。又知一切資具皆是甘露,故極賢妙。又達一切自性清淨平等,故極殊勝。又諸煩惱雖不斷除自然清淨,二種資糧速得圓滿,故于一生即得解脫。

  上爲顯密差別十五種,又《智慧成就續》雲:“秘密真言乘,身語意諸道,大密勝因乘,當知極殊勝。”此謂略說真言乘以意密爲道,語密爲道,身密爲道,所當知也。顯密差別,無量無邊,略舉大者如上,茲當進述密乘中六乘之差別。

  

  

  

《九乘差別略義 出世間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