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直指大印 第八章 觀——解析自心本性▪P2

  ..續本文上一頁度,也就是自己的概念有關。

  所以也許心和念頭關系就像那樣,當某些東西、某些刺激靠近於心的時候,念頭就在心中出現。不僅如此,念頭還只從某些概念顯現於心。如果同時從不同概念看心的話,可能該念頭就無法顯現。

  另外一個例子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當月亮閃耀於天空時,我們若有一池水,就會看到水中的月影。倒影就像是念頭。如果拿十個、十二個碗,把它們全部盛滿水,就會看到一個月亮的十或十二個倒影。倒影的數目與池水的數目,與自己所站的位置而定。

  問題是,心與念頭的關系像那樣嗎?是不是一個刺激産生許多念頭呢?此處,心像是水,如果有多幾池水,就同時能多有幾個月亮的影像。如果有一個刺激或客體的話,能同時有許多念頭生起嗎?就像是看到一個東西,在心中生起「喔!這很漂亮!」的念頭,同時又生起「這個好!」、「這個大!」等其它念頭。

  在受到刺激時,當然會生起各種念頭。但它們能像月亮一樣同時倒映在好幾個水池嗎?這是個關鍵問題。心的運作是不是像池水一樣,能夠容納分離的影像呢?似乎不然,通常當我們感覺某種東西不錯的時候,那麼這個概念、這個念頭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雖然可以立刻說:「哦!不!那不好。」但那已是接續,不是同時。心同時能有很多念頭的理論是有問題的。

  還有一個分析的基礎類比是:心與念就像是母子關系,心是母親,孩子是念頭。所以我們可以說念頭生於心,就像母生子一樣。如果關系是那樣的話,我們可以看看幾種可能性。例如,一旦孩子出生後,母子可以同時存在。一旦念頭從心而生,它們能夠同時存在嗎?如果孩子死了,母親還活著呢?當念頭被斷除或消失時,心還能相續嗎?另一種可能是,母親死了,但孩子還活著。也就是無心,但念頭還相續著。這是另一種必須被分析、試探其價值的可能性。

  接著,要決定的是心與念的關系,亦即其變動。如果它們是同一物,那麼它們本質相同嗎?好像是不一樣。那麼這不同的現象是真的或假的?這必須被決定。換句話說,是心投映出念頭嗎?它們是被製造,然後投射出來的東西嗎?也就是,念頭真是從某物生出,然後進入心中的嗎?念頭是心的功能,像心所從事的工作嗎?爲了解心性與其內涵,這些都必須被清楚地決定。

  以上就是看心、看念頭生起於心的模式,看看什麼是念頭,以及它們如何互相關聯,等四種尋察類型的第一種。

  覺知的諸對象物

  於此,我們專注在:什麼是環境中通常被假定爲外在客體的東西?像是我們初修「止」時所用的東西之類。它們可能是任何心的對象物,任何我們所認知、任何實存於我們環境中的東西。例如,我們可以拿杯水放在桌上,然後問:這是我心的投射嗎?它是外存的嗎?這杯子和我的心有什麼關聯?它們是同一體性,還是不同體性?這些問題要一直追問到獲得清楚、直接的了悟,能夠回答諸問題,並除去一切疑惑爲止。

  在這裏,我們問到心與諸客體間關系的難題。首先,如果心與客體是同一本質,那麼把它弄得看起來像外存之物有何作用?它是從心裏投射出來的嗎?它是存在於心中,但被投射出來,所以才看起來像外顯的嗎?還是自心本性於外,投射物在內,但我們卻認爲心在內而認知外物的呢?

  如果客體與心不同一本質,且是心外獨立存在之物,那麼准許它顯現於心,或於心中出生爲客體的作用又是什麼?當我們深入去看外物顯現於心的可能本質時,這個尋察必須很細微。它像是投影機,從這面投影,從那面出去?還是不然?如果不像是投影機,那又如何可能接觸呢?

  心的變動

  接著,我們尋察心是不是住於某一點,還是會跑出去、跑來跑去的東西?現在我們知道,當我們修「止」的時候,心專一地集中於其對象物上,不動而安住一段時間在那東西上。因此,那時候心似乎是穩定、不動的。

  但是當我們修「觀」的時候,心則從一個對象物換到另一個去,變動於遠近的不同客體間。所以在這裏,心有很大變動似乎是很清楚的。我們在此所應決定的是:心怎能又靜又動呢?這有時看起來變動、有時看起來穩定的心,其本性如何?還是心其實是穩定的,其變動不過是幻相。於此,我們更加專注在心與其作用,特別是它的變動上。

  如果我們假定心本身不動,是其含容諸物看起來在動,那我們就要專注於心,並尋求解釋。如果我們假定心是動態的,它從不曾靜止過,那我們就要察看何以它能圓滿地寂止不動。

  如是,我們愈來愈仔細地,從心的內容與作用上,察看從此刻到下一刻的微細變化,並且問遍所有問題、分析心、尋找與生起念頭相似之例,來看看它們是不是被生出的?若其有生,是否有住?若有住,是否有滅?它們會被摧毀嗎?

  當我們審視於此之時,雖無法找到任何生、滅,卻有它們存在又消失的印象。

  心的本性

  所以,從這裏開始,我們要更審慎地觀察心的本性。心有明的特質,這似乎是確定的。另一個確定的特質是空性。心是空性的,就好像虛空一樣,可以容納像念頭等東西。因此,心是明?或它是空?還是明空二者合一呢?

  我們最初聽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得到某種理解,了解問這些問題的目的。對其中某些問題,我們能夠形成初步的決定,如事物到底如何存在?……等等,並藉之達到某種程度的了解。但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只是了解並非我們的目的。單單了解,並不能用來解決這些關於自心本性與實相的根本、長期假設。我們所需要的是從揭露這些問題中,直接了悟真谛,得到絕對堅固、不動的決定。

  爲達成此目的,我們必須將此過程極有系統地安排,並在道上精進勤修。這也就是爲什麼要在此之前開展「止」的原因。我們必須在靜僻處,離群索居、遠離俗務與繁忙的閉關條件下,才能無擾地審視諸問題。如此,若真能針對每一主題修習七天等等,將能得到某種清楚的決定,以最圓滿的方式了解答案是什麼。只有這最圓滿的了解或了悟,才有能力帶來轉化,而這就是修行的目的。

  

  

《直指大印 第八章 觀——解析自心本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