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忍辱,對治嗔患
——大四班:本德
經雲:“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嗔智的福患,意根不柔調,心不平靜,狂亂不安。先有的喜樂將會失去,無法安然睡眠,內心失去堅固,而不能平等安住。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不同的對境,有的對境能順隨我們的心情,不會使我們産生大的波動。但有的對境卻非常嚴厲,必須要認真面對。不能被境所轉,使自己生起煩惱,所以在平時我們就要經常來串習佛陀的教證,還有以往大德們的一些修行體會的理證。以免我們面對境時産生嗔患的過患。
修學“忍”的勝利,如《攝波羅密多論》雲:“若有棄舍利他意,佛說忍爲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又雲:“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金剛經》中雲:“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唐代光祿卿王守和,從不與人發生爭執,曾在書桌上寫了一個很大的“忍”字,帷帳之中也繡了“忍”字。唐明皇認爲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好像是誹謗當時的政治,于是召見問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經知道你不喜歡爭鬥;現在又喜歡寫“忍”字”更看出了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回答說:“我聽說堅硬的東西容易被折斷,萬事之中,以忍爲先。”唐明皇稱贊道:“好”並賞賜他錦帛以示表彰。
以上的教證、教理及故事都足讓我們對治嗔患,努力修習忍辱,我們要依教奉行,這樣才能心生愉悅,處處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