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五)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五)

  設問:在仙人所製定的國王法典中,損害並不是非法,所以還是可以做吧?

  答:

  

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爲,

  

以彼諸仙中,有劣中勝故。

  頌文直解

  仙人們的一切身口意行爲中,智者不會全部都隨學。爲什麼呢?因爲仙人們的行爲之中,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緣故。即是說,宣揚傷害的法典,是下劣的,對傷害是否屬于非法模棱兩可的,是中等的,將傷害確定是非法的,是殊勝的。以此緣故,所以智者不全隨學仙人的行爲。

  釋義

  古印度非常崇尚修行,因此外道宗派很多,這裏所說的仙人,大多數是造了各種法典的外道祖師們。

  宣揚傷害他人的仙人,因爲會將人引向惡趣,所以是下劣的;既不明確呵斥傷害,也不明確宣揚傷害,給人模棱兩可的感覺,這種是中等的;明確呵斥傷害行爲的,這是上等的。宣揚國王可以傷害民衆的仙人,顯然屬于下劣的仙人,因此不應該作爲根據。

  現在社會上的思想、學說也非常多,有的已經對大家造成了先入爲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這些思想,大家應去觀察它們所宣揚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否正確,觀察這些思想是將人們引向善趣還是惡趣?或者是否跟解脫背道而馳,跟輪回反而關系密切?還要觀察它們與佛法正見有多少的差距?而不應該盲從,不加思辨地一味接受。

  古代印度的仙人,有不少是有世間禅定的境界,也有神通,還相信前後世,也特別能吃苦,而修苦行,那麼他們的判斷都有錯誤,他們自以爲對的、以我慢而下的結論,是違背因果的。現在那些不相信因果,沒有神通,沒有禅定境界,而且不會吃苦修苦行的一般人,以我慢而下的結論、作的行爲,就更不能隨從了。對其中不正確的,要明確反對。只有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正見進行引導,才能真正對民衆會有幫助。

  設問:古代的國王們,用法典有效地治理了整個國家,所以那些法典現在還是有用的吧?

  答:

  

往昔諸善王,護世如愛子,

  

諸依诤世法,今如鹿曠野。

  頌文直解

  譬如往昔在南瞻部洲,受用法、財、願、樂等最爲圓滿的圓劫時代中,轉輪王等國王,奉行十善之律,愛護世間民衆猶如自己的孩子,因此引導衆生安居樂業。而在現今這樣的五濁诤世裏,國王們將宣揚惡行的法典作爲正量。這樣,現在因爲戰爭等的不善業,使得國家像野鹿生存的曠野一樣,一片荒蕪。

   釋義

  轉輪王是在增劫時,人壽二萬歲以上,到八萬四千歲,或者在減劫,人壽八萬四千歲至八萬歲時出世的。此外的時間裏,衆生福報不夠,不能感得轉輪王來治理。轉輪王具有與佛相似的叁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只要轉動這個輪寶,就能降伏四方,因此名叫轉輪王。又因爲他飛行空中,而被稱作飛行皇帝。

  轉輪王並沒有照搬法典,他們善于用智慧觀察,奉行法典中與善業相應的部分,去除與惡業相應的部分,並且他們用十善法引導世間,加上他們慈悲心深厚,愛民如子,所以在他們的治理下,世間是一片繁榮。但是在現在的五濁惡世,國王們持有的是造惡的邪見,關心的是自己的財産等。他們選擇法典中與惡業相應的部分,拒絕善法,因此把國家治理得就像是一片蠻荒之地一樣。轉輪王運用的是慈悲和智慧,那麼現在學佛團體的負責人,也應該首先有善心、慈悲心,爲他人著想,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否則的話,如果沒有慈悲心,那麼做一個國王也沒有意義,反而造下很重的惡業。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外地來的小偷,以前沒見過甘蔗,他使勁地擠壓一根還沒長成的甘蔗,想擠出汁來。還沒長成的甘蔗,是擠不出汁的,他這樣做不會有什麼收獲。同樣地,如果國王對民衆沒有盡到保護的職責,那麼他也像這個愚癡的小偷一樣,在今生和來世都得不到任何的收益。而且他的不盡職,使得他所收取的六分之一民衆的收成,就像是從民衆中偷來的一樣,來世也得加倍地償還。

  己叁、斷特別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前面分別從總、別的角度進行了引導,這裏講的是特別的角度,是說爲了打破貢高我慢,而特別應該引起重視之處。國王的特別傲慢之處,是自認爲是大英勇自在者的我慢心,也就是說國王自恃英勇善戰,能力超群。學習這一科,大家要反思的是,心中自認爲自己具有智慧高、學問深、能力強、福報大等等優點,而瞧不起別人的這種我慢。

  設問:國王可以在得到機會時傷害百姓,因爲這是法典中允許的,所以並不是罪惡吧?

  答:

  

若得便爲害,國王無罪者,

  

盜賊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難詞釋義

  得便:遇到適合、方便的機會。

  頌文直解

  如果說國王自恃力量強大,因此在得到機會時,可以隨意傷害百姓,並沒有罪惡的話,那麼其他人也就有這樣做的理由了。比如,最初在主人沒有防備時,盜賊前去偷盜,也應不會有罪惡了,但這顯而易見是不應理的。

  釋義

  只要是惡意傷人,造下的必定是惡業,國王當然也並不例外。比如國王懲罰盜賊,首先是因爲盜賊去偷盜、搶劫了東西。偷、搶東西顯然是惡業,但是假如說國王抓到盜賊後,就可以對盜賊進行鞭打等懲罰的話,那麼這和盜賊進行偷盜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國王本來受雇于民衆,因此理應心懷慈愍,勸人向善,而不應進行懲罰,因爲懲罰是惡意傷人,本身就是一個惡業。

  這個道理,用盜賊來對比,就非常清楚。盜賊的偷盜誰都知道是錯誤的,聖天菩薩以此就清楚地說明國王的懲罰也同樣是錯誤的。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國王托付一位大臣,在他過世後,將王位傳給他的弟弟。但是當國王去世後,大臣殺死了國王的弟弟,自己做了國王。這位大臣利用國王病逝的機會,篡奪了王位,這使得他惡名遠布。這是一個王族被傷害的公案,雖然國王一直處于強勢地位,但是當王族有一天也變成了弱勢,被別人傷害了的時候,他就知道原來傷害人是錯誤的了。這也是一種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就更能清楚國王也不能去傷害別人的道理。

  這也警醒我們,當手中掌握權力,或者當自己的地位相比別人更高的時候,應該對治自己的傲慢,不能恣意妄爲,傷害他人。

  比如在居士團體中,負責人有一定的執行權力,那麼負責人在考慮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間放生等等事情的時候,要多和大家溝通,要做出盡量讓大家都能夠方便的決定。

  對于出家僧人來說,在與居士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叁門。恭敬出家僧人,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那麼出家僧人是否因此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對在家居士進行訓斥了呢?當然不能,因爲具有我慢的凡夫,非常樂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教訓別人。高高在上地教訓別人,會讓在家人的自尊心受傷,那麼如果他們也同樣學了這樣的習氣,去教訓別人的話,整個團體就充滿烏煙瘴氣了。出家僧人聞思修行佛法之後,應該學習到佛菩薩的慈悲喜舍心態,其中這個舍心,就包括了沒有地位、階層等的區別,應該平等、祥和地待人。這是很重要的,甚至修行更高的時候,會把所有人都當成菩薩一樣去恭敬。出家僧人以此作爲榜樣,這樣在家居士也會受到感染,而增上對于出家僧人的信心,和聞思修行的意樂了。

  設問:國王在戰爭中戰勝敵人後,就可以因爲他的勇敢而獲得國土上大量財富,如果他陣亡了,那麼他就能進入天界吧?比如《薄伽梵歌》中就說:“戰死生天界,得勝享國土,起來衮日子,決意上戰場”。

  答:

  

若于酒等事,舍財非供養,

  

陣中舍自身,豈思爲供養。

  頌文直解

  如果人們將擁有的錢財都用到了喝酒、賭博、嫖娼等事情上,這些用掉的錢財當然不能算是供養,那同樣地,在戰爭中舍棄自身,怎麼能夠認爲這是一種可以供養的福德呢?因爲這根本不是福德之處。

  釋義

  世上鼓吹戰爭的言論,往往認爲戰死是一種福德、是一種供養,是很英勇的人,做出的貢獻,因此戰死後就有了升天的條件。這種理由雖能誘惑人,但完全是錯誤的。聖天菩薩這裏用爲了喝酒等的惡業而去舍財做對比,來顯示出這種理由的荒謬性。

  世間人去喝酒、賭博、嫖娼等,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貪欲,所做的事情顯而易見是惡業。那麼國王在戰場上,心裏懷著嗔恨,所作的是殺生等更大的惡業,這只能將國王引向叁惡道中,根本不可能在後世轉生到天界。

  那麼什麼樣的行爲能轉生到天界呢?必須要守好五戒,並勤行十善。守五戒,那就不能殺生哪,以嗔恨心去參加戰爭,殺死很多人,這是犯了嚴重的殺生罪業啊!守好了五戒,才能保證不落惡趣,在此基礎上,再勤行十善,才能在後世進入天界。

  這個偈頌也告訴我們,對于任何的見解,都要經過智慧的分析,不能隨意地聽從。對于凡夫來說,容易被一些極端的思想所蒙蔽和誘惑,因爲這些極端思想迎合了凡夫的我執,會激起凡夫的我慢。

  設問:確實如此,但是國王英勇善戰,而成爲世間的怙主,不是有很多人會對此歡喜嗎?

  答:

  

國王護世間,汝全無依怙,

  

怙者自無助,誰能生歡喜。

  頌文直解

  國王是保護世間的怙主,但是國王自己卻完全沒有依怙之處。這樣怙主自己處于無助的地位,因此後世難以避免地將走向叁惡趣。智者對此又怎麼會歡喜呢?

  釋義

  國王會很喜歡這種受萬…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