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幸福嗎?(張春燕)

  你幸福嗎?

  《淨土》2012年第5期

  執筆:張春燕

  不能不說,仍然有衆多的國人對外面的世界是一無所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爲泰國政局動蕩,總理他信出走國外,造成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出現了一些遊行群衆和軍警的沖突,甚至,遊行群衆占領機場很長一段時間,影響了一些遊客。于是,記者就開始說,泰國陷入了動亂,這個國家又窮,是個農業國,沒有什麼重工業,現在又搞動亂,未來前途難測。

  其實,了解泰國的人都知道,泰國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君主國家,無論誰當總理,無論政府怎麼更疊,老百姓的生活基本是不受影響的。的確,泰國是一個農業國,以出口大米爲支柱。但你可能不知道,泰國政府是嚴格限製重工業的發展的。因爲他們認爲,經濟發展,未必能夠帶來幸福的生活。普通泰國人的生活遠遠比我們中國人想象的舒服和閑在——他們最大的口頭禅就是:在因因——什麼意思,翻譯成中文就是:慢慢來!

  幸福,這對于中國人而言,是不是一個有點陌生的詞彙?

  旅行家尹伊文曾經近距離深入觀察過不丹這個極小而且經濟極落後的山地小國。正是這個國家的國王旺楚克陛下,在1970年提出一個嶄新的詞彙:幸福指數,並且將它正式寫進了國家的憲法。尹伊文完整記錄了不丹普通百姓的生活,那真像是個世外桃源,沒有受到現代化惡疾的感染。在國內討論“不丹模式”的時候,也有人提出疑問,追求國民幸福總值、不追求GDP,會不會使不丹滯留在“安貧”狀態,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

  不丹的總體發展戰略並不排斥GDP增長,不過它給GDP增長附加了兩個條件:一是要公平共享,二是要可持續。它認識到,符合這樣條件的GDP增長才能提升國民幸福總值。在選擇發展項目和分配發展收益的時候,它總是參照這兩個條件。

  譬如,它不選擇能短平快增加GDP的林木出口,而是選擇建設周期長的水電作支柱産業,而且還把水電站修在地下,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地下水電站雖然不能在短期內有高效顯著的創收,但建成後産生的收益是可持續的。當水電帶來了收益之後,不丹又參照公平共享和可持續的原則,把這些收益用到教育醫療方面,現在不丹全民享受免費教育和醫療福利。

  不丹的國民幸福總值發展戰略包括四大支柱:環境保護、公平可持續發展是其中的兩個。第叁個是發揚傳統文化。不丹對傳統價值觀很有自信,同時又能和西方概念接軌,它的國民幸福總值的發展觀念就是源于佛教對人生苦樂關懷的傳統,同時又融入了現代西方的概念。由于重視傳統價值觀,不丹避免了在現代化轉型時常會出現的“價值真空、道德滑坡”問題,不僅普通百姓保持著純樸的民風,而且更爲可貴的是政府官員非常廉潔。第四個支柱是有責任感的、有人民參與的治理製度。

  你幸福麼?這個問題,不能當面問,而是要慢慢想。當深夜來臨,面對星空的時候,敞開自己真實的內心,問問自己:你幸福麼?你能不能驕傲地說,是的,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

  泰國和不丹的例子,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以這兩個國家爲榜樣。只是說,這個世界很大,道路很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個人,都有必要常常檢討自己的道路,是否指向了正確的方向。

  其實我們已經在檢討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環境破壞,逼迫著我們反思和檢討。這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檢討。而同樣,巨大的焦慮,無助和孤單感,又讓每個社會公民進行反思和檢討。我們深信,這種反思和檢討,應該是通往幸福的起點。

  每天吃著有毒素殘留的食品,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承受著互不信任的壓力,飽受無處不在的競爭的困擾——你放心,無論你過著多麼富足的生活,幸福都與你無緣。

  荷蘭伊拉斯谟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社會心理學家們對現代中國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1.老愛比較。2.缺乏信念。3.不善于發現陽光面。4.不知道奉獻。5.不知足。6.相互不信任。7.過于焦慮。

  顯然,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都被嚴重的破壞了。我們的生活缺乏幸福感這一現象,已經說明,我們不僅吃著帶毒的食品,呼吸著帶毒的空氣,我們還過著帶毒的生活。

  我們之所以會過著帶毒的生活,是因爲我們參與了帶毒的遊戲。就像毒品銷售鏈條裏的每個環節,都會被感染。一個國家,參與了追逐GDP的遊戲,一心一意追逐GDP,眼睛盯著外國,別人有的,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也一定要有。這就是一個中毒的國家。一個個人,參與追逐名利和膨脹自我的遊戲,一心一意要比別人強,眼睛盯著別人,別人有的,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一定要有,這就是一個中毒的人。

  解這種毒,需要我們的智慧、勇氣和敞開的心胸,需要我們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追問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也不乏已經清醒的人——他們樂天知命,擁有真誠的信仰,充實自己的生活,快樂地信任和幫助別人,而從來不會被虛榮牽引。善哉,智者。

  (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