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訪學道——臘八蒙山開示

  臘八憶佛 感念佛恩

  ——臘八蒙山開示

  2014.01.08

  參訪學道

  當時印度最有名的兩位婆羅門大師,人間仙人一樣,一個叫阿羅邏,一個叫迦蘭,是印度獲得解脫境界最高的兩位導師。阿羅邏仙人16歲出家,修梵行104年,已經120歲了。太子先去他那裏參學,請他爲自己說斷除生老病死的解脫之法。 仙人看太子儀表堂堂,非常高興,就說:衆生始于冥初,從冥初起于我慢,從我慢生于癡心,從癡心生于染愛,從染愛生五微塵氣,從五微塵氣生五大,從五大生貪瞋等煩惱,于是流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太子就說:我已知道了生死的根本,那如何能斷這個生死的根本呢?仙人說:想了斷生死的根本,首先應當出家修行,持戒忍辱住空閑處,修習禅定、離欲等善法。他給太子一一細說: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老師白天講到哪裏,太子晚上就打坐實修,不要多久就現量證得四禅境界。

  阿羅邏仙人說:有的老師證到這裏,就覺得已經解脫了,其實出定以後才知道,這裏還不是解脫處,還有更高的境界。于是他又細細爲太子講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他說:這裏才是究竟解脫的彼岸,你應當這樣修行。

  太子白天聽了,晚上打坐實修,沒過多久,就全部證得了四禅八定的境界。不過他還是有疑問,于是跟老師提了一個問題:非想非非想處,是有我?還是無我?如果是無我,就不應該說“非想非非想”;如果是有我,那我是有知?還是無知?無知如同木石;有知則有攀緣。既有攀緣就有染著,有染著就不是解脫。

  老師聽他這樣講,非常佩服,心裏想:太子的智慧真是深妙啊。悉達多太子就跟老師說:您已經盡了粗結,但還有細結在,有細結在就會滋長,那就一定還要來受生。如果能夠除盡“我及我所”,舍離戲論分別,才是真正的解脫。

  太子爲了求得真正的解脫法,又去參學迦蘭仙人。他與迦蘭仙人的問答,基本上也是如此這般。太子已經證到他們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他想:住在這個定裏,在世間可以活八萬大劫不死,但是出了這個定,不還是凡夫一個嗎?不行,這些還不是最究竟的,我一定要找到最究竟的解脫之道。二位仙人見太子的智慧深妙難測,心裏都非常欽佩,因爲年紀太大了,也不能跟他去修行了,就跟太子約定:如果你成道了,請先來度我。太子答應:好。

    六年苦行

  太子調伏了二位仙人,這時候再想跟哪個老師學,世間已經沒有老師可以教他了。于是他進入尼連河邊不遠處的苦行林,靜坐思惟,觀察衆生的根機,發現要六年苦行才能度之。于是他便修苦行,日食一麻一米,甚至七天才食一麻米,身體瘦得像枯木一般,有一張照片就是那時候的。當時憍陳如等五人,也跟在太子身邊一起修苦行。

  太子這樣的苦行滿了六年,仍舊沒有得到解脫,他就想:苦行也不能證道,往昔聖者在閻浮樹下思惟佛法,離欲寂靜才是最究竟的。他又想:如果我就以這樣枯瘦的身體而證道,那外道還以爲:自餓苦行就是大涅槃的因。不能這樣,我應該進食,恢複體力,然後成道。所以太子撐起身體,來到尼連禅河裏洗浴。出浴後接受了牧女的供養,發願:爲成熟一切衆生故受此食。進食以後氣力充足,身體光澤堪受菩提。憍陳如等五人見太子進食,以爲太子退轉道心了,于是離開了太子繼續去苦行。太子獨自走到畢波羅樹下,發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正等正覺

  現在我們想想,這個“空無邊處定”,空有沒有邊?你拿哈勃望遠鏡望,空有沒有邊?沒有邊的。你要能入到這個定裏,你要跟空合成一體,空就是我,我就像空一樣,太子證到了。再看“識無邊處定”,我們分別意識的這個識,請問這個識有沒有邊際?沒有。你能證得識無邊處定,就已經有神通了,可以知道保險櫃裏裝了多少錢,裝了幾根金條,哎呀去偷竊方便了。請問小偷能不能證得識無邊處定?不能證得。修行是要有福德的,一個人的福德,是由他的心靈狀態決定的。

  修行不是理論,修行要實修實證的。佛陀入無所有處,我們入錢無邊處,是不是?我們也會說空空空,哪裏空了?我們想賺錢無邊,今年十萬,明年二十萬,後年一百萬,越多越好。我們的欲望無有邊處,貪嗔癡無有邊處,我們就入這個定,而且入得很好很精進,正在進行時。

  我們要記住哦,佛就是在這樣子的前提下,才發的那個大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爲什麼佛教裏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呢?首先是一個“正覺”,然後擴大了是“正等覺”,再擴大了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再比這個更高的覺悟境界了。在已經證得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基礎上,佛陀的心靈有沒有擴大?佛陀的心靈已經像虛空一樣廣大了,但這個“識”是有覺受的,那不是空洞洞的一無所有,而是活潑潑的,它是有正覺受的。

    有情無情皆具佛性

  佛陀所證得的正等覺,又叫遍智。比如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在講,佛陀會不會聽得到?會聽得到。佛陀展現在哪兒知道嗎?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上都展現著佛陀的生命。《法華經》裏,常精進菩薩一再對四衆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的身心都折射著釋迦佛陀的光明。不僅你們在座的,還包括一切有情無情。

  有一次我去北京,有一位法師帶了幾個徒弟來見我,邀請我到他那個道場去,那首先要問我探探這個水。他問,我講,一個徒弟就在邊上“唰唰唰”做筆記。要走的時候,做筆記的這個人突然問:“法師,我有個問題想問問您。”他說:“天臺宗裏說:無情亦能成佛,我不懂這個意思,請您幫我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厲害不厲害?很厲害的。我順手拿起一個杯子問他:“凡夫看這個是不是杯子?”他說:“是。”“凡夫眼裏它是佛嗎?”“不是。”我問:“那佛的眼睛裏看它是佛嗎?”他說:“是。”我說:“好了。”很簡單很形象地回答了他的問題,他非常高興,滿意地回去了。

  不僅僅在座的每一位,都放射著釋迦佛陀的光明,你們看這個塔,有沒有放射佛陀的光明啊?你說那肯定的。塔由什麼組成的?你看,白銀、黃銅鍍的金,這些金啊銅啊銀啊,是不是無情物?是的。那我們就知道,雖是無情物,它也放著佛的光明,所以說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正遍知海

  既然菩薩這時候已經證得了四禅八定,那爲什麼還沒有被稱爲“佛”呢?爲什麼?因爲四禅八定還是世間法,還沒有出叁界。但是十二月初八菩提樹下,菩薩夜睹明星而悟道,這證的是正遍知海。

  什麼叫“正遍知海”?我們比個收音機例子,如果98赫茲的頻道爲正的話,那上至100,下至80都爲偏,對不對?那佛陀不但證到了98,而且也證到80、81、82、83、84、85、86、87、88、89、90,然後91、92、93……一直到100,一千、一萬、一億,乃至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頻道,佛陀全部證到了,這個“正遍知海”要這樣去理解。

  佛陀證到所有層面,沒有一小點遺漏,就是說佛陀不單證到空無邊際,同時也證到有無邊際,空有微妙全都證到,所以佛陀的智慧叫“遍智”,正遍知海,無上正等正覺。

  我現在講話你們聽得到,佛也聽得到,而且狗的講話、鳥的講話、蚊子蒼蠅講話,佛陀全部能聽到,包括小草講話、大地講話、虛空講話,佛陀全都聽得到。而佛陀講法的時候,人聽得到,天人聽得到,六道的衆生聽得到,聲聞緣覺聽得到,十方菩薩也聽得到,十方諸佛都聽得到,所以“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因爲佛陀本身已跟所有的一切融爲一體,圓滿具足一切功德,這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境界啊。我這樣講,你們緣著我的話去體會,這是我們諸位成佛的增上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