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
本一班:妙利
夫修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戰。
末學出生于佛教家庭,九十八歲高齡的奶奶一生信佛教,她是末學走入佛門的“啓蒙導師”,孩提時與奶奶常出入寺廟,她的佛堂供奉的是“大願地藏王菩薩”,“西方叁聖”或許是宿世的善根,末學十八歲時初入的正規寺院,便是古都開封大相國寺,有辛結緣了《金剛經》彼時正值高中叁年級,雖偏好文科對佛經卻也“霧裏看花”。
諸法無常,因緣成熟只得安然接受,壬辰年夏(2012.7)吾結緣皈依師也就是後來的剃度恩師,××法師,他可謂是引導末學頓入空門的“上師”,道次第之加持頌雲: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師父的出現,在末學修行之路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理程碑”師父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爲修行人,從初發心時便已決定了成就佛道的一半,良好的發心,是爲大衆,爲十方常住:“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能否做到?能做到何種程度取決于最初發心,《沙彌律儀》中提到的“好心出家者”佛陀與護法定助他成就佛道,以此反觀自心,末學只能以“慚愧心”面對信衆與十方的供養。有一道友在面對居士區區六百多元人民幣的供養,竟吃不下飯,前提是此道友是健康,德行具足之人,倘若真正“每日叁省吾省”“省”的是這顆“慚愧之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便是人間好時節”不知爲何,據說是無門禅師的揭子,末學白聽不厭!“若無閑事挂心頭”一句,令末學久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