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簡擇世出世間愛

  以佛法簡擇世出世間愛

  ——大四班:道信

  曆盡滄桑,被世俗情和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世俗人。有時會在火車上、車站、寺院有意無意中,會出其不意地問出家人,師父:“什麼叫愛、愛是什麼?”等等的問題。好像出家人就是不具愛的冷血人一樣。

  多數師父皆用逃避,羞于出口的排斥的方式來面對這一事實。這種態度有點欠妥,無意中把世俗人想知道的愛和佛教講的真愛混在了一起,將出世間的真愛與世間人講的有情生理本具的那種生理沖動連在了一起,把自己出家的那種無私奉獻衆生的愛玷汙了,抹殺了佛教的慈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者是!

  愛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可以歸納爲世俗的與出世間的兩種。世俗愛分爲執著、母愛、無私愛、乖離愛。一、執著愛,凡夫皆有之,這種愛的範圍很寬,但愛的體現是有限的;譬如執愛自己的職業、家人、父母、家庭、財産、名利、國家等等。這種愛往往是後天的我執習氣和往昔的業力産生的。

  二、母愛,也是世俗的愛,她的深度超過執著愛和無私愛。愛是母親的天職,母愛無疆,母愛是每個人在世間生存的力量和勇氣。兒女與母親是連體的,等同母親的器官,不管兒女美醜、殘缺,母親絕不分別、嫌棄、放棄。對不健全的兒女的那種體貼唯有他們才有感覺。當兒女生病時、違法入獄時,那種望眼欲穿盼浪子歸家的心,只有病好的出獄的兒女們方能夠體會。

  叁、無私愛,即是那些爲社會、爲人類不求回報、自願無私爲人們鮮血、捐器官、出錢,爲宗教捐錢捐物資的,爲國家安危犧牲的種種行爲等等。

  四、乖離愛,是不善行爲,即那種對人、對社會、對物等,不論何時何地都有一種以無明火來支撐,熏習,由一種不習慣的恨變成一種習慣的不斷的惡性循環的一種恨,這種恨就叫乖離愛。這種愛是不可取、不可學的。

  五、出世間的愛,是悲與慈,也是佛教講的真愛。這個愛每個人都具備,只因凡夫被無明蒙蔽而不覺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愛是慈悲的起點,是濟世利人的資糧。是對有情無情發自內向的叁輪體空的愛,它能給自己及其他生命帶來永恒的快樂,是遍法界的愛,惟佛方具。悲愛是悲心具足的菩薩所具備的,它是從空出有的、悲憫有情的那種無私愛,生生世世以有情的苦爲己任,與有情生命生生相惜的一種愛。慈悲蘊藏著智慧、悲憫、奉獻、寬容,這種愛結的是安樂的清淨佛果。佛弟子的愛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無分別的,他們的與世無爭是最常見的一種愛,佛門的佛塔、佛像、法寶、僧寶在的地方等同見到佛,無形中就在度化你、加持你、熏習你,愛著你。佛教的愛不是語言而是悲心的流露與付出。

  問世間情爲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關鍵是相許,相許是互相交換,互相依賴生存;這不是愛是交易,情也是一種交易。愛是無條件地無私地奉獻付出,愛不是有情後才去愛,也不是相互間無情而去愛,愛不是情,情不是愛,如果把愛和情當一個意思來判斷,是誤解了愛,玷汙了愛的本意。情是世俗人相互生存的、交流的一種生活的方式。更不能把愛與有情生理本能的一種反應混爲一談。如果把有情交配方式叫愛或情,那人和動物還有別嗎?如果那樣理解愛,佛教講的慈悲、真愛還能升華嗎?怨哉。

  認識愛,了解愛與所愛,懂得愛才會知道怎麼去愛,欣賞愛才會珍藏愛,接受愛才會付出愛,付出愛的人才會收獲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