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六)
戊三、断胜种姓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说;二、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
胜种姓就是出身高贵的意思,此处是指王族的剎帝利种姓。那么现代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出身也心存傲慢的话,就可以用下面的瑜伽方便来进行对治。
己一、正说
设问:国王有王族血统,有统治国家的权力,而这是百姓所没有的,所以他有资格傲慢吧?
答:
若时大权势,由自福德招,
是则不可说,此终无权势。
难词释义
此:此人的意思,即是任何一个人。
颂文直解
国王所拥有的巨大权势,完全是由国王自己往昔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不是依靠种姓而获得的。因此,不能说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不会拥有权势。由此可见,因为种姓而产生傲慢是不合理的。
释义
国王等的权势是往昔善业所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善业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并不是只有王族才有权力去做。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行善积德,都会有机会在后世获得国王等的大权势。
《四百论广释》中说,社会上会手艺的人很普遍,只要想学,谁都可以学会,这是没有阶层等等的限制的。同样地,只要行善积德,谁都有可能获得王位,这个机会,是任何人都平等具有的。现在国王的权势,是他过去世善行的结果。同样,现在的每个人只要能作善行,在后世里你就可能做上国王,甚至获得比国王更大的转轮王、帝释等的权势。因此就像古语中说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一样,大家只要在因上用功夫,就自然能够获得好的结果,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设问:按照种姓制度,护国的职责只属于王族所有,并不属于其他的三个种姓,所以王族还是可以傲慢的吧?
答: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颂文直解
如果仔细观察,所谓的种姓,仅是社会分工不同,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比如剎帝利的护世,婆罗门的苦行,吠舍的经商,首陀罗的种田等等,都是生存的方便,并以假立的方式,在世间中冠以各自种姓之名。因此,对于一切有情来说,在自性上,都没有种姓的差别。
释义
印度有四种姓,婆罗门专门进行祈祷、修行,剎帝利掌管政权,吠舍从事手工业、商业等生产,首陀罗则是从事做仆人等的工作。
剎帝利种姓因为掌管政权,面子上很风光,所以容易对自己的种姓生起傲慢。但是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劫初的时候,世上是没有种姓的,后来为了守护田地的需要,而雇用了人,这就是剎帝利种姓的起源。所以无论种姓高低,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设立的。
现在的中国没有种姓的差别,但是因为地域、工作等等的差别而引起的歧视有时还会出现。比如有些地方农民会被城里人看不起,而城里人会被更大城市里的人看不起。还有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人,会看不起清扫工等工作繁重、收入较低的职业。其实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自己谋生的地方,而工作,则都是自己谋生的方法。这些都是因各种因缘而形成的,并且会逐渐改变,并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瓶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装了不同的东西后,才被叫做不同名称的瓶子。同样地,人本来就没有高低的区别,只是因其他的因缘,而出生于不同的阶层、地域,或者从事不同的工作等等,才似乎具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
瓶子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大家想一想,同样的一个瓶子,当装了酱油后,成了酱油瓶,装了醋后,就成了醋瓶。那么当酱油用完后,装上了醋,它就不叫酱油瓶,而叫醋瓶了。一个人的出生、工作等等,就像酱油、醋一样,都不是注定的,不能改变了,而是可以改变的,尤其到了下一世,现在的这些人都会有很大的变动。这辈子权高位重的人,因为权力的诱惑,更容易造重大的恶业,下世往往到三恶道去了;而这辈子并不起眼的人,如果奉行五戒十善,下辈子可能就做上国王了。
并且,一个人的出身即使很好,他也不一定能从事体面的工作;即使有体面的工作,他的家庭也不一定和谐;即使家庭和谐,他的身体也不一定健康;即使身体健康,他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解的对错、烦恼的轻重,和业力的善恶、大小等等因素。
设问:那么在种姓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不同种姓的人自然就有区别了吧?
答:
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
是故刹帝利,非由种姓生。
颂文直解
至于这仅是假立的种姓,也无法维持纯正,而不错乱。总体而言,因为过去世极为久远,而且世间女人的心也因为贪欲而会有很大的动摇。是故,今天的剎帝利种姓,实际上已经并不存在了,其实只是大多数实际上是首陀罗等种姓的人们,在自以为是剎帝利而生起傲慢而已。
释义
从种姓形成以来,已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前面“破净执品”中也曾说:“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在这期间,如果剎帝利的妻子与属于吠舍的商人、或者属于首陀罗的仆人偷情,那么他们生下的子女,表面上还是剎帝利,其实已属于其他种姓。而这些子女的后代,也都已经变成其他种姓了。所以自认为种姓高贵的剎帝利,其实就他们自己来说,恰恰是那些他们轻慢的吠舍、首陀罗的后代。
那么在现在,有的人因为自己住在大城市,享受到比较多的便利条件,而觉得有地域优势,看不起所谓的“乡下人”。其实认真去观察一下,祖祖辈辈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非常地少。中国的大城市,都是近几十年里,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现在大城市里人的父辈、祖父辈,就很有可能是从外地迁居进来的,属于自己瞧不起的“乡下人”,那更不用去说更早的祖先了。而且,即使历代都居住在城市,但是那时的城市,家家要用柴火烧饭,要挑水、倒马桶,生活和农村一样都很繁重,还没有农村宽广的活动空间,所以根本没有值得傲慢的地方。
还有,有些所谓的“富二代”等人,认为自己出身名门,有着高贵的血统,从而看不起生活清贫的人。他们现在享受的生活,是父辈努力出来的。他们父辈在年轻时,也正好是他们瞧不起的穷人,如果上溯到爷爷辈,那个时代生活都一样地清贫,那么这种所谓的高贵血统更是无从谈起了。
设问:虽然现在的剎帝利已经不是真正的剎帝利,而是首陀罗等,但是他们通过作护世的业,可以成为真正的王族,这还是可以傲慢吧?
答:
首陀由作业,既成刹帝利,
首陀由作业,何非婆罗门。
颂文直解
如果首陀罗通过作护世间的业,而能成为剎帝利,那么首陀罗为何不可以通过作诵咒等的业,而能成为婆罗门呢?是故,应当断除因较高的种姓而产生的傲慢。
释义
首陀又译为首陀罗,他们是四种姓中最低的种姓。那么有人就想,虽然说剎帝利的种姓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但至少他们还在护世,行持着剎帝利的职责,因此就有资格傲慢。圣天菩萨就说,如果最低种姓的首陀罗通过护世,可以成为剎帝利,那么同样首陀罗学会诵咒,读诵《吠陀》等婆罗门的经典,应该也能变成最高种姓的婆罗门了。但在当时奉行种姓制度的社会里,由最底层的首陀罗成为最高贵的婆罗门,这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圣天菩萨就用这样的方式,清楚地说明,由首陀罗变成剎帝利,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因此具有剎帝利种姓的人,还是根本没有生起傲慢的理由。
《四百论广释》说:河有两岸,在其中一个岸上的人会说:“船到对岸去了”,然而另一个岸上的人也会说:“船到对岸去了”。两个岸互相都可以叫对岸,但在本性上,两个又都不是对岸。同样,社会阶层也是这样互相观待的。名义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某个种姓的人,但实际上谁都不属于任何种姓。
圣天菩萨的偈颂,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指出首陀罗不能成为真正的剎帝利,因此不能生起傲慢;而月称菩萨的这个公案,则是从种姓观待的角度,指出以种姓而傲慢是非理的。
这以上通过“断胜种姓者之我慢”的“正说”,教诫了国王自恃为高贵种姓而生起我慢是完全不应理的,接下来圣天菩萨就进一步教诫断除恶业。
己二、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
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
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
颂文直解
世间国王受到这样的教诫后,应当恒时安住不放逸。国王可以用权利来分配财富,但是却不能用权利来分配他的罪恶。对于取舍非常善巧的智者,有谁会为了他人今生的稍许利益,而摧毁自己的后世呢?是故,应当努力用各种方便断除罪恶。
释义
世间国王因为有我慢,所以对待民众没有慈悲心,盛气凌人之下,造下了各种恶业。这些恶业的后果,都要世间国王自己去承担。世间国王在分配财富等方面,有他的特权,但是他的权力,在业力面前,就失效了。每个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的,这是由因果的无欺法则所决定的。对于所造下的业,国王只能完全由自己去承受后果,根本不能用他的世间权力去分配到别人的头上。
《四百论广释》中说:有人杀了一头牛,宴请众人。虽然其他的人吃到了牛肉,但是这个杀生的恶业,还是归于这…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