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

  己叁、明有無如是善巧之功過分二:一、明離如是善巧之過患;二、明具如是善巧之勝利。

  庚一、明離如是善巧之過患

  

若菩薩境中,有由未策勵,

  

墮落于惡趣,是智者所呵。

  頌文直解

  如是在菩薩的所化行境中,如果某些衆生明明可以被度化,但是因爲菩薩沒有以善巧方便去策勵,這些衆生造下惡業,墮入到惡趣之中,這位菩薩,就會受到其他具有善巧方便,又有智慧的菩薩的呵斥。

  釋義

  在菩薩行境範圍內的衆生,是已經和菩薩具有法緣,能夠受他教化的衆生。對于這些有緣的衆生,菩薩理應慈悲地去策勵他們。所謂策勵,就是根據他們不同的根機、意樂,進行善巧的鞭策和鼓勵,或者給他們宣說相應的正法,幫助他們消除四顛倒見,樹立起因果等正見,將時間和精力用到聞思修行上去。如果菩薩因爲忘失了菩提心,以及懈怠等的原因,不去善巧教化,那麼這些衆生在煩惱習氣的控製下,會不斷地造惡業,而墮入惡趣。

  在一般人看來,衆生墮入惡趣,那是他們自作自受,償還業債而已,菩薩怎麼會因此而受到呵斥呢?這個原因是,因爲菩薩發起了菩提心,已經承諾說直至輪回窮盡之前,都不會舍棄衆生。而現在對那些已經具有緣分,可以度化的人,菩薩卻忘失了菩提心,或者心生懈怠,沒有去精進、善巧地說法,幫助他們走上解脫道。這在那些具足菩提心、又具有善巧方便、一直在精進度化衆生的菩薩看來,就是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是菩薩的失職,所以會受到這些智者菩薩們的呵斥。

  這就是離開了善巧的第一個過患。下面聖天菩薩來闡明第二個過患,即如果離開了以大悲爲根本的善巧方便,就不可能進入布施等六波羅蜜多的修行。

  

若于他苦迫,不欲贊悲愍,

  

如何于無怙,能哀愍行施。

  頌文直解

  一個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果不願意贊歎對受苦有情的悲愍,那他怎麼可能在將來,以悲愍心去施舍像乞丐等的沒有依怙的衆生呢?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樣他就無法趣入行持布施等六波羅蜜多。

  釋義

  一個人所做事情的性質,是由他的發心,或者說等起來決定的,而不是由這件事情的形相決定的。菩薩行持六度萬行的前導,或者說善巧的根本,是大悲的發心。假如說菩薩不認同大悲心,不贊歎大悲心,對具有苦及苦因的衆生不生悲愍,對其他菩薩悲愍衆生的善行不作隨喜,那麼他怎麼可能會將自己辛苦積累的財産布施給衆生,甚至將自己的血肉布施給衆生呢?所以沒有大悲心的話,是根本不可能修持布施波羅蜜多等的六波羅蜜多的。而不修持六波羅蜜多,則是根本不可能成佛的。

  聖天菩薩在上面指出了缺少善巧方便的過患,接下來從正面闡明具有善巧方便的殊勝利益。

  庚二、明具如是善巧之勝利分叁:一、具善巧所依身之大義;二、以彼所依行持難行之差別;叁、正說具善巧之勝利。

  辛一、具善巧所依身之大義

  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他的人身會具有什麼樣的大義呢?下面聖天菩薩說:

  

若有爲利他,久住于世間,

  

間住尚有損,況真心起嗔。

  難詞釋義

  間住:中間安住,即既不嗔恨,也不隨喜贊歎,安住于漠不關心的中間狀態。

  頌文直解

  菩薩以大悲爲方便,爲了利益衆生,使衆生成就佛果,乃至世間存在之間,他們都有安住于世間的勇氣。如果有人對這樣具有善巧的菩薩漠不關心,不去恭敬贊歎,不去承事,這尚且有巨大損失的話,那更何況對菩薩真心生起嗔恨呢?那將遭受最最大的損失。因此,不但不應該嗔恨菩薩,就連漠然不顧也都應該放棄,而應當以恭敬心前去親近。

  釋義

  菩薩的目的是度化衆生,即爲衆生謀求現前的輪回安樂和究竟的涅槃安樂;度化的時間是盡輪回際,即只要有衆生還在輪回流轉,他們就不會停止度化;並且菩薩還具有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這樣的菩薩,他的所依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福德藏。如果有人能隨喜並且效仿菩薩的話,就能迅速積累資糧,所以是非常珍貴難得的。

  在這個偈頌裏,聖天菩薩通過他人對菩薩的漠視和嗔恨將遭受的損害,把這種珍貴難得非常形象地顯示出來了。

  如果有人對菩薩的功德視而不見,既不去協助和承事,也不作隨喜贊歎,那就會白白失去這個積累資糧的絕好機會,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就像一個饑餓的人,前面有熱氣騰騰的饅頭,他卻沒想到去吃一樣,是非常可惜的。而如果僅以冷漠旁觀菩薩的善行,都會産生如此大的損失,那麼對菩薩生起嗔恨心的話,就更會遭受嚴重的惡報了。這樣的人,不但今世不會順順利利度過,來世更加會墮入到叁惡趣之中,在無量劫當中都遭受難忍的痛苦,這是一切損失中最最大的損失了。

  通過這樣的比較,大家就明白了一個具有善巧的菩薩,他的所依身也成了特殊的所依身,成爲了一個巨大的功德藏,是衆生的福德良田,具有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大義。所以應該對菩薩生起信心,應該隨喜贊歎,應該前去親近,並且努力去護持菩薩度化衆生的善行。

  辛二、以彼所依行持難行之差別

  那麼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什麼樣的行持是最特別難行的呢?下面聖天菩薩就來講解這個問題。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現劣身,此乃最難行。

  頌文直解

  具足福德和智慧資糧之力的菩薩,獲得了忍,並具足了在一切生中都永不退轉的五種神通,這樣的菩薩,在不清淨的惡劣刹中,顯現爲禽類和獸類等低劣之身,來成熟有情,種下菩提的善根,這是最爲難行的。

  釋義

  菩薩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成就了忍,和五種不退轉的神通等種種的功德。他們能安住在清淨刹土對叁寶作種種的供養和承事,但是這並不是他們最難行之處。菩薩最難行的,就是隱藏起自己不可思議的功德,而在地獄、餓鬼、旁生等惡道中顯現爲罪業深重的的低劣之身,和他們吃一樣的東西,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甚至顯現上也受一樣的苦報。這樣和惡道衆生和光同塵,打成一片之後,再以他們能通曉的語言和行爲,來逐漸引導他們、加持他們,善巧地成熟他們的菩提善根。

  聖勇菩薩在《菩薩本生鬘論》中,記載了一個兔王舍身供養梵志的公案,就是這種極爲難行的善巧菩薩行。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往昔行菩薩道時,曾作兔王,“雖受斯報而能人語,純誠質直未嘗虛謬,積集智慧熏修慈悲,不生一念殺害之心。于彼無量百千兔中,禀性調柔居其上首,爲彼徒屬講宣經法。”

  當時有一外道婆羅門,也在山上修行,一天偶爾聽到了兔王在爲群兔講經,聽了後身心泰然,離諸熱惱。這位婆羅門大爲驚歎,于是前去請求歸依。兔王回答說:“大婆羅門!我今所說解脫之法,能盡苦際,稱汝機者,但當發問無所吝惜。我已久除悭貪之垢,爲利有情樂住生死,化彼同類受是兔身。”婆羅門“心大歡喜,得未曾有”,並請求能長久依止。

  不久,因爲久旱不雨,婆羅門十來天都沒有進食,于是不得不前去告別,准備外出。兔王挽留了一天,並讓群兔准備好幹柴,准備次日早上供養晨餐。婆羅門心想,兔王是找到了死亡的鹿,還是野獸的殘余肢體?爲什麼心裏這麼歡喜,要請我用餐呢?

  這天晚上,兔王整夜爲群兔宣說佛法。天亮之後,他們來到了堆積幹柴的地方。用火點燃後,兔王說:“大仙!我先所請欲陳微供,今已具辦願強食之。所以者何?智者集財,積而能施,受者憐愍,要必受用。我今貧乏施力爲難,唯願仁者決定納受,我欲令他獲安隱樂,自舍己身無所貪惜,共諸衆生證無上覺。”說完之後,就跳進火中,以自己的身肉供養婆羅門。婆羅門馬上營救,雖然從火中搶了出來,但是兔王不堅實的肉身已經隕殁。婆羅門深受震撼和加持,引發了極深的信心和悲心,發誓生生世世永作弟子,並且頭面作禮後,也跳入了烈火之中。這位兔王,就是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前世,這位仙人,就是彌勒菩薩的前世。

  菩薩就有這樣的偉大,完全犧牲自己,以大悲心救度衆生,不管是暫時還是究竟的安樂,他都在以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直接、間接地讓衆生得到,並且最後讓衆生究竟成佛的斷證功德都能得到。

  那麼菩薩的這種善巧方便所産生的利益究竟有多大呢?下面聖天菩薩對此來作回答。

  辛叁、正說具善巧之勝利

  

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

  

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

  頌文直解

  菩薩在一切時中,都不停地行持如是的善巧方便,以此在久遠的百千劫當中所積聚起來的福德,如來說已經超出了遍智能衡量的範圍。

  釋義

  就像在家衆生的輪回是無邊的一樣,菩提薩埵的善根也是無法估量的。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爲菩薩具有大悲心,並且利益的時間無量,利益的方便無量,以及利益的有情無量的緣故。

  有人想,畢竟佛是遍智,爲什麼還不知道菩薩的福德呢?要知道這是因爲菩薩的福德,本來就是無窮大,大到沒有辦法去衡量。佛正因爲是遍智,所以才能如實地告訴衆生,菩薩的福德是無法衡量的,是不可思議的。

  如果大家自己心裏生起了一刹那的大悲心,行持利他行,那麼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福德也是很大的。如果是以自私自利的發心,那麼不僅僅是這一生,即使生生世世的福德累積起來,也壓根無法與菩薩以真正的大悲心和利他心攝持所産生的一刹那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