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業觀的變遷看世道人心
《淨土》2013年第1期
作者:遊牧
我們在職業問題上的認識偏差
對于任何領域的問題,佛法都有完整和清楚的解釋。這是因爲佛法是“究竟的智慧”,而不是“徹底的知識”。佛法指導我們怎麼認識這個世界,建立所謂的世界觀,還指導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建立所謂的人生觀。在選擇職業、認識職業和發展職業方面,佛法其實也有完整清楚的解釋。當然,我們作爲凡夫,是不是真的能夠領悟佛法的真谛,則是另外一回事。
之所以這樣說,有個緣故。就在前幾天,河北省保定市,有一位十分虔誠的老居士跟我半夜通電話,談論他兒子念書的問題,並且委托我在北京搞清楚最好的大學、最好的專業是什麼,以便于他兒子選擇。我就問,你兒子學習成績怎麼樣呀?他說,兒子念高叁了,成績十分不好,他非常苦惱。而且,因爲從小嬌生慣養,生活能力也很差。
我當時給他的建議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放棄所謂“最好的專業,最好的大學”這樣的妄想,考慮讓他兒子去念一所職業學院,學一門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術,先有能力養活自己,然後再考慮發展。他聽了,十分憂慮,說,我怎麼可能讓兒子去做體力勞動、藍領工人呢?那實在對不起兒子啊。我說,那你想讓他做什麼呢?他想了想說,應該呆在辦公室,做些管理工作比較好吧。
我還可以引證兩件最新發生的稀奇事情,來說明我們在看待職業問題上,有時候會陷入怎樣糊塗的境地。這都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的新聞。
第一件事是:好幾百人爭先恐後地報考哈爾濱的環衛工人崗位。其中有很多是正規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其中的秘密在于,這個環衛工人崗位是事業編製的。很多新聞記者采訪,得出來幾個結論:本科生去做環衛工人,是浪費人才;環衛工人竟然也是事業編製,是浪費編製;大學生爲了事業編製而屈尊去做環衛工人,是一種自輕自賤。這些結論背後,都說明了現在的人心是如何被侵蝕而變得愚昧和腐敗的。
第二件事是:河北一個研究生,苦讀叁年畢業後,沒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又回到了原點,到村裏種地。街坊鄰居議論紛紛難以理解。還有村民以之爲“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這麼多年學都白上了,以後不要跟他學。”他父親覺得自己兒子作爲一個研究生竟然找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在鄰居面前擡不起頭,自己也搞得很沒面子,一氣之下,竟然服毒自殺了。
如果一個人沒有接觸過佛法,他對職業問題的認識,就很有可能出現偏差。他基本上就像海面上漂浮的一片鵝毛,隨著這個世道起伏,隨著職業的變換忽喜忽悲,就像個演員,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如果一個人,雖然信仰了佛法,但不努力在自己的職業中實踐,也不能從佛法中得到真實的利益。因此,我常常覺得,討論討論我們對職業認識的偏差,是有必要的。這個具體而微的問題,也是引領我們深入佛法的一個契機。
古代人的職業觀
縱觀整個人類曆史,職業觀的發展變遷有一個基本上比較明晰的脈絡。早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是農業和戰爭。農業是人類生活的基礎,而戰爭則是奪取、侵占更多土地的主要手段,因爲古代的買賣關系和工商業不發達,戰爭比買賣所獲得的利益,更加直接和快捷。
在《羅馬史》一書中,作者就感歎到:在所有的職業裏,沒有比農民更加崇高、貴重而且優雅的職業了。其實原因並不複雜。農民掌握土地,通過種植亞麻和棉花,決定了人們能夠穿什麼衣服;通過種植谷物,決定人們可以吃什麼東西;通過種植葡萄和果類,決定人們喝到什麼酒和飲料。
同樣,在古代的斯巴達國家,戰士則是最尊貴、最受敬仰的職業。一般的人,沒有財産、沒有地位,是沒有機會去當兵作戰的。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機會上戰場。因此每次戰爭結束,都有巨大的收獲,包括金銀珠寶和奴隸。這些士兵通過戰爭擴大自己的財産地位。
中國其實也差不多。不過在秦朝之後,戰士不再是受人敬仰的職業,而漢朝之後,讀書人則取代了戰士,成爲社會上最受看重的職業。其實,讀書人並不是因爲有可能當官才被人尊重的。因爲大多數讀書人,可能是沒有機會去做官的。讀書人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爲他們可以免除賦稅,而且在公堂上只作揖,不下拜。這背後,讀書人究竟是因爲知識還是特權與經濟利益受到尊重,就很難說了。
在叁百年前的法國,貴族掌握國家政權。但是,因爲農業莊園的沒落,他們所帶來的收益越來越少了,很多貴族已經變得很窮,從而使得國家財政開支都變得困難。同時,曾經一直被人輕視的工商業者卻因爲巨大的海外貿易而發了大財。因此政府不得不向商人借貸,維持開支。最終,商人借助自己的金錢勢力,打敗了貴族,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
從那以後,商人就開始從被人輕賤的職業,變成了受人尊重的職業。中國在大概一百多年前,也走過了完全相同的道路。商人和企業家,從賤民變成了國家棟梁。有個美國商人曾經在法庭上說過一句話:“我不是米斯特先生,我也不是約翰遜先生。我有一百萬美元,所以我就是一百萬先生。因此,我的話,你們要認真聽!”
現代中國人職業觀的變遷
其實不必說幾百年、幾千年的職業觀的變化,就是短短的五十來年,中國人對職業的認識也已經夠讓人暈頭轉向了。
在五十年代初,國家經濟形勢不好,民生凋敝,工廠和農村都生活得比較艱難。而軍隊因爲特殊原因,必須首先給予優先的保障。所以,當兵,就成了最被人器重的職業。軍人能夠固定的領到生活費用,還能結余一些補貼家用。不僅是生活最有保障的職業,也是很多姑娘尋找對象的最佳目標。
但到了六十年代,形勢又有了變化。戰爭已經結束,軍人這個職業的熱度降下來了,不再是人們追捧的目標。因爲生活依舊艱難,人們購買任何東西,都是依靠票證。而在人們所需要的物品裏,食物,尤其是副食品,成了最珍貴的東西。即便是能夠吃上一顆糖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能夠在副食品商店做個售貨員,甚至是營業主任,就變得炙手可熱了。
七十年代恢複高考,因爲大學生稀缺,只要大學一畢業,立即就可以進入政府或者大型企業。因此,大學生就成了最受人看重的職業——大學生本來應該不是一項職業,但是在那個時代,因爲大學生都是成年人,很多人都叁四十歲才去考大學的,因此讀大學幾乎也成了一個職業。但誰能想到,再過短短的叁十年,大學生會成爲連工作都難以找到的一個群體呢?在七十年代,沒有機會去讀大學的人,爲了生計,不得不去擺攤做點小生意糊口,他們從事著最被人看不起的職業——但誰又能想到,二十年後,這些人成了中國第一批富人,而且頭上有好多圈的光環呢?
八十年代,國企改革。國營企業的工人、幹部紛紛下崗。誰家的閨女要是嫁給了國企員工,真是倒黴,連親戚都不願意登門,怕被借錢。但是,誰又能想到,再過短短的十幾年,國企的職員又成了香馍馍,人們苦苦追求而不得呢?
如果問,現在的中國人,最看好的職業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兩個字——做官!但是,如果再問,現在中國人最尊重的職業是不是做官呢?恐怕答案就很難說了。職業其實並沒有什麼改變。農民還是打理田地,收獲莊稼;工人還是在流水線作業,生産産品;官員還是運籌管理,調配資源。唯一劇烈變化的,只是人的心——是人們那顆隨著“名利”兩個字而轉動的心。我想,職業追求的變遷,其實就是人心的變遷,甚至可以說,是人心變得越來越殘酷的變遷史。
職業有底線無貴賤
爲什麼說一部職業追求的變遷史,就是一部人心越來越殘酷的變遷史呢?
以我自己爲例子來說。我以前就想,一個人依靠自己天生的親戚關系,爲自己謀求一些正當的利益,有什麼不妥呢?比如在七十年代,如果我姑媽是一個副食品商店的經理,我就可以吃到糖果,你們有錢,但也未必能吃得到糖果。誰讓你們沒有我這樣一個姑媽呢?
後來我接觸了佛法,就深刻地理解了這一點。我依靠自己的姑媽,吃到了更多的糖果,而別人卻吃不到。這並不是什麼幸運的事情。因爲當我吃兩顆糖果的時候,自然就有另外一個孩子連一顆都吃不到。雖然我並不認識這個孩子,也沒有見到他傷心失望的眼神,但是,我的歡快,的確是建立在別人的傷心失望這樣一個基礎上的。
現在的人,最向往的就是做官,或者做管理工作,說白了,就是手裏要有一些權力。而想要權力做什麼呢?其實就是想多要幾顆糖果罷了。當人心淳樸的時候,你多吃幾顆,還要偷偷的,因爲你不忍心看到別的孩子傷心失望,覺得愧疚。但現在,誰又會因爲自己多貪多占,看見別人一無所有而愧疚呢?
很多人心安理得地占有幾套、十幾套、甚至幾十套房子,其實並不是因爲他自己賺到的財富,而是因爲他的權力。別人連房租都付不起,更別說買房。而他們看到這些,卻一點都不覺得愧疚。他們認爲弱肉強食乃是這個世界天然的法則,誰讓你自己不努力呢?誰讓你自己沒有權力呢?
實話說,弱肉強食不是人的法則,而是禽獸的法則。一個人,如果在職業追求中,信奉了弱肉強食的法則,他自己離禽獸也就不遠了。所以說,現在人們追求的職業,大多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的——希望自己的職業能夠壟斷更多的資源,不惜以犧牲其他人的應得爲代價。
所有我們說,職業選擇是有底線的。雖然沒有貴賤,但卻有善惡。一個大學生,爲了事業編製,而去考環衛工人崗位。他貪占了國家財政,也就是納稅人的血汗。因爲他在考取的時候,並沒有考慮掃大街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或許就是一種惡。
因此,一個真正的佛子,職業選擇是需要謹慎的。在這個…
《從職業觀的變遷看世道人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