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千金散盡還複來

  千金散盡還複來

  ——本叁班:法光

  人活在這個世間,每天都要與錢打交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無不需要用錢來買,似乎少了錢,人們的生活將無法繼續。大多數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也都是在賺錢,尤其在這個物欲橫流、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似乎都變得以錢爲標准,賺錢變得更加重要。每個人都不能否定金錢的作用,更無法從金錢的世界裏脫離出來。

  對于錢財,可能每個人的態度都不相同。有的人認爲能夠維持日常生活就夠了,而有的人視錢財爲一生的追求。然而錢財再多,也只是像流動的水,誰也無法留住它。如果放在那裏不流動,錢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價值,也就不是錢了。生活中,人們都很羨慕那些有錢人。開名車,住別墅,更希望自己成爲有錢人。可是人們並未認真思考金錢給人帶來了什麼,又讓人失去了什麼。表面上人們認爲賺了很多錢,其實是被錢所賺。爲什麼?爲了錢,人們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爲了錢,不知付出了多少時間、心血,錢似乎占據了人們的一生。俗話說“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印證,每個人都在想著發財。爲了錢,人性變得冷漠功利,社會環境也變得浮誇躁動。因此說金錢是萬惡之源毫不爲過。一旦擁有了更多的錢,人就容易沈迷于紙醉金迷的世界裏,掉進金錢的漩渦而無法自拔。

  雖然如此,可是人要生活,卻又不能沒有錢,錢的重要性不可否認。尤其在這個物質消費的時代,沒有一樣東西不與錢挂鈎。只是人們應該搞清楚錢財的作用和位置,不要讓錢來支配我們,更不要讓錢成爲人一生的唯一目標。其實在佛教裏也非常重視經濟,主張發展淨財、善財,並擁有適當的物質生活。淨財不僅可以幫助積累修道的資糧,而且也是弘法利生的基礎。佛教也不排斥富有,像莊嚴的極樂世界,也都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其實錢本身沒有好與壞,用的時候就有了好與壞。在世間有了錢可以開拓更廣闊的事業,可以幫助更多人,可以福利社會,造福人群。只要是善財、淨財,多多益善。至于橫財、不義不當之財,只會生出禍端,是萬萬不能要的。如何去對待把握錢財,卻需要智慧來抉擇。佛教對待財富,非常重視利均,共有,更是提倡布施的觀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將錢財公之于衆,成爲大家共有的財富,並且用現在的財富培養未來的福德財富,成爲永世的財富。

  通常人們將財富與錢財劃上等號,實則不然。財富不僅僅包括錢財,錢財只是物質財富,人活著除了物質財富,還需要精神財富。物質財富是有限、有量的。布施、無私、道德這些都是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將錢財散盡,用來造福于社會,錢財也可以升華成爲精神財富,人生才會變得充實飽滿。一旦執著錢財,就會充當金錢的工具,就會成爲金錢的奴隸。千金散盡還複來,河水只有流動,才能涓涓不絕。縱然擁有世界上所有的財富,終歸要銷毀散盡。真正的富有不是擁有豐富的物質,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財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懂得“舍”的人不僅是富者,更是智者。舍即是得,散盡才會複來。

  佛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生來死去都是兩手空空,活著的過程卻是萬般的辛苦,錢財往往成爲人們放不下的負擔。無論錢多錢少,多數人會因錢所累。多少人生前一生辛勞,賺得萬貫家財,可是臨終之時,一分一毫也帶不走。反倒是親人子女之間爲了爭奪財産反目成仇。如果能夠在生前把錢財用于慈善事業,救濟貧困,發展教育,那麼因此所得功德,不僅可以讓自己生往善處,還可以給後人以表率作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可以成爲親人子女無限的精神財富,這樣的福德更是可以福蔭子孫後代。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誰都懂,如果真能把這些簡單的道理,彙歸到生命的內涵中,人生的意義將不再簡單、平凡。錢財不應該成爲人生的終極目標,而應該作爲實現人生意義的手段,只要不去執著于錢財,擺脫錢財帶給人生的種種纏縛,把物質財富升華爲精神財富,生命的價值才能得以彰顯。

✿ 继续阅读 ▪ 心靈的淨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