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只見他非 不見己過

  只見他非 不見己過

  ——大叁班:正慧

  看過一則故事,講的是叁個人在禅修,坐了很長時間。突然一陣風把燈吹滅了,“啊,燈滅了!”,“你怎麼說話了?”,“只有我沒說話”。其實我們很容易發現別人的過失,但不易發現自己的錯誤,甚至在指責別人的同時,自己也犯上同樣的毛病!

  生活中的修行,是要“斷除十不善,勤護身如意,內心無所著,恒行波羅蜜。”但我們的內心常被惑及業所縛,內心常與煩惱相應,不得自在,常在輪回。懂得一點佛法,又成爲觀察別人的工具。把別人的行爲作爲談話的題材,繪聲繪色地廣宣流布。俗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點過失也沒有的人,世界上是找不到的。再有古人也言“罵人不揭短”。宣揚別人的惡行,也是自己在造惡,不但損害自己的德行,也會與他人結惡緣。反之,一個德行好的人是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就算看見也不會傳是非,更不會追加評論到處宣揚。“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所以真的想看過失,就應該看自己的斤兩,心是否還與煩惱串通一氣。

  弘一大師也曾說:“吾每日思己之過都來不及,哪裏還有時間評論他人是非?”自己要求別人時把要求要降低,不用自己的標准去衡量別人,而是要拿來稱量自己,如果總是去評斷別人,我們就會爲了別人而煩惱,把他人的業變成自己的。曾經有個人與禅師同行,過江時見擺渡之船靠岸碾死了魚蝦,就問禅師:“您說這是乘客的還是船夫的殺業?”禅師答言:“是你的!”學習了佛法,就要多運用智慧去觀照,見他人之過的確百害而無一利,理應斷除。

  如《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念念觀照一切法皆是無常,所有的一切相都是不可得,自性本空,這樣的話執著他人的過失,自然就放得下,遠離了是非、煩惱,每天活在沒有是非的世界裏,這樣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