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要略
《淨土》雜志2013年第2期
文/釋複華
人生苦短,無常是生命常態,任何人都逃脫不掉。無常二字概括了世間和人生的真相,生命和伴隨生命的一切都是變動不停的,沒有永恒的事物。
儒家先哲孔子回答弟子“未知生,焉知死”,多少讓人覺得語焉不詳。而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顯然不滿意這樣的回答,莊子大聲疾呼“死生亦大矣!”多少古人也感歎: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因爲對于死後的世界人無法想象,亦無法把握,所以發出如此蒼涼的人生浩歎。
佛家認爲解決生死輪回問題,是人生第一要務。佛陀大慈大悲,爲解決這一大事,特別宣說了這部《無常經》,經的末後便是臨終方訣。方訣就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卷31寫道:“《佛說無常經》,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說老、病、死,叁法不可愛。經前有偈贊,偈述,絕妙。經後有五言偈頌,七言咒願頌,並臨終方訣二紙。”
臨終概念
世俗醫學所謂的死亡就是呼吸停止,而佛教指出,大部分病者氣絕後,因爲神識尚未離去,所以仍然是有知覺的。須經過一段時間,通身冷透,神識出離,壽、暖、識都離開了身體,方算死亡。
佛教所謂的臨終指一期生命就要結束了,神識離開肉體之前。呼吸停止到神識離體,叫做臨終中陰。神識離開以後到投胎轉世叫做中陰期,其間經曆法性中陰和投胎中陰。除了大善業或大惡業的衆生,一般業力衆生中陰期爲四十九天。在中陰期,眷屬爲亡者做供養叁寶、超度等佛事,對亡者都有幫助。其中最殊勝的就是淨土法門的臨終助念,可幫助亡者帶業往生,直出輪回。
下文對臨終方訣做個概述。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若刍、刍尼,若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教使香湯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安詳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無力者,余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脅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
刍、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是音譯,今譯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信奉佛教的四衆弟子,如果見到臨命終的人,身心非常痛苦,佛弟子應該從內心中發出慈悲心,幫助臨終者拔除痛苦,得到安樂。命終時是上升或墮落立判之際,在這關鍵的時候幫助臨終者,能使他們獲得無量的不可思議的利益。具體方法是用香湯,即檀木或檀香粉煮過的水,給臨終者洗澡擦身,換上幹淨衣服,佛教徒穿上海青最好。根據臨終者的平時修行情況和意願,如能安詳端坐,便引導他正念思惟。因爲一切唯心造,所以樹立正念思惟就是助念的根本。如果臨終者病得沒有力氣,就幫助他向右側臥,面朝西方。右側臥不會壓迫心髒,呼吸也會比較順暢。合掌表示他接受佛教理念,有目標有正念,面向西方就是加強他的信、願、行。
當病者前,取一淨處,唯用牛糞香泥塗地,隨心大小。方角爲壇,以花布地,燒衆名香,四角燃燈。于其壇內懸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續,觀其相好,了了分明,使發菩提心。複爲廣說叁界難居,叁途苦難非所生處,唯佛菩提是真歸處。以歸依故,必生十方諸佛刹土,與菩薩居,受微妙樂。
在病人的床鋪前布置一個小的壇城。佛在世時,是在牛糞中加好的香末塗抹在地上。因爲印度是農業古國,牛和人的關系密切。牛只吃草,爲人耕田和産乳,對人類恩德甚大。古印度教認爲牛是毀滅之神濕婆的坐騎,印度人自古對牛敬如神明,不但不殺牛吃肉,還讓牛自由活動,至今還可看到印度城市裏的牛旁若無人地漫步。印度人敬畏生命,知恩報德,這是令人尊重的地方。牛被視爲神聖潔淨之物,牛糞也不例外。好的香能驅邪避魔,淨化空氣,還有與法界溝通的作用。高級的檀香效果頗好。燃燈散發的光明,可以幫助業力重的病人驅除黑暗恐懼和不安,擺脫恐怖的心態。臨終者看著佛像,觀佛的相好莊嚴,能增進他的厭苦出離之心和欣慕佛國淨土之心,一心一意求生佛國,成佛後再廣度和自己有緣的苦難衆生,這就是菩提之心。再爲臨終者說叁界無非火宅,認清真相,莫要錯過往生的良機,唯有佛的智慧功德成就的佛淨土,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這時給病人授歸依,他容易接受,必定往生佛國,與菩薩爲伴侶,享受淨土清淨微妙的快樂。
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爲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佛土。爲說法已,複教谛觀,隨何方國,佛身相好。觀相好已,複教請佛及諸菩薩,而作是言:“稽首如來、應、正等覺,並諸菩薩摩诃薩,願哀愍我,拔濟饒益。我今奉請,爲滅衆罪;複將弟子,隨佛菩薩,生佛國土。”第二第叁亦如是說。既教請已,複令病人稱彼佛名,十念成就。與受叁歸,廣大忏悔。忏悔畢已,複爲病人受菩薩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余人代受,及忏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滅得菩薩戒。既受戒已,扶彼病人北首而臥,面向西方,開目閉目,谛想于佛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十方諸佛亦複如是。又爲其說四谛因果、十二因緣無明老死、苦空等觀。
根據病人的意願,爲他說明佛國的具體狀況,促使病者心有所托,樂生佛國。佛身相好凝聚了佛的一切功德,觀察佛身相好,有巨大的滅罪功效。教導病人反複地祈請佛菩薩快來接引往生,這樣一心系念佛號,感應道交,佛菩薩現前接引,十念一念都能成就。歸依叁寶後,發至誠心忏悔無始劫來的罪業,再爲病人授五戒、菩薩戒,種下成佛的種子。面朝西方,心裏一心觀想佛的相好光明。還要爲病人說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常苦空等正觀,讓病人真正明白這些道理,進一步生起厭離叁界心和欣求淨土心,一心一意地念佛。
若臨命終,看病余人,但爲稱佛,聲聲莫絕。然稱佛名,隨病者心,稱其名號,勿稱余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及菩薩衆,持妙香花來迎行者。行者見時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禅定,尋即命終,必不退墮地獄、傍生、餓鬼之苦。乘前教法,猶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佛前。
對臨終的病人,只爲他助念佛號,不要間斷。隨順病人的意願,不要改念其他的佛名,使病人分心,意志猶豫,産生懷疑。病人的身心調整到至心念佛,臨終時必然看見佛菩薩化身,拿著妙香花來接引。這時念佛的行人看到果報現前,便心生大歡喜,身無痛苦,心意亦不散亂顛倒,此時必定心生正見、如入禅定,即刻往生,決定不會退墮到叁惡道受苦。按照以上方法去處理,就如健壯的力士擡起胳膊一屈一伸這麼短的時間,就往生到佛的淨土。
若在家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等,若命終後,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隨身受用之物,可分叁分,爲其亡者將施佛陀、達磨、僧伽。由斯亡者業障轉盡,獲勝功德福利之益。不應與其死屍著好衣等,將以送之。何以故?無利益故。若出家刍、刍尼及求寂等,所有衣物及非衣物,如諸律教,余同白衣。
在家佛教徒命終後,對亡者的財物,可分成叁份,將其中一份替亡者供養佛法僧叁寶,這樣可使往生者業障消除,獲得提升往生品位的殊勝功德。勿給亡者穿好的衣服及置備陪葬品,這樣對亡者毫無利益。如果是出家人亡故,要由寺院常住按照佛教戒律,處理遺物。
若送亡人,至其殡所,可安下風,置令側臥,右脅著地,面向日光。于其上風,當敷高坐,種種莊嚴。請一刍能讀經者,升于法座,爲其亡者,讀《無常經》。孝子止哀勿複啼哭,及以余人,皆悉至心爲彼亡者燒香散花,供養高座、微妙經典及散刍,然後安坐,合掌恭敬,一心聽經。刍徐徐應爲遍讀。若聞經者,各各自觀己身無常,不久磨滅,念離世間,入叁摩地。讀此經已,複更散花燒香供養。又請刍隨誦何咒,咒無蟲水,滿叁七遍,灑亡者上。複更咒淨黃土,滿叁七遍,散亡者身。然後隨意,或安堵波中,或以火焚,或屍陀林乃至土下。
送亡者到火化地方,安置在下風向,向右側臥,面向陽光。這樣亡者的神識是趨向光明的。在上風處,布置法臺、香花等種種莊嚴具。請一位持戒清淨的比丘爲亡者讀誦《無常經》。進行完供養儀軌後,安穩坐下,合掌至心,一心聽比丘誦經。隨文入觀,反觀身心內外一切,無不爲無常之火所吞,從亡者身上真切體會到無常,就會發起真實無僞的猛烈的出離心,進入禅定的狀態。讀經後,念二十一遍咒語,加持甘露水,然後灑在亡者身上。再念二十一遍咒語,加持幹淨的黃土或沙土,就成爲所謂的金光明沙,撒在亡者身上。之後就可以把骨灰安放在塔內,或撒到林中,或埋入地下。
以此功德因緣力故,令彼亡人,百千萬億俱胝那庾多劫,十惡、四重、五無間業、謗大乘經一切業報等障,一時消滅。于諸佛前,獲大功德,起智斷惑,得六神通及叁明智,進入初地。遊曆十方,供養諸佛,聽受正法,漸漸修集無邊福慧。畢當證得無上菩提,轉正*輪,度無央衆,趣大圓寂,成最正覺。
綜合以上功德力量,能令亡者多生多劫所造罪障,都得以消滅。這時就會生到佛前,獲得開發智慧、斷惑證真的殊勝果報,得叁明六通,進入初地菩薩之位。往來十方法界,上供諸佛,聽聞受持佛宣說的正法,漸漸修集無量無邊的福德與智慧。最後必定證得圓滿的智慧,宣演正法,度無數衆生,趨向圓滿寂滅之境,最終成就佛果。
在臨終方訣中特別告訴我們帶業往生的方法。依臨終方訣之法處理,如畫龍點睛的一筆,行者一躍上蓮臺,浪子終歸家,父子喜重逢,慶喜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