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伏的必要。關于調心的方法如下:
(一)系心一處法 我們的意識界,恰像舞臺,各個念頭,恰像演員,忽來忽去,時時隱現在舞臺中,沒有頃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極爲困難。不過根據心理學的公例,當我們心意所注的一點愈明顯,那末其他的雜念,便愈隱伏。因此我們在靜坐中能注意于某一點,那末妄念便漸漸消除。系心一處法就是放下一切雜念,而專心存想臍間或鼻端,這樣因心有所緣,漸漸純熟,便不至胡思亂想,正像將猿猴鎖于一處,它便無法跳騰一樣。
學靜坐最易發生二種現象:一、初坐時心中浮散,不易收攝;二、靜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心中昏沈,容易瞌睡。注意臍間的辦法,不但可以對治散亂浮動,而且根據生理上的定則,我們心念專注在什麼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麼地方,系心臍間或臍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沈的辦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調息。一般說來,在晚上靜坐時,由于日間勞倦,容易有昏沈現象,若早晨靜坐,便不會發生。
佛法爲了對治初學者的邪思雜念,並治病保健,也借用意守丹田法。如《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說:“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雲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衆病除矣。”但系心一處,只是對治散亂的一時方便,自有進一步深入的必要。
(二)返照內觀法 上面所說的系心方法,不過是集無數的妄念歸于一處,使不馳散,還是一種較淺的,對治浮沈的止心辦法。實際上,既有所著,仍不離攀緣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靜,而且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等煩惱習氣,根深蒂固,非進一步練習觀照功夫不可。因此,對治得效之後,必須舍棄,再進一步的由淺入深,用內觀的方法。這種內觀法,也可叫內視術。就是我們平時的兩目,都注視外物,現在當靜坐時,可先放下身心一切萬緣,將兩目合閉,來向內細細返看自己的念頭。那時一定覺得妄念來來往往,生滅不停。對于這些妄念,我們既不要去攀緣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來空寂,耐心靜靜觀照,前念起時一返照,前念便空,後念起時,再返照,後念又空,這樣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淨,這實是正本清源的調心方法。
初學靜坐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感覺,“不學靜坐,妄念尚少,一學靜坐,妄念反多”,對這一問題,我們要有正確理解。要知道我們的念頭,忽生忽滅,本來很多,不過平時在動亂之中,不易察覺,一旦習靜之後,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內雖有飛塵而不見,假使門窗透入陽光,方見塵埃紛紛飛舞,所以能察覺妄念多的正是自覺的第一步,我們只要一切摒棄勿想,用堅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練習觀照功夫,到相當時間,妄念便能自然銷落而達到心意寂然的境地。這種觀照功夫,假使在靜坐中練習純熟,漸漸能在平時日用之間,刻刻用心,凜然覺照,做到雖不靜坐,也能如靜坐時的心志靜定,自將得更大的受用!
戊、調息念佛的坐法
我們平時的心念,頃刻千裏,最難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無從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實是收攝萬念,最易下手,最爲穩妥的一種方法。這一法門,以深信、切願來執持一句彌陀名號爲綱要,不但下手簡易,隨時隨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學習,而且即淺即深,能圓攝一切法門。若能至誠懇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紛飛,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則一念覺,念念提起則念念覺,久久純熟,自能使煩惱妄想,潛移默化。所以徹悟禅師說:“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假使我們能這樣念得一句彌陀熟,自然生時遠離熱惱,死後迳生安養,不離當念,得大法樂,真是我們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導,苦海的明燈!所以大乘經典隨處贊揚,祖師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來要在一切時一切處,抖擻精神,念茲在茲,假使悠悠忽忽,實難得念佛的實益。爲了使念力容易純熟,在坐中調息念佛,實是一個善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在靜坐時,心中跟隨自己鼻端的呼吸,來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可在吸時念“阿彌”,呼時念“陀佛”;或呼時念“阿彌”,吸時念“陀佛”。念時的快慢,可隨呼吸的長短,總以不急不緩,聽其自然爲宜。這樣在坐中萬緣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就隨之而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持久練習,心相愈來愈靜,氣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號仍綿綿密密,不散亂,不昏沈,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叁昧經》說:“菩薩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叁昧。”《首楞嚴經》也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這樣的靜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現前,同時,因調息之故,又能使氣血流暢,體力輕健。此外,若用數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號一句,隨默數一,這樣連續數至十,再從一數起;或連續數至一百,再從頭數起)也是可以的,可隨各人的情況相宜而行。
淨土宗有十念法門,即連聲念佛,盡一口氣爲一念,正是借氣束心的作用。唐飛錫法師在《念佛叁昧寶王論》中,對隨息念佛,更有明確的說明。他說:“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爲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爲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懼于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這正是調息念佛的寶貴提示。
己、應該注意的幾點事項
(一)靜坐的時間 靜坐功夫到極深處,本應在日常行、住、坐、臥間,都能寂然凝靜方可,但初學習時,不能不規定時間。靜坐的時間,不論早晨、白晝和晚上,都可以的;不過有工作的人當以早晨起床後和晚上就寢前各坐一次爲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末以早晨靜坐最好。每次的時間,固然越長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長,當根據自己的情況,循序漸進,假使能每次叁十分鍾,逐漸延長到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每日繼續不斷,那末收效便已不小。總之,可以晨坐爲主,晚坐爲副。早起先在床上撫摩上下腹,根據前述練習呼吸的方法,來調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後靜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隨各人的習慣。
(二)要調勻飲食 我們既有這個身體,飲食的滋養是不可缺少的。飲食入胃,經消化之後,便變成糜粥狀,入到小腸再變成乳狀,經血管吸收後,變成血液滋養全身,可見飲食與生命關系的重大。但若食得過多,胃中不能盡量消化,反須將不消化的東西,排泄到體外,這樣便加重了胃腸的工作,結果必將氣急身滿,坐時不得安定。假使食得過少,又將發生營養不足、身體衰弱的缺點,對靜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飲食必須調勻,我們一般習慣,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進食時,若覺得胃中微有飽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張“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濃厚,若能素食最好。靜坐在早晨空腹時,最爲相宜,食後約過一小時方可入坐。
(叁)要調和睡眠 我們在日間勞力勞心之後,必須休息,來回複體力。睡眠是一種最長時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時爲宜,過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對于靜坐極爲不利。假使過少,那末體力不得回複,心神必將虛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時,有節製,便可使神氣清明。一般說來,每晚九時至十時間宜入坐,十時以後入睡,六時以後再起坐。如果能常常節欲獨宿,這對靜坐的幫助就更大,因爲淫欲不但易使身體疲勞和最易造成心識的昏散悶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習定修慧的人必須注意禁戒。靜坐程度漸深的人,在半夜醒後,便可起坐,坐後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靜坐的功候加深,坐時加久,那末睡眠的時間,便可漸漸減少,所以有終年以坐代睡的人。但這並不是可以勉強學習的,總以調和睡眠,使不過多過少,最爲合理。
(四)要持之以恒 初學靜坐時,往往心中反覺苦悶,必須要下定決心,持之以恒,視同穿衣吃飯的不可缺少。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加以克服,不可畏難而退;無論如何忙碌,必須繼續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靜坐的大效。
(五)要不求速效 靜坐時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兩字的原則。譬如靜坐本來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但這種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頭,在靜坐時也宜摒棄勿想,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爲靜坐必須日積月累,才能達到身心變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營養相同,一旦過分暴食,反致傷胃,而且心念有所執著,氣血也便不得流暢。所以必須如長途旅行,耐心緩步,終有到達的一日。
(六)要一切勿理 靜坐時要萬緣放下,一心學習,雖雜念紛飛,只不去理會它,也不去厭舍它,一味做我的調息或調心功夫,雜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靜。又在靜坐時,兩目合閉,尚可使不見外物,但外界的音響,刺激兩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難處置。這時宜收視返聽,不問不聞,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練習,養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氣概才好。
(七)要痛改習氣 學習靜坐的人,應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爲,痛改自己的習氣。當貪欲、瞋恚、愚癡、驕慢等煩惱發動時,要和它們奮鬥,逐步克服。只有這樣,才能使靜坐功夫,獲得不斷的進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識,具足佛法的叁歸五戒,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知正見,並進一步的做到離欲清淨,更是修正禅定、發實智慧的必要條件。
(八)可能發生的現象 靜坐日久,身上往往會發生顫動和發熱的感覺,腦部也常常會有霹雳般的震動現象;心裏方面,有時也可能影現種種幻境。這些現象,因各人的體質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
《靜坐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