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執著,得到安詳
——大叁班:妙定
昔日,佛世時,有一位婆羅門,聽聞佛陀是位智慧圓滿的大聖人,于是兩手各捧一盆花來供養佛陀。佛陀見他來了,說:你放下吧!于是婆羅門放下左手中的一盆花。佛陀又說:你放下吧!于是婆羅門又放下了右手中另外一盆花。可是佛陀仍然說:你放下吧!此時兩手空空的婆羅門茫然不解的問:聖者佛陀啊!我兩手空空了,您又讓我放下些什麼呢?佛陀回答說:婆羅門啊!我是叫你對內放掉六入,對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啊!此一十八界放下,則身心自在,才能得寂樂的聖人之道啊!
是啊,正如佛陀的開示一樣,只有放下一切執著習氣,守護六根門,不爲外六塵境所轉,不生迷亂的六識,則才可以出離這不安的叁界火宅,取得大寂樂之果啊!可是很不幸運的是我們並未聽取佛陀教我們“放下”的言教,反而陷入了一種習慣性的盲目地索取中了,正如乞丐見人來時,習慣麻木地伸出了他那索取的手。
我們被自我執著的圍城困在人生的邊上,飽受貪、嗔、癡等獄吏的折磨,是令我們輪回在生死的六道苦海中。同時這不知放下的無明業習又如同套子一樣,令我們如同契可夫筆下的“活在套子裏的人”一樣痛苦而又無奈地陷溺在人生的沼澤裏無法出離。 我們總是要求別人來適應我們,我們向別人索取尊敬與愛戴,其不知這行爲像不倫不類的小醜一樣令人感到滑稽而可笑嗎?且要知曉,向外求來的東西,是靠不住的,借人家的始終是要還給人家的!最後你又能得到什麼呢?是無情的嘲弄與無盡的煩惱罷了!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聖人無求于名利,而名利自追逐于聖人。佛說:少欲知足,比丘應行。斷際禅師說: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佛言祖語異口同聲,只是教人放下多求執著罷了!放下執著的當下,自然會收獲一顆安詳自在的心。此心安樂,不似天堂,勝于天堂。寒山子曰:君心若似我,還得到此中。試問:你到此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