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瀕危病人臨終關懷注意事項(張從凱)

  瀕危病人臨終關懷注意事項

  《淨土》2013年第2期

  作者:張從凱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作爲生物體,人的死亡是必然的。前沿研究證實,人的基因鏈在分裂中不斷受損,因此即便沒有任何疾病和意外,人也總是會死的。這種老死,因爲沒有病痛的折磨,我們常常並不爲之悲,反爲之喜,稱之爲善終、喜喪。但絕大多數死亡,卻是因爲疾病和意外導致的。

  人因爲病痛和意外而導致身體在瀕危的階段承受多種痛苦。所以,如果能夠了解臨終關懷的常識,掌握基本技能,則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病患的痛苦,甚至使之走得安詳愉快。這是我們爲親人朋友的善終所能做的。

  如何判斷臨終狀態

  臨終狀態因人而異。比如,一個因爲車禍而腦部出血的患者,可能從送到醫院到死亡僅有幾個小時的時間,這幾個小時裏他可能一直都是處于昏迷的臨終狀態。對于患糖尿病、腎病、血液病、癌症等慢性病的患者,臨終狀態可能會持續一個多月甚至更長時間。

  但總的來說,在醫生宣告醫療手段已經用盡,沒有治愈的希望之後,患者精力大幅度地、持續地、難以逆轉地衰竭,這些症狀往往是臨終狀態的標志,這就意味著要開始做好死亡的准備。

  大多數人願意選擇在家中離世

  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患者表示,如果有適當的支持,更喜歡住在家中被照顧,並且在家中死亡。絕大部分患者臨終前90%的最後時光在家中度過。

  事實上,對于大部分臨終患者來說,家是自己最熟悉和熱愛的環境。從醫院回到家中,患者能夠維持常態的生活,親人們輪流給患者喂水、喂藥、擦洗、回憶人生故事,不僅會減少孤獨、無助和失落,而且能從中獲得許多安慰和力量。患者將帶著溫暖的親情和摯愛,幸福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得到“善終”。

  患者在家中離世的過程,對于家人來說無異于一場最好的生死教育課程。在家中送別親人,也有利于人們正確地對待死亡,認識到“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對死亡不會感到神秘和恐懼,懂得活在當下,珍惜現在,更好地生活下去。另外,由臨終關懷機構提供的家庭哀傷輔導活動也可以幫助死者家人接受“善生”的觀念。

  如何與患者談論病情與死亡問題

  假如病患即將死亡,親友該如何向他陳述這個事實呢?一般來說,如果疾病惡性程度較低,可以如實告知;如果惡性程度較重,應當有計劃地告知,講究方法和策略。對于性情樂觀、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患者,可視情況如實告知病情;對于性情悲觀、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患者,可向其逐步透露病情信息。

  絕對不要說謊!即使善意的謊言也是欺騙。一旦謊言破滅,患者將會對身邊的人産生強烈的不信任感,甚至由此而造成無法安排後事和無法完成最後心願的永久遺憾,讓患者含恨離世,給家人帶來莫大的傷害。

  病患者護理環境應注意什麼?

  在對臨終患者進行家庭護理時,首先要創造一個好的關懷環境。第一要素就是安靜。照顧者要注意“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第二是色調不帶刺激性。臨終患者居住的房間應該布置爲淺藍和淡綠色調,不宜用純白色,因爲純白色容易使人産生疲勞感。第叁要素是保持良好通風,因爲空氣汙濁會增加感染機會,促使呼吸道受損。通風換氣是簡便有效的空氣淨化方法之一,可以調節室內溫、濕度,並降低微生物密度。第四是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一般來說,患者房間室溫最好保持在18~22℃,若需沐浴,室溫則提高到22~24℃爲宜,室內相對濕度以50~60%爲宜。

  如何面對患者的病痛問題

  一般來說,由于病痛的折磨,臨終患者會表示自己某些部位很疼痛。疼痛是主觀的感受,因此,不論外人怎麼認爲,患者表示疼痛的時候,都應該被接納和信任。

  對某些癌症晚期患者來說,疼痛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經驗表明,鎮痛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往往是因爲患者、家屬和部分醫護人員對麻醉類藥物“成瘾性”的恐懼。有些人認爲疼痛必須盡量忍耐,只有疼痛劇烈才可以服用少量鎮痛藥。事實上,在晚期癌病患者中,鎮痛應該是首位的。長時間的疼痛嚴重幹擾患者的睡眠,影響食欲,導致消瘦、惡病質,並容易出現焦慮。因此應當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估與管理,運用阿片類藥物轉換等方式,在盡最大努力減少用藥量的前提下酌情鎮痛。

  除了鎮痛治療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緩解疼痛:陪伴病者;自我松弛,深呼吸運動;冷敷、熱敷;分散注意力;轉換坐姿或臥姿;肢體按摩等等。

  大小便失禁患者的護理

  患者由于脊椎神經受損,或排泄器官衰竭,可能會大小便失禁。應當盡可能觀察、記錄失禁的次數,排尿排便的分量及特征,必要時告知醫護人員,作出適當處理。定時給予尿壺、便盆等或定時提醒患者大、小便,養成排泄習慣;將尿壺、便盆等放置在床邊易取用的位置,穿著容易脫下的衣服。患者身下鋪設防水墊,持續性失禁的患者,可使用成人紙尿褲;但使用成人紙尿褲時,最好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以免患者反感或自尊受損。注意皮膚是否有發紅、濕疹或破損等情形。每次大、小便後,用溫水清洗陰部,待皮膚幹燥後,再穿紙尿褲。

  除此之外,臨終患者還會有褥瘡、失眠、水腫、皮膚傷口、厭食、腹瀉、便秘、口腔糜爛、呼吸困難、惡心反胃、嘔吐等常見症狀,因爲臨終患者的身體機能持續下降,各項指標都開始出現紊亂的狀況。如果這些現象時常發生,需要征詢專業護理人員的建議,對症處置。

  瀕死患者的生理特征

  病患即將死亡的前夕,進入瀕死期。瀕死期會出現一些症狀,用適當方法可以讓病患稍微更舒適一點。

  越吃越少:病患身體衰竭,吞咽功能減退,會出現越吃越少的現象。事實上,由于消化能力減弱,病患可能並不感到饑餓。此時不要強迫病患吃飯,給其增加困擾。

  呼吸困難:患者無力將集聚喉頭部的口腔分泌物吞下或排出,于吐氣時發出痰音般的嘎嘎聲。這意味著死亡臨近。吸痰只能緩解幾分鍾。可將患者的頭側轉,或擡高床頭,會使呼吸容易些。

  越睡越多:病患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沈睡,越來越不容易被叫醒。這是身體新陳代謝越來越慢的正常表現。此時要把握病患清醒時的時間,盡力陪伴。

  視覺、味覺、聽覺喪失:患者視力逐漸模糊,無焦距,睡眠時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聽覺是患者最後消失的生理功能,患者常能聽到周圍的聲音,但無力回應或表示。可讓燈光柔和,播放輕柔音樂。跟患者保持對話。切不可以爲病患聽不見就妄加議論,說些不利于病患心情的閑話。痛哭也會讓病患的心情更壞—雖然他不能表達。

  意識改變:患者對時間、地點、人物的辨別能力減弱,回答的話語變得很簡單。此時可以握著患者的手,主動告訴患者日期、時間以及何人在場,如此會令患者有安全感。

  出現幻覺:由于腦部缺氧,或者因爲其他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原因,患者可能會看見一些其他人看不見的人或事物,如已經去世的親友。這時家人要保持鎮定,不要恐慌,盡量慢慢地且自信地與患者說話。留意他說話的內容或語氣,可能他想表達某些意思。

  回光返照:當死亡最後臨近的時候,病患的各種不舒適感、痛感以及壞心情會得到緩解,身體出現某些生理上的好轉迹象,如眼睛有神,思維清晰,這是短暫的人體機能的最後釋放,意味著死亡就在眼前。

  呼吸變化:病患會出現不規律的呼吸形態,張口費力地呼吸,呼吸變淺而且速度加快,或出現10~30秒呼吸暫停的現象,這是臨終患者“呼吸停止”前的一個重要征兆。這意味著死亡就在幾分鍾之內,甚至更短。

  危重病患者的心理變化

  臨終之際,在出現這些生理特征時,病患心理上也會相應地出現如下情緒:憤怒、害怕、焦慮、不安、絕望、抑郁等等,並且這些情緒又會反過來影響到生理、思想和行爲。此時親屬要多鼓勵患者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不宜打斷或阻止患者宣泄,或者對他的想法和表現妄加評論和隨意批評。患者在抱怨命運不公、傾訴自己遭受的痛苦時,陪護者不要給予不切實際的安慰,聽比說更重要。只有傾聽他的訴說,讓他發泄情感,才會對患者的情緒有一定的安撫作用,家人也可借此機會了解患者的主要問題所在。

  此外,還要十分注意非語言細節。久病的人心理會變得比較敏感,所以家人要特別留意自己的身體姿態、肢體運動、目光接觸、面部表情、皮膚接觸等細節,這些非語言細節是否適當,對患者心理有重要影響。建議的方式有:交談時用相近的聲調說話,恰當的語速,保持善意的眼光接觸,不時點頭表示贊許,表情生動,面帶微笑。親切坐在患者身邊,輕握患者的手,多多陪伴。

  有些病患因爲極度的憤怒和焦慮,可能會有一些傷害親友的舉動。比如丈夫對陪護自己的妻子進行家庭暴力。這個時候可以選擇短暫的離開,離開之前要告訴病患自己會很快回來。給病患留下必要的空白空間,使之發泄並且調節自己的情緒。

  不必過分擔心病患無法接受即將死亡這一事實。病患在震驚之後,會逐漸消化、承認、接受這一現實,並且發展出一種處理這個現實的能力。這是生命的神奇之處。

  宗教信仰對克服死亡恐懼的重大作用

  在病人距離死亡越來越迫近的時候,宗教信仰往往能夠凸顯巨大而無可替代的作用。強大而虔誠的宗教信仰能夠讓病患鼓足勇氣面對死亡,而且在生理上,也有減輕不適的真實作用。因此,要絕對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支持鼓勵患者加深其宗教信仰,盡可能維持原有的宗教禮儀。鼓勵宗教團體人員的探訪和支持,令患者體驗到上蒼是慈愛的,自己沒有被懲罰和抛棄,體驗到上蒼的存在和力量。作爲佛教徒,如果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迎接另外一個更加美好國度的到來,則死亡可以變得十分美好。

  照顧者的心理調適

  親屬如果長時間照顧臨終病患,自身也承擔了巨大壓力。因此,他們的這些情緒也需要得到密切關注,有些情緒可能會導致焦慮、恐懼、絕望、生病,甚至崩潰。

  親友給予太多的建議和咨詢,或者對你的付出不理解,令你倍感壓力和委屈。照顧工作繁重,影響到你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無暇顧及自己的需要。自己還可能被患者當作發泄的對象,要忍受暴躁和壞脾氣。很多照顧者都會感到憤怒和不公平,甚至受到傷害。還有一些照顧者會把患者得病的事實歸咎于自己的錯誤,例如“如果當初我……的話,他就不會……”看到親人承受如此大的痛苦,病情日益嚴重,照顧者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或者質疑自己是否照顧得當,從而責怪自己,並且還可能會有恐懼、不安、孤立無助、失眠、頭暈、手發抖等情況出現。

  我們說臨終關懷不僅包括對瀕死病患的關懷,也包括對照顧者的關懷。如果照顧者不能適度調節,就需要專業醫生的指導,或者尋求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幫助。

  如何向孩子解釋親人的死亡

  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強,而在臨終關懷中,未成年人需要得到格外的幫助。如果瀕死病患有未成年人親屬,在告知親人即將離世的消息時,必須十分注意。

  向年幼的孩子解釋生老病死時,要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作基礎,例如以寵物的死亡和植物的枯萎來說明親人的死亡。

  坦誠地告訴孩子親人病情嚴重,最後將會死亡。可以詢問孩子有沒有覺察到親人病情日趨嚴重?有沒有想過病情日趨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引導孩子直接說出親人將會死亡的事實,但有些孩子則會逃避事實。此時仍需清楚地告知孩子,親人病情日趨嚴重的結果是死亡,若孩子不能相信或接受這一事實,應耐心地、反複地向他們解釋。

  要簡單直接地向孩子解釋死亡。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要清晰,不要含糊或說謊,例如向他們說“死就是走了”、“死就是睡覺了”、“爸爸到外國去了”,“媽媽旅行去了”等等,這樣的欺騙會造成孩子不停地尋找逝者。

  不要批評孩子的感受和反應,應尊重和體諒他們個人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面對不好的消息,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會哭泣、非常悲傷、盼望有傾訴對象;有的則會笑、發呆、只顧玩耍或不做任何回應。其實,這些都是他們面對難以接受的事實采取的通常的減壓方法,家長不用過分擔心,也不應期望或強迫他們表現得十分悲傷,悲傷並不是向親人表達關愛的唯一方式。家長應給予孩子足夠的私人空間和時間,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家長應隨時聆聽。

  不要強迫孩子對即將去世的親人做出難以履行的承諾,例如“我要認真讀書,年年考第一”。這樣會給孩子帶來沈重的精神壓力與負擔。不要以親人的病情來要挾孩子做任何事情,例如向孩子說:“你只要好好讀書,爸爸就會好起來。”這樣不僅會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壓力,而且在親人去世後,他們還會感到內疚和自責。

  允許孩子向別人隱瞞喪親的事實。喪親之後,有些孩子因種種原因會懼怕有人詢問喪親的事情。有些孩子甚至會把已逝親人的名字仍填在學校表格的“家庭成員”欄目中。家長對孩子的行爲應予以理解。

  家長不用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以免讓孩子誤會表達內心感受是錯誤的行爲。應該讓孩子明白哀傷是正常的反應,家長和孩子都不應壓抑哀傷,經曆哀傷才會走出哀傷。

  (完)

  

《瀕危病人臨終關懷注意事項(張從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何謂助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