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六)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六)

  戊叁、斷勝種姓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說;二、教誡斷除由種姓我慢而造罪。

  勝種姓就是出身高貴的意思,此處是指王族的剎帝利種姓。那麼現代的人如果對自己的出身也心存傲慢的話,就可以用下面的瑜伽方便來進行對治。

  己一、正說

  設問:國王有王族血統,有統治國家的權力,而這是百姓所沒有的,所以他有資格傲慢吧?

  答:

  

若時大權勢,由自福德招,

  

是則不可說,此終無權勢。

  難詞釋義

  此:此人的意思,即是任何一個人。

  頌文直解

  國王所擁有的巨大權勢,完全是由國王自己往昔累積的福德所感召的,而不是依靠種姓而獲得的。因此,不能說一個人自始至終都不會擁有權勢。由此可見,因爲種姓而産生傲慢是不合理的。

  釋義

  國王等的權勢是往昔善業所累積的福德所感召的,而善業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並不是只有王族才有權力去做。所以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行善積德,都會有機會在後世獲得國王等的大權勢。

  《四百論廣釋》中說,社會上會手藝的人很普遍,只要想學,誰都可以學會,這是沒有階層等等的限製的。同樣地,只要行善積德,誰都有可能獲得王位,這個機會,是任何人都平等具有的。現在國王的權勢,是他過去世善行的結果。同樣,現在的每個人只要能作善行,在後世裏你就可能做上國王,甚至獲得比國王更大的轉輪王、帝釋等的權勢。因此就像古語中說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一樣,大家只要在因上用功夫,就自然能夠獲得好的結果,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設問:按照種姓製度,護國的職責只屬于王族所有,並不屬于其他的叁個種姓,所以王族還是可以傲慢的吧?

  答:

  

諸生活方便,世間說名種,

  

故一切有情,無種姓差別。

  頌文直解

  如果仔細觀察,所謂的種姓,僅是社會分工不同,除此沒有任何其他意義。比如剎帝利的護世,婆羅門的苦行,吠舍的經商,首陀羅的種田等等,都是生存的方便,並以假立的方式,在世間中冠以各自種姓之名。因此,對于一切有情來說,在自性上,都沒有種姓的差別。

  釋義

  印度有四種姓,婆羅門專門進行祈禱、修行,剎帝利掌管政權,吠舍從事手工業、商業等生産,首陀羅則是從事做仆人等的工作。

  剎帝利種姓因爲掌管政權,面子上很風光,所以容易對自己的種姓生起傲慢。但是就像前面說過的那樣,劫初的時候,世上是沒有種姓的,後來爲了守護田地的需要,而雇用了人,這就是剎帝利種姓的起源。所以無論種姓高低,都是爲了生活的需要而設立的。

  現在的中國沒有種姓的差別,但是因爲地域、工作等等的差別而引起的歧視有時還會出現。比如有些地方農民會被城裏人看不起,而城裏人會被更大城市裏的人看不起。還有工作輕松、收入較高的人,會看不起清掃工等工作繁重、收入較低的職業。其實無論生活在農村,還是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自己謀生的地方,而工作,則都是自己謀生的方法。這些都是因各種因緣而形成的,並且會逐漸改變,並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

  《四百論廣釋》中說:瓶子都是一樣的,只是裝了不同的東西後,才被叫做不同名稱的瓶子。同樣地,人本來就沒有高低的區別,只是因其他的因緣,而出生于不同的階層、地域,或者從事不同的工作等等,才似乎具有了高低貴賤的區別。

  瓶子這個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大家想一想,同樣的一個瓶子,當裝了醬油後,成了醬油瓶,裝了醋後,就成了醋瓶。那麼當醬油用完後,裝上了醋,它就不叫醬油瓶,而叫醋瓶了。一個人的出生、工作等等,就像醬油、醋一樣,都不是注定的,不能改變了,而是可以改變的,尤其到了下一世,現在的這些人都會有很大的變動。這輩子權高位重的人,因爲權力的誘惑,更容易造重大的惡業,下世往往到叁惡道去了;而這輩子並不起眼的人,如果奉行五戒十善,下輩子可能就做上國王了。

  並且,一個人的出身即使很好,他也不一定能從事體面的工作;即使有體面的工作,他的家庭也不一定和諧;即使家庭和諧,他的身體也不一定健康;即使身體健康,他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因爲這一切,都需要取決于一個人的見解的對錯、煩惱的輕重,和業力的善惡、大小等等因素。

  設問:那麼在種姓製度建立起來之後,不同種姓的人自然就有區別了吧?

  答:

  

過去時久遠,女性意動搖,

  

是故刹帝利,非由種姓生。

  頌文直解

  至于這僅是假立的種姓,也無法維持純正,而不錯亂。總體而言,因爲過去世極爲久遠,而且世間女人的心也因爲貪欲而會有很大的動搖。是故,今天的剎帝利種姓,實際上已經並不存在了,其實只是大多數實際上是首陀羅等種姓的人們,在自以爲是剎帝利而生起傲慢而已。

  釋義

  從種姓形成以來,已經曆了漫長的時間。在前面“破淨執品”中也曾說:“若時未知他,爾時愛其夫,婦女如惡症,常應防外緣。”在這期間,如果剎帝利的妻子與屬于吠舍的商人、或者屬于首陀羅的仆人偷情,那麼他們生下的子女,表面上還是剎帝利,其實已屬于其他種姓。而這些子女的後代,也都已經變成其他種姓了。所以自認爲種姓高貴的剎帝利,其實就他們自己來說,恰恰是那些他們輕慢的吠舍、首陀羅的後代。

  那麼在現在,有的人因爲自己住在大城市,享受到比較多的便利條件,而覺得有地域優勢,看不起所謂的“鄉下人”。其實認真去觀察一下,祖祖輩輩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非常地少。中國的大城市,都是近幾十年裏,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現在大城市裏人的父輩、祖父輩,就很有可能是從外地遷居進來的,屬于自己瞧不起的“鄉下人”,那更不用去說更早的祖先了。而且,即使曆代都居住在城市,但是那時的城市,家家要用柴火燒飯,要挑水、倒馬桶,生活和農村一樣都很繁重,還沒有農村寬廣的活動空間,所以根本沒有值得傲慢的地方。

  還有,有些所謂的“富二代”等人,認爲自己出身名門,有著高貴的血統,從而看不起生活清貧的人。他們現在享受的生活,是父輩努力出來的。他們父輩在年輕時,也正好是他們瞧不起的窮人,如果上溯到爺爺輩,那個時代生活都一樣地清貧,那麼這種所謂的高貴血統更是無從談起了。

  設問:雖然現在的剎帝利已經不是真正的剎帝利,而是首陀羅等,但是他們通過作護世的業,可以成爲真正的王族,這還是可以傲慢吧?

  答:

  

首陀由作業,既成刹帝利,

  

首陀由作業,何非婆羅門。

  頌文直解

  如果首陀羅通過作護世間的業,而能成爲剎帝利,那麼首陀羅爲何不可以通過作誦咒等的業,而能成爲婆羅門呢?是故,應當斷除因較高的種姓而産生的傲慢。

  釋義

  首陀又譯爲首陀羅,他們是四種姓中最低的種姓。那麼有人就想,雖然說剎帝利的種姓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但至少他們還在護世,行持著剎帝利的職責,因此就有資格傲慢。聖天菩薩就說,如果最低種姓的首陀羅通過護世,可以成爲剎帝利,那麼同樣首陀羅學會誦咒,讀誦《吠陀》等婆羅門的經典,應該也能變成最高種姓的婆羅門了。但在當時奉行種姓製度的社會裏,由最底層的首陀羅成爲最高貴的婆羅門,這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聖天菩薩就用這樣的方式,清楚地說明,由首陀羅變成剎帝利,也同樣是不合理的。因此具有剎帝利種姓的人,還是根本沒有生起傲慢的理由。

  《四百論廣釋》說:河有兩岸,在其中一個岸上的人會說:“船到對岸去了”,然而另一個岸上的人也會說:“船到對岸去了”。兩個岸互相都可以叫對岸,但在本性上,兩個又都不是對岸。同樣,社會階層也是這樣互相觀待的。名義上每個人都可以說是某個種姓的人,但實際上誰都不屬于任何種姓。

  聖天菩薩的偈頌,是從種姓製度的角度,指出首陀羅不能成爲真正的剎帝利,因此不能生起傲慢;而月稱菩薩的這個公案,則是從種姓觀待的角度,指出以種姓而傲慢是非理的。

  這以上通過“斷勝種姓者之我慢”的“正說”,教誡了國王自恃爲高貴種姓而生起我慢是完全不應理的,接下來聖天菩薩就進一步教誡斷除惡業。

  己二、教誡斷除由種姓我慢而造罪

  

  

如王分權利,不能分罪惡,

  

智者誰爲他,自摧毀後世。

  

  頌文直解

  世間國王受到這樣的教誡後,應當恒時安住不放逸。國王可以用權利來分配財富,但是卻不能用權利來分配他的罪惡。對于取舍非常善巧的智者,有誰會爲了他人今生的稍許利益,而摧毀自己的後世呢?是故,應當努力用各種方便斷除罪惡。

  釋義

  世間國王因爲有我慢,所以對待民衆沒有慈悲心,盛氣淩人之下,造下了各種惡業。這些惡業的後果,都要世間國王自己去承擔。世間國王在分配財富等方面,有他的特權,但是他的權力,在業力面前,就失效了。每個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的,這是由因果的無欺法則所決定的。對于所造下的業,國王只能完全由自己去承受後果,根本不能用他的世間權力去分配到別人的頭上。

  《四百論廣釋》中說:有人殺了一頭牛,宴請衆人。雖然其他的人吃到了牛肉,但是這個殺生的惡業,還是歸于這…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