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課(七)修行者不能忽視逆緣
雖然我們有時是從順緣的角度講解禅定,但作爲修行者,還需要認清禅定的逆緣。例如我們時常講解前五根識,第六識,第七識末那識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等八識的狀態,目的就是爲了告誡大家,八識並非我們所追求的的目標。若不懂得八識,則很難樹立順緣,即真正的勝觀等持之見解。現前很多人由于對這些道理不是很了解的緣故,對禅定的理解非常粗糙。
請問單純從意識的角度當中而言,平常你的禅定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如果連意識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又如何辨析自己的禅定之見解?要記住,僅憑文字掩蓋一切,你的修法永遠無法得到圓滿的結果。雖然聞思與實修所講解的道理是一致的,但境界則完全不同,粗細有著很大的區別,有很多修行的道驗是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縱觀曆代高僧大德也沒一個是依止文字而成辦解脫者。所以,我還是建議大家在以後在修的過程當中,不妨先將順緣擱置一旁,先了解一些逆緣,這樣才能做細致地辨別。如果連逆緣都不懂,又如何樹立順緣呢?
這兩天有很多修行者過來彙報見解,先不說出世間勝觀之見解,即便是輪回範圍中的八識見解,很多人也沒有很好的體會。因此,大家在修法之上,還是要細致一點。我相信,在座的無論是藏族還是漢族的修行者,有很多人的見解還是很不錯的,回答導師的問題可能覺得非常容易,小菜一碟。有些修法不夠細致的弟子在彙報見解時,導師一聽他的回答就知道,他到見解到底來自于理論還是實修。因爲如果是從理論的角度作答,回答永遠是粗糙的。就如同描述天空中的雲朵或者是他人的財物一般,再精彩也不是屬于自己的東西。因爲聞思與實修的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雖然他們所描述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兩者見解則完全不一樣。因此,理論可以作爲實修的前行,但不能用理論去掩蓋實修,自己根據理論去建立一個禅定,恐怕並沒有什麼意義。
例如當你內心生起煩惱的時候,你口中可以說煩惱是空性,但實際當中你的煩惱到底能不能空?若要是不空的話,就是在告訴你,實修與聞思之間的差異。雖然我們口中都會說,所謂的閻王爺就是貪嗔癡煩惱所呈現的相,但是當你站在閻王爺面前說,你是空性,我想閻王爺可能會給你一耳光。他明明站在你的面前,怎麼會空呢?因此這些都是一些自欺欺人的現象。
所以,修法真的要細致一點。尤其當我們修學智慧轉爲道用時,若沒有從文字上與道驗中了解何謂逆緣,就無法真正地樹立順緣,這樣的修學,恐怕與解脫也會越來越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