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生眼裏的善終路
《淨土》2013年第2期
作者:薛梅
編者注:
本文部分觀點以及文中所提及的對遺體的處理方式,是基于醫學與社會習俗的角度。從佛法角度來看,部分觀點不盡如法,望讀者細加甄別。例如:從佛法角度來看,亡者氣息停止後,神識尚未完全離體,在最短十小時之內,不宜觸動亡者遺體。
在醫生的眼中,死亡就是生命消失,生命過程的終點。
雖然每個人都是通過母親懷胎十月來到這世上的,但離開的方式卻真的是千差萬別。我理解的善終,並不一定是生命體活了多長的時間,而是當生命的終點就在不遠處時,個人的內心能夠接受死亡的現實。如果回望自己的一生,沒有太多的遺憾和牽挂,自己可以無痛苦、平靜、安詳、有尊嚴地離開,那麼,即使生命是短暫的,也可以稱爲善終。
反之,如果在死亡之前沒有和死亡達成和解,內心不能接受死亡的現實,離開人世時沒有擁有平靜、安詳和尊嚴,都屬于沒有得到善終。
有一句話叫“重生安死”,人不能善終,除了非正常死亡等不可預料的因素,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對死亡和生命的本質缺乏學習和思考。一個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他在面對死亡時也會比較坦然。而不能接受自己或親人、朋友的死亡,除了因爲親情的不舍,更多的是對醫學治療投入了太多情感和期望。這些期望導致患者面對死亡時,選擇了恐懼與抗拒的態度,缺少了正視;親朋則選擇了害怕、隱瞞,缺少了尊重。部分家屬害怕背上不孝的罵名,而醫生則是出于害怕被訴訟,不得不進行各項治療,此外還有少部分醫生是爲了經濟利益而選擇過度治療。
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是美國尤金·奧凱利的《追逐日光》,這是畢馬威(KPMG,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前首席執行官在生命最後時光的感悟和記錄。正如這本書裏談到的,很多患者到了臨終前,都沒有完成自己在心靈上和精神上應該去做的事情。倘若做到了,他們就會走得更平和。
患者對自己的病情了解到什麼程度,決定權在患者家屬的手中。如果患者之前接受過死亡教育,或者對死亡有過思考,醫務人員可以讓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使其盡可能完成未竟的心願,在不多的余生中達到一種生存質量較高的狀態。
在生命最後的階段,如果患者沒有疼痛、呼吸困難、進食或排泄障礙等情況,在家裏舒適的環境當中,由自己的親人陪伴走完最後一程,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對于飽受各種疼痛,如憋喘、進食或排泄障礙的患者,在醫院只要不過度治療,使用藥物緩解病人病痛、吸氧緩解呼吸困難、用醫學手段補充營養和水分、避免患者排泄障礙等情況,對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還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無論在家裏還是在醫院度過最後時光,只要能減輕患者痛苦,讓生命更有尊嚴,就是符合人性的。
對于徹底喪失治療價值的患者,反複搶救是毫無意義的。如果病人或家屬提出繼續搶救的要求,也要把醫學的局限性和搶救帶來的不良後果解釋清楚。比如胸外心髒按壓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病人氣管切開,插上導管,連接到機器上,但這一切都不能挽回患者的生命。那些執意搶救的人,更多的是爲了彌補自己平時沒有盡到責任的遺憾。所以這也提醒我們,在自己的親友還健康的時候,彼此多一些關愛,多一些陪伴。只有這樣,臨終那一天我們才能有足夠的勇氣來迎接死亡。
在醫學上,臨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鍾內,稱臨床死亡期,處于臨床死亡期的病員是可能複蘇的。若心跳停止超過8分鍾,則病人進入生物學死亡期,此時機體細胞已發生退行性變化,病人是無法被複蘇的。
當確定一個人死亡,醫務人員首先會對患者進行遺體料理,讓患者處于幹淨、安詳的狀態,對遺體的各種操作保持動作輕柔,善待死者就是對生者的最大安慰。給家屬遺體告別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用眼神或肢體語言表達對家屬的同情,這個時刻,不需要太多的語言。
無論在家中還是在醫院,人呼吸心跳終結之後,馬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幫助逝者清洗遺體,因爲好多患者去世後因爲肌肉松弛都會有大小便的失禁。如果已經准備好壽衣,就幫助盡快穿好壽衣,如果沒有准備好,則要在最快的時間內去准備,在屍僵出現之前(死亡後1~3小時)幫助逝者穿好最後一套衣服,安放好舒適的體位。
雖然逝者不再有任何感知,但幹淨、安詳、體面的遺體,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家屬和親人的安慰。尤其對于有信仰,相信靈魂不死的人來說,殡儀館的化妝處理還是必要的。喪葬實際上是宗教的一部分,人們頭腦中的另一個世界—神鬼的世界,通過喪葬過程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以達到祭祀祖先、悼念亡者、聯系生者的目的。但“厚葬不如薄養”,目前還有好多地方的喪葬風俗太繁瑣,一遍遍地叩頭,有時間階段的哭聲,還要請喇叭唢呐來吹奏,把本來很悲傷嚴肅的事情搞得不倫不類,讓逝者的家屬和親人不勝折騰,因此,簡化葬禮的儀式非常有必要。
印度某哲人說過:處理悲傷的最佳方式不是抗爭,不是試圖去做什麼以解決問題,而是“像握著一塊寶石一樣,只是握著它,不做任何努力”。那時,最大的治療效果就會産生:悲傷自動幫助我們走出創痛。也就是說,面對悲傷的最佳方式是接受悲傷,越不抗爭地面對悲傷,恢複得就越快越好。親人之間比較有效的,是相互的存在及陪伴,對他們而言,無言的陪伴可以産生極大的安撫作用。
要做的事情還包括應該體會到這樣一個道理:在喪失之前,盡可能地盡心盡孝,不要留下遺憾和愧疚。這樣我們就能面對喪失、接受喪失,讓喪失的痛苦盡可能小地影響我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