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五戒的現實意義
——大四班:弘欽
佛教中所說的持戒,不光只是在佛教徒範圍類要遵守的,它含攝了整個社會的大衆團體,佛法裏又叫戒律。
戒律是社會大衆身、口、意行爲上必須依循的尺度,能遮止世間一切不善的行爲,說明戒律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我們對于持戒律的理解應該是廣泛的,《大智度論》雲:“如是持戒爲諸善法根本。”止的當下就是善,世間人之所以造下危害社會及他人的一切過患,都是沒能自我約束。由于對物欲産生過度的貪婪和執著,身、心一時熱惱而造成的,而違背的世俗的法律,這也只是事相上的黑業果(苦果),更是來生輪轉苦海的惡因。
佛法的戒學是以圓滿利益一切有情而設的。世間人通過學習佛教戒律,很快能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氣,是促進社會和諧、道德好轉的有利因素。
佛陀爲在家人製定了五戒、五戒尚在的在家居士能獲得現世安樂和後世解脫的路徑。如“不殺生”能使你的家庭美滿;“不妄語”能使你的信譽很高;“不飲酒”能使你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神智清明。五戒是改變自他人生命運的最好方法,世人不可不從之。
現世生活中對佛法的傳播,把叁皈依五戒作爲學佛的入門首要修持之法,但有的信徒只是受叁皈依不學戒法,這是不正確的。叁皈依是根本,五戒才是學習安身立命的基礎,叁皈依五戒齊受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