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課(二十二)時時反觀自己的發心
【斷除叁過之方便,如契經雲:“認真谛聽,銘記于心。”】
【所謂“谛聽”,是指耳聞法音,心中憶持,數數思維法句之義理。】
也就是說,聽法期間,耳根應專注導師所傳講的每一句法義。有時候,我在講課之中會穿插一些笑話,目的也是爲了讓大家心情更加喜悅放松一些。因爲聽法若不能成爲一種樂趣,耳根也難以專注于導師所傳講的法音之中。
聽法時不僅要專注,心中還需要憶持,思維導師所傳講的一切教理。若是在聽聞過程中,心中有一些解不開的疑問,可以在法會結束以後,親自向導師或者道友去請教。
【所謂“認真”,即糾正錯謬發心而聞法。】
無論是到高原地方求學佛法還是朝拜神山,我們都要反觀一下自己是以什麼樣的發心來從事這些善法?
發心總分爲叁種:惡念發心,無記之發心和善念發心。惡念發心又分爲兩種:善願之發心和怖畏之發心。如果你上高原求法的目的是爲了譴除自家的災難,這就叫做怖畏之發心,是一種惡念發心。若具有這樣的發心,你所做的一切別說是成辦解脫,是否能起到消災的作用也很難所言。另外一種情況是,你聽法的目的是爲了博取名聲,這也屬于惡念之發心。例如有些人會覺得,當其他人聽說自己在高原地方聽過法,也許就會對自己刮目相看,這樣一來,所得供養可能也就更大了。這就是一種惡念之發心。曾經有一位在高原修學過很多年的修行者,回到漢地以後開始四處抱怨:自己在條件艱苦的高原修了那麼長時間的法,但是供養自己的居士仍舊屈指可數,而周圍不如他的人得到的護持與供養卻遠遠超勝他。像這樣尋求名聞利養的發心就是惡念之發心,當具有這樣的發心,想要成辦解脫是不可得的。
因此我們要時時觀待自己的發心,一旦發現自己的發心有所偏差就要及時予以糾正。除了惡念發心以外,無記之發心也應及時進行調整。例如同樣是上山聽法,如果內心並沒有任何目的,只是因爲自己有了幾天假期,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隨意地跟著大家來高原朝拜神山或谒見導師,這就叫做無記之發心。雖然表面上看,他似乎也是一個很虔誠的居士,但實際當中,內心沒有善也沒有惡,什麼都不是。若具有這樣的無記之發心,就要及時將其轉變爲善念發心。
善的發心分爲: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叁種。如果我們聽法的目的是因爲畏懼叁惡趣的痛苦而希求獲得人天福報,這就是下士道之發心。若發心爲下士道之發心,無論聽聞或修學的法是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乃至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都只能得到人天福報而非成爲解脫之因。如果不僅僅畏懼叁惡趣的痛苦,也知道叁善趣亦沒有離開過叁根本之苦,因此對六道輪回心生畏懼而獨自一人追求涅槃之果位,這就稱之爲中士道之發心。雖然他已遠離六道輪回,但並未具備佛的一切功德,所以還是有不圓滿之處,因此稱之爲中士道。上士道之發心就是我們通常所講解的菩提心。菩提心要具備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個方面。願菩提心要具慈悲緣衆生和智慧緣大覺,我們可以按照阿底峽尊者所講解的修心七法或者智悲光尊者所講解的修心五法來成辦這兩個方面。
總之,無論是聽法還是平常行持善法,時時觀待自己的發心,並及時糾正錯謬之發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