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和”“同”大道
2011級本科班:如光
古代中國皇家爲何尊請佛教入主中原?爲何皇親權貴爭相學佛?爲何見到皇上不必禮拜?其內有因,便是“道”俗有言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中國的道與佛又有什麼關系呢?
中國文化遵從的是“禮”,因而有“禮儀之邦”的美名,體現的是倫理道德,講究的是君臣、父子、所代表的是忠、孝、仁、義、禮、智、信。達到他的道就是“和”,故有家和萬事興。中國的道本身代表了:穩重、安樂、和平、共榮、上慈下孝、和諧忠貞。表達了從上到下,從老到幼,從強到弱,從上一代到下一代的關系基礎,也是因爲這樣,踏著前任打下的基礎,下一代才更快更好的發展,也就是有了強大的基礎和保障,所以中國人素有爲後代著想與孝敬祖先的光榮傳統,兩相和樂,幸福美滿,相互扶持,一方有難,八方共濟。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從“禮”的發展走出了自然環境的天地,來到了“不禮”的時空,在這樣失道之內的國君“不禮”的人文環境時空下,中國的道——“和”與“不禮”的道“霸”展開了交鋒。最終,中國還是用“和”的道加上佛道裏的“同”,使自己發展完善起來,更是展現出了輝煌的光彩。
佛的道在教化六道衆生,離苦得樂上,以慈悲濟世,同登極樂爲本懷,所用之道在于“同”,“同”的前提是自願,爲何會自願?不離本故,心佛一如,是以自願,自他不二,因爲一如,將心比心,沒有委曲,所用的方法是慈悲,即同己,“和”如兄弟,這個興,佛教興,中國興,是因爲佛教“同”更加完美穩定,能讓中國自己更加強大和振興的“道”,古代皇家怎能不恭迎禮敬呢?所以皇帝親自迎請佛教入中原。
在近代有許多對中國的“和”“同”的認識上有許多誤解,尤其在“和”上,西方解成全盤西化,成了異變,或者中國威脅論,怕被中國同化,是不知道中國的“和”與“同”。現今提倡愛國愛教和“中國夢”,如果用“和”與“同”的道來理解,便是強國之道,“中國夢”的成功關鍵和是“和”,用的方法也是“和”,國內外“和”,個人、企事業“和”,保證成功就在于“同”的道能發揮上,個人與國家,同發展,同利益,同心同德,中國夢的成功,難也難在“同”,所以要用好“同”的方法——慈悲與忠孝,用佛教的“六和敬”成就“同”的大道,中國的強大是中國的道高所具有的尊貴之所決定的,它在倫理上體現了天下一家親的大同特質,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穩定,發展的共同願望,是不可抗拒的。
“霸”的道,也是由來已久的,國家的産生,和之前的部落産生都是爲了和“霸”做鬥爭産生的,“霸”的道,有前提條件的,它的行使要有超越對方的武力做保障,它是獨我的,它有先天的不足就是叛亂,不判不亂無法稱“霸”,所以它必然是大家反對的和抗爭的,不過對于“霸”來說,是無所謂的,因爲它的發展壯大就是叛亂中出生,道理在它哪裏是工具,對付和壓製別人的手段,它和中國的“和”,佛家的“同”是二的關系,它的優勢在于“和”與“同”的道論下可以同化的。
爲了中國的發展,爲了感恩用中國的“和”與佛教的“同”的道力,在我這樣未曾明悟道的人微笑的言說中,像星火于稠林中釋放一絲火光一樣點燃中國“道”論。
願同登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