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禅的境界
——大二班:本道
初學坐禅的人,有很多人只聽說內心的五欲六塵,妄思雜念……統統要放下,全部需要摒除。以爲這樣就可以使大腦空寂、無欲、無念。在靜坐傻等中便可以成就聖道。結果很多年過去了,卻一無所成。如北方盤腿坐大炕的老婦人一樣,到死都不知道什麼是禅修。更別說通過禅修練養的漸次增上,達到涅槃的究竟彼岸。
記得佛護禅師對我講過一個小故事:一天,一個修習坐禅的年輕人向他頂禮請教,坐禅時內心空無所欲,無牽無挂,萬緣不攀,是不是像死人一樣?在場的老禅師們都愣住了。佛護禅師呵斥道:“死人怎麼能修行?”年輕人被呵斥後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誤。于是小心謹慎侍立一旁,認真傾聽佛護禅師的開示。幾天後年輕人如獲珍寶般的高興地離開了。
後來佛護禅師問我:“你知道爲什麼嗎?”我當時說了一大推話。總算把問題講明白了。佛護禅師當時點頭表示對我的回答是滿意的。現在回想起來,再一次對當時自己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的話,所得出的答案就是:“明靜而住”。
什麼是“明靜而住”呢?就是明而不昏,靜而不亂。這就是靜坐時內心的境界——明靜而住。平時我們的內心很雜亂,心向外攀緣,總是被外境所牽,逐靜而轉,這是動而不靜。睡覺時不做夢,內心不記憶,不思維,心無挂凝,沒有妄想執著、分別等,但卻呈無記狀態,什麼也不知道,這是靜而不明。
世上有叁種人是處在無記狀態下的:一種是死人;一種是得病的植物人;還有一種是頭腦無記的傻傻地靜坐,不知明靜心法的修行人。這後一種人正是佛護禅師所呵斥的對象。我們修學禅法一定要在這一點上通達明了才行。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