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與義工(釋星雲)

  菩薩與義工

  《淨土》2013年第4期

  作者:釋星雲

  義工的祖師就是佛陀!佛陀成道後,在印度行腳弘化五十年,說法傳教,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甚至親爲弟子侍奉湯藥、穿針引線,做衆生的義工。

  近來社會上有很多人在孤兒院、養老院、醫院裏當義工,雖然他們奉獻時間,提供衣食、物質等方面的照顧,也可以說是很了不起的布施。但是最好的義工,要如佛教比丘乞食時的“四不”——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本著這四種正念,以平等心來爲衆生服務,解除衆生的苦難,才是最有智慧的義工。

  然而現在有一些人對于當義工,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因而障礙了自己許多的善因好緣。就拿佛教來說,有的人到寺院道場發心工作,到了吃飯時間不敢留下來用齋,認爲占佛門便宜,有損自己的福報。其實佛教講“施者受者,等無差別”,甚至在佛門裏,“打齋”的人反而要向受齋的人“拜齋”,因爲施者也要感謝“受者”讓他有福田可以播種,所以只要有一分發心,就能堪受一份信施。

  另外,也有的人認爲:“不可以到佛教中工作,因爲在佛門工作,拿了寺院的錢就沒有功德。”爲了這一句話,造成多少人不能爲佛教奉獻。其實就算是菩薩,也要接受人們供養;即使牛馬拉車奔馳,也要供給水草。因此,在佛門裏領一份專職的工作,即使接受薪資,也算是義工。只要自己不計較待遇多少,不是爲了金錢才來做事,而是爲了發心服務大衆,仍然是功不唐捐。

  再者,常聽到一些事業有成的信徒對我說:“等我將來退休以後,再到佛門當義工,爲大衆服務。”其實,一個人如果真的有心服務大衆,不必等到退休,當下就能自我期許,作個不“退”轉菩薩、不“休息”菩薩。所謂“人身難得,勝緣難再”,能把握當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間廣結善緣,人生豈不是更有意義?所以做“義工”不必寄望于未來,此時此刻就可以實踐“菩薩道”的義工精神,就能以四攝六度來利樂有情。

  菩薩是衆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

  經雲:“欲爲佛門龍象,先作衆生馬牛。”此即菩薩慈心悲願的表現。因此,所謂菩薩者,只要肯發心利益大衆,只要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而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都有資格稱爲菩薩。相對的,只要是發了菩提心,願意奉行菩薩道的人,他必定肯發心爲人服務,必然願意做衆生的義工。

  佛教裏的四大菩薩,他們都是衆生的義工: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給人無畏,是芸芸衆生中最有大悲心的義工;文殊菩薩以智慧啓發衆生的心靈,是最有大智慧的義工;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是最有大願力的義工;普賢菩薩以十大行願作爲衆生實踐的法門,是最有大苦行的義工。

  翻開佛教典籍,可以發現曆代的禅宗祖師大德,有很多都是發願生生世世要爲衆生服務,例如僞山靈祐禅師發願來世做衆生的老牯牛、趙州禅師往生後願人地獄救度衆生。也有的祖師大德終其一生頭陀苦行,無怨無悔。這種“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精神,正是義工菩薩的最佳寫照。

  義工,它是一種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時間和心意的布施,所以義工可以說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面對苦空無常的人生,一般人在遭逢苦難,或遇到無力解決的問題時,總是很自然地祈求佛菩薩加被。其實,佛門的義工就如千手千眼的菩薩,都是在替佛菩薩做事,所以說“菩薩是衆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實非溢美之言。

  菩薩倒駕爲了度衆義工修行爲成菩提

  七地以上的菩薩,雖已斷除見思二惑,不再受生于叁界輪回之內,然而爲了濟度衆生,仍然立誓不斷除微細的煩惱余習,發願受生叁界,廣利群生。另外,也有的菩薩雖已證得涅槃,但他“智不住諸有,悲不住涅槃”,仍然發心倒駕慈航,在生死海中度脫衆生。

  菩薩度衆固然是由于慈悲心所使,另一方面也印證了“佛果在衆生中求”的道理。離開了衆生,就沒有佛道可成,所以即使是登地的菩薩,爲了成佛之故,也必須要藉由利益叁界衆生,來修利他之行。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真正的修行,就是爲人服務,就是發心利他。因爲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都是靠著父母親人、社會大衆,包括士農工商等各種因緣共同成就,我們才得以存在。別人成就我們,我們也應該給別人因緣,所謂“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就是“義工”最大的意義。所以學佛修行,就是行菩薩道,進而成就佛道。在完成佛道之前,要先發心爲人服務,最好的途徑就是做大衆的“義工”。

  不過,佛法講究的是“應機說法”、“應病與藥”,所以義工在爲人服務當中,要能不忘對方的需要,要能解決對方的困難,因此當義工不但要依自己的性向、專長、時間給予奉獻,還要做到以下四點:

  1.愛語:世間上最美、最容易做到的布施就是愛語。做好義工的第一步,就是要能講愛語。一個稱職的義工,不但臉上有表情、有笑容,而且有音聲、有動作、懂得贊美別人;能在辛勤的工作中加上這些“色彩”,緣分自然會越結越廣。

  2.同事:同事者,就是能設身處地爲對方著想,對方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能夠站在“同事”的立場,上對下、有對無、富對窮的感同身受,就能激發幫助人、包容人的熱心與胸懷。

  3.利行:利行就是給人方便,隨時隨地協助對方、救助別人。有時只是舉手之勞,或是給人一個因緣,都能助人渡過難關,這都是利行的善舉。

  4.喜舍:“舍”就是布施,肯將時間、力量布施出來,才能將歡喜布施給人;不能舍者,如何給人?所以喜舍就是布施歡喜、布施佛法給人。沒有佛法的布施,不能稱爲“舍”;希求回報的布施,總是貧窮,能夠“無相布施”,才能名爲“喜舍”。

  在佛門裏當義工,你的發心,“佛祖會知道”;你的奉獻,“因果不會辜負人”。在佛門裏發心工作,除了爲大衆服務,也是爲自己培福,廣植的福德因緣生生世世都能受用,其價值是無形的。所以當義工,看起來是爲人,其實最有利益的還是自己。

  當義工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呢?諸如:增加自信、快速成長、結交朋友、廣結善緣、發掘才能、勇于承擔、解行並重、自利利他等等。在學佛道上,只要能學習菩薩倒駕慈航的悲心、扶惑潤生的願力,以義工服務來自度度人,自能成就圓滿的菩提道果。

  菩薩永爲苦海舟航義工常作不請之友

  菩薩爲什麼能慈航普度,久住世間教化衆生而不覺得疲倦呢?主要是因爲菩薩“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因此生起大悲心,回入于大乘。菩薩不以二乘的有余涅槃爲滿足,而能發起“回小向大”的勇猛精進願行,不畏衆生難度,不懼佛道長遠,心如金剛磐石,住于菩薩本願。

  所謂“菩薩本願”,就是願意承擔衆生的苦難,而且不舍棄一切衆生,猶如孝子對父母的愛敬一般。菩薩爲了利益衆生,沒有一念爲己之心,他不樂求世間的種種欲樂,卻是無苦不經;既樂求無上佛果,同時又兼修利他之行,因此所經的時劫不可限量。

  由于菩薩度衆不求報償,無怨無悔;知恩報恩,不懷怨結;視人如佛,怨親平等;自他一如,無我度生,故能精進不懈,入不退轉。

  “不退轉”是菩薩“普化群迷人慧海,度諸有情趣覺岸”的利器,也是衆生成佛不可缺少的動力。因爲在漫長的佛道上,所謂“發心容易,恒常心難持”,有些人興致勃勃地發心學佛,但是經不起境界的考驗,只要受到一點挫折就退失道心,稍微受到一些傷害就灰心喪志。因此,學佛除了要發大心之外,更要持之以恒,就如菩薩永爲苦海舟航一樣。

  學佛不但要發恒常心,還要能“不忘初心”,同時更要作衆生的“不請之友”。“不請之友”就是要主動,要有“自告奮勇”、“舍我其誰”、“直下承擔”的發心。

  一般人做事都是要人請托才肯幫忙,其實真正有慈悲喜舍心的人,當別人有任何需要的時候,不用請,都會主動幫助。如《維摩經》所說“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無論對親友或社會、國家,都能常做“不請之友”,這就是義工的最佳精神。

  諸佛菩薩爲讓衆生得度而作不請之友,衆生也應該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主動走向社會,做大衆的義工。

  義工是佛門的天龍八部,是護持道場的金剛護法,是實踐菩薩道的行者,義工能如《維摩經》的“不請之友”,乃至做到《華嚴經》的“不忘初心”,《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護持叁寶,弘通正法,精進修慧,利樂有情,必能健全人格、升華道德、淨化身心,最後終能達成生命的圓滿。

  人人當義工,正是諸佛菩薩的精神體現!希望大家都能發願當義工,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以真理爲人服務,樹立義工的榜樣,並能從服務奉獻中自我成長,繼而影響家人、親友、社會,一起從佛法中獲得升華。

✿ 继续阅读 ▪ 慈濟大愛志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