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的意教誡神變力。因此爲何說圓滿正等覺的遍智佛,並非是遍智呢?對于十四無記,正是如實了知而不作回答的緣故,才成立佛是遍智。
釋義
誰具有確定應不應作、應不應說的智慧呢?這個智慧,只有佛才圓滿具有,因爲佛具有無礙、如實進入有情境界的無量智慧,因此能真實、如實地了知哪些才是應作與不應作,哪些才是應說與不應說。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作了佛是否是遍智的四個問答。這四個問答,能幫助我們非常清楚地理解這個偈頌的含義。所謂的十四難,就在其中第四個問答裏。
問一:因爲沒有見到過,所以世間不應有一切智人吧?
答:見不到有兩種原因:一、事實是有,但是能力不夠而見不到,比如恒河裏沙子的數量;二、事實是沒有而不見,比如人的第二個頭、第叁只手,本來沒有,所以見不到。而佛是一切智人,有人見不到,是信心不具足的原因。
問二:所知法無量無邊,許多人合在一起也不會知道,那一個人怎麼能都知道呢?
答:諸法無量,但智慧也同樣是無量的,就像盒子大,盒蓋也大,盒子小,盒蓋也小,所以即使是一個人的智慧,也當然可以完全知道。
問叁:佛不講藥方、星宿、算術等的世間學問,如果佛知道的話,爲什麼不說呢?
答:佛雖然知道一切法,但是那些對解脫有用的才說,沒有用的不說;以及有人問才說,沒人問的就不說。
問四:佛不回答十四難,所以佛不是一切智人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十四個問難:
1、世界與我是常的嗎?
2、世界與我是無常的嗎?
3、世界與我是既常又無常的嗎?
4、世界與我是既非常又非無常的嗎?
5、世界與我是有邊際嗎?
6、世界與我是無邊際嗎?
7、世界與我是既有邊際又無邊際嗎?
8、世界與我是非有邊際非無邊際嗎?
9、涅槃後有神識去後世嗎?
10、涅槃後沒有神識去後世嗎?
11、涅槃後既有神識去後世,又沒有神識去後世嗎?
12、涅槃後亦非有神識去後世,亦非無神識去後世嗎?
13、身即是神識嗎?
14、身不是神識嗎?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總結了下面八個原因,解釋了佛不回答這十四難的原因。
1、所問的不是事實,所以不答。因爲沒有常和斷的法,就像有人問從牛角裏擠出了幾升牛奶一樣,這是“非問”,所以不應該回答。
2、世界像車輪一樣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所以不應該回答。
3、回答了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聽的人智慧不夠,聽到回答後,會墮入到惡見、邪見中。
4、衆生不能理解的事情,佛就暫時不回答,因爲回答了沒有益處。
5、佛是只說諸法實相,有就說有,無就說無,而不會把有說成無,無說成有。
6、回答這十四難會有過失。就像有人問石女或是黃門的子女長得長短、好醜等等的問題,就不應該回答一樣,因爲石女和黃門不會有子女的緣故。
7、這十四難是邪見,所以擱置不答。
8、擱置不答,也是一種回答。
《大智度論》中接著還解釋了佛回答問題的四種方式,這些方式非常善巧,大家平時也應該學習、借鑒。
一、決了答,即確定的回答,《俱舍論自釋》中稱爲“應一向記”;二、解義答,即具體辨別、解釋意義,《俱舍論自釋》中稱爲“應分別記”;叁、反問答,即以反問的方式幫助對方理清思路,《俱舍論自釋》中稱爲“應反诘記”;四、置答,即擱置一邊,不作回答,《俱舍論自釋》中稱爲“應舍置記”。因爲前面所說的八個原因,所以對于這十四難,佛采取的就是第四種“置答”。
這以上是從斷诤的角度,來引導大家認識到佛就是遍智。那麼佛是遍智的正面根據是什麼呢?
遍智是具有十力智慧的人,而佛具有十力的智慧,所以佛是遍智。
下面我們對什麼是十力,來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俱舍論自釋》中說:“何故名力?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無礙轉,故名爲力。”可見,這個力是智慧的力,具有了這個力,就能了達一切的所知境。佛的遍智能對萬法在當下刹那間就無誤了知,不管是盡所有法,還是如所有法,不管是十法界境界中顯現的,還是究竟的不二真如法性等等,都是佛的不可思議的瑜伽現見境界,也是瑜伽現量中最究竟、最了義、最根本的智慧。
要注意的是,這個十力不是智悲力中的力,而是智。這十力分別是:一、處非處智力;二、業異熟智力;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盡智力。可以看到,這十種力,都是智慧的力量。《入中論》等論典中,對佛的十力智慧有具體的介紹,大家可以參閱。
《俱舍論自釋》接著說:這十種力,只有佛才具有。因爲只有佛已經斷盡了一切煩惱和煩惱習氣,能隨心所欲地了知一切境。其他的二乘人,則與此相違,雖然也有一定的智慧,但是仍然于境有礙,所以稱不上是力。比如有人求舍利子出家,舍利子觀他八萬劫中沒有種下解脫的種子,因此沒有答應,但是當那人到佛面前求出家時,佛就答應了,因爲佛能看到此人八萬劫之外已經種下的解脫種子。
導師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當時的世間人聽說佛具有了遍智,能知道一切的法,有的人心裏還是有懷疑。《放牛譬喻經》中說:有一群放牛人,他們聽說佛是一切智人,並不很信。他們想,佛是王子出身,沒有放過牛,于是想去佛那裏考考佛放牛的秘法。當他們提出問題後,佛給他們講了放牛的11個方面的知識,同時以此爲例,還講說了比丘應當具備的11個方面的知識。這些放牛人聽了後大爲驚歎,因爲他們自己才知道叁、四種而已,經驗豐富的長者最多也只知道五、六種而已,佛所說的很多都是他們根本沒有聽說過的,佛能知道這些,那其他的事情也應該能夠知道了,所以佛確實應該是一切智人。
《大智度論》中也說:恒河中有多少顆沙粒?這是一切算術都計算不出來的,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道這個數量。佛及法身菩薩,能知道閻浮提中一切微塵的數量,更何況恒河沙。《大智度論》接著說:如佛在祇園外面的林中樹下靜坐時,有一婆羅門來問佛,此樹林有幾葉?佛即時便告訴了他數量。婆羅門心想,這麼大的一個數字,誰知道對不對呢?婆羅門就到一樹邊,摘了一些樹葉,藏了起來。回來繼續問佛樹葉的數量。佛就告訴他現在少了若幹葉,正好就是婆羅門摘掉的數量。婆羅門因此生起了極大的恭敬和信心,求佛出家,後來證得了阿羅漢道。
導師佛是一切智智,從無始劫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或者說你從未學佛的過去,到現在學佛之中,到將來成佛,一切的一切,佛都現量、任運照見,是全知、是遍智。當你真正相信佛有智悲力當中智的時候,你的心心念念、所作所行,不管是在哪個時候,哪個環境,面對什麼樣的事情,所造的一切善業、惡業,甚至是偷偷摸摸做的小偷等的事情,在佛這裏,都像在家裏明亮的燈光下看到的一樣,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對佛的信心生起來的時候,當下就從佛這裏獲得加持,可以和佛的境界通過或是直接、或是間接的方式相應起來。但是不管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能修也好,不能修也好,能祈禱也好,不能祈禱也好,不管怎麼樣,佛是不會變的,他就是一切智智。只要我們有求,佛絕對會來救度。比如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想往生極樂世界,怙主阿彌陀佛在以遍智照見我們,一一了知。當我們有這樣的信心的時候,那麼接受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是非常容易的。
一般人具有邪見,認爲只有眼見才爲實,對于自己不知道的,就認爲是沒有,或者自己有疑惑,于是聖天菩薩很善巧地用斷诤的方式,诠釋了佛的遍智體性。針對有的人認爲佛沒有回答十四難,是否說明佛不知道怎麼回答的疑問,聖天菩薩指出,正是因爲佛具有一切智智,才知道當時不能回答這十四難,因爲佛知道對他們有沒有利益,知道在相應根機的衆生中會産生正見還是邪見,知道該回答,還是不該回答,對這一切都了如指掌。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的一個偈頌,也是以斷诤的方式,教導了佛是遍智的道理:“世間有邊否?問後佛默然,因彼甚深法,非器前不說,由此智者曉,遍智爲遍智。”這和本偈頌也有異曲同工的作用。
這以上講完了“明究竟果涅槃妙德”這一科。果涅槃妙德的真實性,就是上面講的智悲力叁種功德。了知了這叁種功德後,就會對佛的大涅槃果生起信心,這樣也就能夠對接下來作爲因的大乘道産生出聞思修行的希求心。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