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也就是自己的概念有关。
所以也许心和念头关系就像那样,当某些东西、某些刺激靠近於心的时候,念头就在心中出现。不仅如此,念头还只从某些概念显现於心。如果同时从不同概念看心的话,可能该念头就无法显现。
另外一个例子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当月亮闪耀於天空时,我们若有一池水,就会看到水中的月影。倒影就像是念头。如果拿十个、十二个碗,把它们全部盛满水,就会看到一个月亮的十或十二个倒影。倒影的数目与池水的数目,与自己所站的位置而定。
问题是,心与念头的关系像那样吗?是不是一个刺激产生许多念头呢?此处,心像是水,如果有多几池水,就同时能多有几个月亮的影像。如果有一个刺激或客体的话,能同时有许多念头生起吗?就像是看到一个东西,在心中生起「喔!这很漂亮!」的念头,同时又生起「这个好!」、「这个大!」等其它念头。
在受到刺激时,当然会生起各种念头。但它们能像月亮一样同时倒映在好几个水池吗?这是个关键问题。心的运作是不是像池水一样,能够容纳分离的影像呢?似乎不然,通常当我们感觉某种东西不错的时候,那么这个概念、这个念头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虽然可以立刻说:「哦!不!那不好。」但那已是接续,不是同时。心同时能有很多念头的理论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分析的基础类比是:心与念就像是母子关系,心是母亲,孩子是念头。所以我们可以说念头生於心,就像母生子一样。如果关系是那样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几种可能性。例如,一旦孩子出生後,母子可以同时存在。一旦念头从心而生,它们能够同时存在吗?如果孩子死了,母亲还活著呢?当念头被断除或消失时,心还能相续吗?另一种可能是,母亲死了,但孩子还活著。也就是无心,但念头还相续著。这是另一种必须被分析、试探其价值的可能性。
接著,要决定的是心与念的关系,亦即其变动。如果它们是同一物,那么它们本质相同吗?好像是不一样。那么这不同的现象是真的或假的?这必须被决定。换句话说,是心投映出念头吗?它们是被制造,然後投射出来的东西吗?也就是,念头真是从某物生出,然後进入心中的吗?念头是心的功能,像心所从事的工作吗?为了解心性与其内涵,这些都必须被清楚地决定。
以上就是看心、看念头生起於心的模式,看看什么是念头,以及它们如何互相关联,等四种寻察类型的第一种。
觉知的诸对象物
於此,我们专注在:什么是环境中通常被假定为外在客体的东西?像是我们初修「止」时所用的东西之类。它们可能是任何心的对象物,任何我们所认知、任何实存於我们环境中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拿杯水放在桌上,然後问:这是我心的投射吗?它是外存的吗?这杯子和我的心有什么关联?它们是同一体性,还是不同体性?这些问题要一直追问到获得清楚、直接的了悟,能够回答诸问题,并除去一切疑惑为止。
在这里,我们问到心与诸客体间关系的难题。首先,如果心与客体是同一本质,那么把它弄得看起来像外存之物有何作用?它是从心里投射出来的吗?它是存在於心中,但被投射出来,所以才看起来像外显的吗?还是自心本性於外,投射物在内,但我们却认为心在内而认知外物的呢?
如果客体与心不同一本质,且是心外独立存在之物,那么准许它显现於心,或於心中出生为客体的作用又是什么?当我们深入去看外物显现於心的可能本质时,这个寻察必须很细微。它像是投影机,从这面投影,从那面出去?还是不然?如果不像是投影机,那又如何可能接触呢?
心的变动
接著,我们寻察心是不是住於某一点,还是会跑出去、跑来跑去的东西?现在我们知道,当我们修「止」的时候,心专一地集中於其对象物上,不动而安住一段时间在那东西上。因此,那时候心似乎是稳定、不动的。
但是当我们修「观」的时候,心则从一个对象物换到另一个去,变动於远近的不同客体间。所以在这里,心有很大变动似乎是很清楚的。我们在此所应决定的是:心怎能又静又动呢?这有时看起来变动、有时看起来稳定的心,其本性如何?还是心其实是稳定的,其变动不过是幻相。於此,我们更加专注在心与其作用,特别是它的变动上。
如果我们假定心本身不动,是其含容诸物看起来在动,那我们就要专注於心,并寻求解释。如果我们假定心是动态的,它从不曾静止过,那我们就要察看何以它能圆满地寂止不动。
如是,我们愈来愈仔细地,从心的内容与作用上,察看从此刻到下一刻的微细变化,并且问遍所有问题、分析心、寻找与生起念头相似之例,来看看它们是不是被生出的?若其有生,是否有住?若有住,是否有灭?它们会被摧毁吗?
当我们审视於此之时,虽无法找到任何生、灭,却有它们存在又消失的印象。
心的本性
所以,从这里开始,我们要更审慎地观察心的本性。心有明的特质,这似乎是确定的。另一个确定的特质是空性。心是空性的,就好像虚空一样,可以容纳像念头等东西。因此,心是明?或它是空?还是明空二者合一呢?
我们最初听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某种理解,了解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对其中某些问题,我们能够形成初步的决定,如事物到底如何存在?……等等,并藉之达到某种程度的了解。但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只是了解并非我们的目的。单单了解,并不能用来解决这些关於自心本性与实相的根本、长期假设。我们所需要的是从揭露这些问题中,直接了悟真谛,得到绝对坚固、不动的决定。
为达成此目的,我们必须将此过程极有系统地安排,并在道上精进勤修。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此之前开展「止」的原因。我们必须在静僻处,离群索居、远离俗务与繁忙的闭关条件下,才能无扰地审视诸问题。如此,若真能针对每一主题修习七天等等,将能得到某种清楚的决定,以最圆满的方式了解答案是什么。只有这最圆满的了解或了悟,才有能力带来转化,而这就是修行的目的。
《直指大印 第八章 观——解析自心本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