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九)
戊叁、特說勝義菩提心之大義
這裏的大義,就是特別殊勝的意義。
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衆生類,轉輪王福德。
難詞釋義
初發心:指一地菩薩初發勝義菩提心。
頌文直解
尤爲奇特的是,獲得了一地極喜地的菩薩,具有了初發勝義菩提心的殊勝功德,這已經遠遠勝過了大地上的一切衆生都成爲轉輪王所産生的福德。
釋義
如果一個人所積累的福德,能使他轉世成轉輪王,那這是個很大的福報。而一地菩薩的初發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所産生的福德,遠遠大于大地上一切衆生都行持善業而積累起的轉輪王的福德,而且因爲大地上衆生數量是無限的,所以這個比喻就意味著勝義菩提心所産生的福德更是不可限量的。聖天菩薩通過這樣的對比,很善巧地將勝義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形象地呈現出來了。
什麼是勝義菩提心呢?因爲勝義中無佛也無衆生,無有輪回和涅槃,因此勝義中的菩提心,就是佛的菩提智慧,也就是法身智慧。這樣究竟的菩提智慧,在一地菩薩入根本慧定的時候,也已經現前而獲得,只是還沒有像佛的智慧那樣徹底、究竟現前,而達到無比明清的程度,隨著修行的加深,從二地到十地,根本慧定的智慧將越來越明清,那麼所産生的勝義菩提心功德也將越來越殊勝。
也就是說,這個勝義菩提心,就是衆生的佛性,是心的本來面目,是大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實相般若,在一地入根本慧定的時候,它的自相就會真實現前。
爲什麼勝義菩提心能産生無限的不可思議福德呢?這是因爲,一地菩薩的勝義菩提心能夠出生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善根的種子,因此,能夠在乃至于輪回窮盡之間,一直攝受衆生,直至他們成佛;而轉輪王的福德僅僅是在輪回中獲得增上生的因,所以時間短,而且也會窮盡的。所以兩者的差距非常大,這種差距,已經到了無法計量的程度。
而且在名言中,勝義菩提心不但是使一切衆生成佛的因,而且同時也能産生出不可計數的轉輪王的福德。
《四百論廣釋》中用下面一個比喻,說明了兩者的區別。勝義菩提心,就像把一個人從監獄裏救出來,而轉輪王等的福報呢,就像是給關在監獄裏的囚犯吃一頓美餐,吃完後還是需要繼續關在監獄裏受苦。
丁二、說加行遍智道之自性分二:一、以方便成辦利他之理;二、加行入波羅蜜多之理。
“加行”就是“遍智道”,也就是六波羅蜜多。聖天菩薩首先宣說了成辦利他的一個方便,這個善巧方便,就是應不同衆生的根機、意樂,而進行相應的饒益,有了這樣的方便,菩薩就能夠善巧地利益衆生了;然後再來宣說修持波羅蜜多之理。
戊一、以方便成辦利他之理分叁:一、明以方便成辦利他之大義;二、明利他善巧之自性;叁、明有無如是善巧之功過。
己一、明以方便成辦利他之大義
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
調伏使發心,說福勝于彼。
頌文直解
如果有人用種種珍寶建造了供奉佛舍利的寶塔,而且寶塔高度與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相等,而另外有人調伏了有情相續,使他生起菩提心,經中說後者的福德遠遠勝過前者的福德。
釋義
現在用水泥、鋼筋、木頭來建造一個佛塔,就要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那麼建造一個由黃金、琉璃等七寶組成的舍利寶塔,高度到色究竟天,寬度覆蓋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並且裝飾無數的傘蓋和珠寶,而且在數劫之間,都以花、香、妙音等以及種種的供品作供養,那麼這個善行産生的福德,將是龐大到無法想象的。但是如果能夠調伏一個有情,讓他發起菩提心,那麼這個福德,比起造那麼大的一個通天的寶塔,還要殊勝很多很多倍。
爲什麼建造寶塔,比不上讓人生起菩提心的利益呢?這是因爲,建造寶塔,是供養如來的一種善法,而後者,是能延續如來的傳承,續佛慧命,使聖法久住的善法。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有持說行者,此即住世間。”就是說,佛的正法分爲教法和證法兩類,只要世上存在著持教法、說教法、行證法這叁種人,那麼釋迦種姓就得到延續,佛法就依然住持在世間。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如果能持誦菩提心的教法、講說菩提心的教法,並且能使人發起菩提心,那麼就繼承了大乘佛法的法脈了。
這個偈頌也進一步說明了在學佛中,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學佛的主要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心能得到調伏,然後用清淨的心,而不是充滿染汙的心,去幫助他人。幫助的目的,主要的也不是增長他人錢財等物質上的東西,而是幫助他人調伏煩惱,幫助他人生起清淨的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也就是自己通過聞思修行,自淨其意,然後幫助他人來聞思修行。因爲這是真正的佛法,能真正體現出佛法獨特的、殊勝的作用。其他物質性的幫助,當然也應該力所能及地提供,但並不是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的主要任務。因爲這不是佛法的核心,體現不出佛法獨特、殊勝的作用,而且從産生的功德上來說,也無法和聞思修行的功德相比較,說白了,這是著眼于世間輪回的外道才會著重做的事情。甚至像建造寺院、佛塔,在現在也都不重要。現在缺少的是能持、說教法的法師,和能行持證法、有所修證的修行者。福報顯現比較大的出家人,有了錢後,不要動其他的腦筋,去建個塔啊,蓋個廟啊,沒有教法和證法的話,這些就都是形象上的東西,它們本身並不能使*輪常轉,佛法久住。而且在娑婆世界,包括器世間和有情世間,什麼都是無常的,現在災難也特別多,在一眨眼就要過去的短暫的人生中,想很多,做很多,建很多,花去很多人力、財力、精力,非常不值得,因爲無常一來了,什麼都會天翻地覆地改變了。阿彌陀佛建極樂世界裏沒有什麼災難和大的無常,那裏到處都是佛堂,都是清淨的境界,不需要找老板去籌錢,去設計、建造。阿彌陀佛沒有要你往生時還要帶一個寺廟上去,也沒有說在阿彌陀佛刹土再蓋一個寺廟或者佛塔啊。在娑婆世界建造寺院、佛塔的過程中,有很多自私自利、貪求名聞利養等不如法的發心和行爲,甚至最後一觀察,如果不建的話,世間八法的染汙還沒那麼的嚴重。如果拿十方的供養來爲自己謀名利,那是太慘了,完全是非法行,根本不是大乘菩薩行。應該創造條件,靜下心來聞思修行,有條件的話,幫助他人也來聞思修行,這才是現在最缺乏,最緊迫的事情。你如果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麼你就應該帶頭,自己開始來聞思修行。如果你有力量,你有菩提心、智慧、福報,那麼應該幫助別人也來趣入聞思修行之中。
菩薩作勸發菩提心等利益衆生的事業,需要善巧方便,接下來聖天菩薩就來講解利他的這個善巧方便。
己二、明利他善巧之自性分叁:一、以方便護持所化之理;二、引彼入道之理;叁、正說成辦利他之善巧。
庚一、以方便護持所化之理
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爲弟子。
頌文直解
因爲利他有這麼大的利益,因此師長想要利益所教化的弟子,就應承事弟子。爲什麼呢?因爲被教化的人,並不知道怎麼樣的取舍才對自己有利益,而需要有人對他們宣說,所以才被稱爲弟子。
釋義
菩薩是如何去做饒益有情的事呢?菩薩是相應衆生的根機和意樂而做饒益,這就是菩薩的善巧。具有菩提心的師長,爲了讓弟子對自己生起信心,會以布施、愛語等做承事,在弟子産生信心後,再傳授與其善緣相應的教授,並逐步引導弟子發起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後,再將弟子安置在廣大法門和甚深法門上。
那麼這裏大家會問一個問題,弟子應該來承事師長,怎麼說師長倒過來承事弟子呢?對于已經生起了信心,在進行聞思修行的弟子來說,確實是如此,但是有的弟子心裏還有未知、邪慧和疑惑,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有利的事,以及什麼才是對自己無利的事,所以作爲已經知道這些因果規律,又具有慈悲心的師長來說,就應該耐心地爲他們傳講。
菩薩是徹底犧牲自己,爲天下的一切衆生服務。菩薩最終的目標,是讓衆生獲得本性中就具足的涅槃大安樂,因此會幫助衆生聞思修行,産生出聞思修行的智慧,以智慧來消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但是對于菩薩的這番慈悲之心,很多衆生剛開始是無法理解的,因爲他們還沒有消除執著世間是常樂我淨的四顛倒見,還認爲輪回中有大安樂,把名聞利養作爲他們最大的追求。這個時候,爲了能幫助這些衆生醒悟,菩薩就會根據他們當時的根機和意樂,來進行承事和饒益。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說,要調伏一頭瘋狂的大象,就要先給大象吃甘蔗等它喜歡的食物,然後再用鐵鈎調伏。《維摩诘所說經》中也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衆生因爲無明深重、煩惱熾盛,就像瘋狂的大象一樣,所以也需要先用像甘蔗那樣的好言好語去安慰,等他對師長有了信心後,再逐漸教給他成佛的法門,用佛法的鐵鈎,來調伏他相續中的煩惱。
那麼如果師長做了承事,但是弟子不但不領情,不感恩,反而反對師長,這樣師長仍然不應該對弟子厭離,而應該摧毀弟子相續中導致這些惡行的煩惱。所以接下來聖天菩薩說:
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
能仁觀煩惱,非惑系衆生。
頌文直解
譬如被鬼執持的人,即使對醫生再怎麼嗔怒,醫生的內心裏也不會産生惱恨。同樣,能仁諸佛,也是將煩惱視爲怨敵,而不是將被煩惱所系縛的衆生視…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