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一)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一)

  這以上聖天菩薩爲大家講了獲得遍智佛果的修行方法,即需要用善巧方便去成辦衆生的利益。接下來,聖天菩薩將講解從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如何用這樣的善巧方便,來修持波羅蜜多。

  戊二、加行入波羅蜜多之理分二:一、先入布施波羅蜜多之理;二、漸入一切波羅蜜多修行之理。

  己一、先入布施波羅蜜多之理分二:一、正說;二、明違品過患。

  庚一、正說

  如此菩薩在行持十波羅蜜多中,首先入的是布施波羅蜜多。菩薩僅僅聽聞到布施的聲音,也會對布施生起極爲恭敬之心,而趣入布施波羅蜜多之中,這就像《本生傳》中所說的那樣。下面就從以聽聞布施的聲音,也心生恭敬這一點來講述。

  

施聲能顯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薩,施聲恒優美。

  頌文直解

  布施的梵文發音是檀那,檀那在梵文中能顯示死、法和余有叁種含義,正因爲這樣,所以對于菩薩們來說,這是一個聽起來永遠優美的聲音。

  釋義

  檀那這個聲音在菩薩聽起來爲什麼是那麼優美呢?這就是因爲檀那具有叁種含義。第一,能顯示死,死無常意味著要厭離和舍棄叁有輪回,所以對暫時還屬于自己的財産等,會歡歡喜喜地盡量去作布施。二、能顯示法,這裏的法是叁種布施,即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而這叁種布施裏,又包含了六度。其中,財布施裏包含了布施波羅蜜多,無畏布施裏包含了戒律波羅蜜多和安忍波羅蜜多,法布施裏包含了靜慮波羅蜜多和般若波羅蜜多,而精進波羅蜜多則是行持任何波羅蜜多時都需要的,因此包含在叁種布施之中。正因爲檀那這個音,能顯示這叁種布施和六波羅蜜多的法,所以菩薩聽到之後,心裏就特別地歡喜。叁、能顯示余有,即在今生中,通過護持身口意叁門,精進地修持叁種布施,以這樣清淨的善業,就能在來世隨意自在地轉生到叁有的其他道中,繼續去行持布施等的修行。

  因爲梵文中布施這個詞的發音有這叁種含義,所以菩薩無論什麼時候聽到它,都會覺得特別優美,心裏特別欣喜。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說,菩薩聽到檀那,就像死刑犯聽到要被釋放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心裏充滿了歡喜。正因爲這樣,所以菩薩能圓滿趣入布施波羅蜜多。

  雖然在漢語中布施這個詞,沒有像梵語的檀那一樣可以表示死、法、余有這叁種含義,但是通過上面的學習,加深了對于布施的理解後,每個人也應該像菩薩那樣,對布施産生出發自內心的歡喜。

  接下來聖天菩薩來闡明在修持布施波羅蜜多時的一個誤區。

  庚二、明違品過患

  

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

  

有所取所舍,如商賈應呵。

  頌文直解

  如果說現在布施給他人,是爲了能在將來感得很大的果報,即獲得今世的名利等的回報和來世的異熟果報的話,那麼這種爲了有所取才做的施舍,就和商人追逐利潤沒有區別,這是應該被呵斥的。

  釋義

  大乘的布施波羅蜜多,和爲了一己私利、以做買賣的方式所做的布施,這兩者是有天壤之別的。這從動機、結果、本體叁個角度可以明顯地區別開來。

  從菩薩的動機來講,純粹是被大悲心驅使,爲了利益衆生,才去行持布施度。而爲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就是今世的名利回報和來世的異熟果報,以做買賣的方式去做布施,那就不是爲了利益衆生了,這就違背了菩薩本來的發心了。

  從結果來講,菩薩通過修持布施波羅蜜多,是超越輪回的成佛之因。但是爲了自我的名利等等目的,以取舍心去作布施的話,雖然也會有相應的福德産生,名利等回報也肯定會越來越多,但仍然落在輪回之中,和無漏的出世間功德是根本無法比較的。而且這些正是菩薩應該舍棄,而不應該希求的。對于成佛來說,這些有漏的世間福德,根本起不到真實的作用。

  從本體上來說,以這種取舍之心做的布施,是有漏的雜染善法,而菩薩行持布施波羅蜜多,是無漏的清淨善法。

  以做買賣的取舍之心去做布施,就具有上述的過患,所以應該被大乘的智者們所呵斥。

  不管是對僧衆作上供,還是對乞丐作下施,如果不是爲了弘法利生,也不是以大悲心引發,爲了救拔衆生的目的,也不是爲了自己的相續成熟而成就佛果,純粹是爲了自己增長福報,獲得種種享受,今世獲得各種回報,來世獲得很大的異熟果,那麼這根本不是大乘的布施,而恰恰是大乘布施的違品,具有嚴重的過失。所以大家在心裏清楚後,就要斷除智者們所呵斥的這些非法行。

  在布施波羅蜜多之後,接下來就要漸次修行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方便、願、智這九個波羅蜜多,下面就闡述漸次修行其余波羅蜜多的道理。

  己二、漸入一切波羅蜜多修行之理

  

若昔所作惡,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業者,無有不能辦。

  頌文直解

  對于這樣的菩提薩埵來說,往昔所造的微小罪業,不會成熟;又因爲具有了殊勝的善業,那就沒有什麼波羅蜜多是菩薩不能成辦的。因此,菩薩必然會一地一地地上進,而圓滿一切波羅蜜多。

  釋義

  通過修持布施波羅蜜多積累了無量的福德的菩薩,之前在凡夫階段時所造的少許罪惡,因爲被殊勝善業的大力壓製的緣故,已經失去了産生果的力量。這就像幾粒鹽,能改變一杯水的味道,但是無法改變整條恒河水的味道一樣。這樣的菩薩,沒有了惡業力的羁絆,又具有強大的善業福德,必然有能力去成辦衆生的一切利益。

  對于凡夫來說,惡業相比于善業還比較大,這時雖然也在修行,雖然也立志要去利益衆生,但是自身的惡業經常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成熟。比如,或者因四大不調而生病,或者遭遇到車禍等飛來橫禍,或者無端地受到誹謗等等,這些障礙都會使得聞思修行和弘法利生一波叁折,難以順順利利地開展下去。但是一地菩薩通過精進修持布施波羅蜜多,行持了無數的善業,積累了無量的福德。而他們之前在凡夫地時所余留下來的惡業呢,則已經極其輕微。而且這些輕微的惡業,在強大善業的壓製下,也極不容易成熟。這樣他們就有足夠的資糧和順緣,來漸次開展接下來的九個波羅蜜多的修持。

  丁叁、明具如是意樂加行之利益分二:一、現前利益;二、究竟利益。

  戊一、現前利益

  

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

  

故彼視叁有,涅槃無差別。

  頌文直解

  具有如是強大的心,也就是意樂和加行的大乘佛子,在此輪回之中,因爲有斷的功德,所以不會受到苦的損害。因此,菩薩對叁有輪回以及寂靜涅槃已經獲得了無差別證悟的證的功德。

  釋義

  前面所講的菩提心意樂和善巧的加行,都是菩薩通過修行,而産生出來的強大的善心力量。當菩薩具有如此強大的善心力量時,他就斷除了煩惱,不會因煩惱而造業,而且宿世的惡業也很不容易成熟,即使萬一成熟一些微小的苦果,也不會像凡夫那樣産生心苦和煩惱,而是會通過如理作意和大乘的善巧方便,將苦轉爲道用。所以對于凡夫和小乘修行者來說充滿了驚濤駭浪的凶險輪回,對于這些菩薩來說,就像是風平浪靜的海洋,他們不會再受到任何的傷害,偶爾有小浪花打在腳上,也像按摩一樣,不會造成痛苦,這其實已經獲得了輪回和涅槃沒有差別的證悟了。這種斷的功德和證的功德,即是菩薩不可思議的意樂和加行的現前利益。

  同樣,彌勒菩薩造的《大乘無上續論》,也就是《寶性論》中,對菩薩的這種強大心力的作用,也作了這樣的闡述:“依于業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以死病老猛烈火,亦複不能焚燒彼。”

  一地以上的菩薩,在示現中雖然也有生老病死,這是他們接引衆生的方便,但是在名言谛中,菩薩自己的心裏,有沒有四大損害,或者生老病死等讓他們受苦,受到傷害的情況呢?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畢竟涅槃無比快樂和自在,沒有輪回的苦,那麼這樣菩薩會不會舍棄叁有,進入到真正的涅槃之中呢?對于小乘修行人來講,確實可能是這樣的,但是對具有菩提心這一世俗發心的菩薩來說,這是不可能的;而且菩薩的勝義智慧超越了小乘聲聞、緣覺的智慧,因爲他證悟的是大空性,是輪涅大平等的法性。所以從世俗和勝義兩個角度,都說明了菩薩不會舍棄衆生,而只是進入到涅槃之中。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用母親牽挂子女的心態來說明了這個道理。母親本來可以享受平靜的生活,但是如果子女生了病,母親馬上會放棄平靜的生活,而會千方百計地去把子女的病治好。同樣地,菩薩成佛就是爲了救度廣大的衆生,衆生都在輪回的這一邊受苦,所以菩薩在證得了輪回和涅槃平等無別,具備了大力後,必然會在輪回中,精進地救度衆生。大家所熟知的《普賢行願品》中就這樣說:“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戊二、究竟利益分二:一、正說;二、建立之理。

  己一、正說

  

若誰一切時,從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間主。

  頌文直解

  這樣菩薩具足了福德和智慧的力量,在一切時中,心都能于圓熟淨叁者獲得自在,由此能生起斷證圓滿的功德,這以何因而不能成爲一切世間之主呢?就是說,菩薩必將會現前大菩提。

  釋義

  菩薩獲得了上述的斷證功德後,心已經獲得自在,由此能自在地在輪回中投生,而且也具足了福慧二種資糧,這樣就完全具備投生爲世間主的資糧和能力,比如說投生爲轉輪王或者人間的國王等等。所以菩薩可以順利地成就圓熟淨的功德,這就是菩薩不可思議的意樂和加行的究竟利益。

  “圓”,就是圓滿十度;“熟”,就是成熟衆生;“淨”,就是嚴淨國土。菩薩的心于圓熟淨獲得自在之後,就能夠現前大菩提,而成就佛果。這是以事勢理而成立的必然規律。

  但是善根不具足的衆生,並不相信菩薩通過殊勝的意樂和加行,獲得現前的斷證功德和究竟的圓熟淨之後,所成就的佛果是遍知一切的。爲了遣除這種懷疑,下面聖天菩薩來建立佛是遍智的道理。

  己二、建立之理分二:一、立遍智爲最勝淨之量;二、明世間量難知彼。

  庚一、立遍智爲最勝淨之量

  

世間亦現見,從勝出最勝,

  

故不思議力,應知亦定有。

  頌文直解

  在世間中也可以現見到,殊勝之中尚有更爲殊勝的。比如種姓之中,最勝可以到婆羅門;生處最勝可以到叁有之頂的非想非非想處;山的最勝可以到須彌山王;王的最勝可以到轉輪王。同樣,心的最勝,可以到究竟的遍知一切相的智慧。是故,不可思議的力量,應知也必定會有。

  釋義

  菩薩在圓滿了圓熟淨叁種功德之後,即圓滿了自利利他的功德,成就了佛果。但是有外道不承認佛的遍智是最殊勝、清淨的量。他們說,佛長得就像一個普通的路人一樣,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大的功德呢?

  這裏聖天菩薩指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是小孩都知道的道理。不能因爲眼光的狹隘、見解的低劣,而否定有遍知一切的佛陀。外道看佛就像一個普通人,以此就認定佛真的沒有遍智的智慧了,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大家要清楚,這個緣起的規律,就是自然的規律,是法爾的道理。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種世間的因,只能結世間的果,菩薩種下廣大福慧資糧的因,自然就可以結下具足不可思議智悲力的佛果。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如理來聞思佛所傳講的成佛之道,並按此修持,這樣就能夠以親身的體驗,來發現佛是究竟圓滿的一切智智,打消掉心裏的疑惑了。

  庚二、明世間量難知彼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懼,

  

如是劣根者,怖最希有法。

  頌文直解

  如是極爲深奧具足殊勝意義的叁解脫法,愚夫因爲沒有通達而生起了恐懼。同樣,諸劣根者,因爲僅僅依于見世間的智慧,而怖畏最爲廣大的遍智量等稀有之法。因此,不應顛倒四依,而應當不依識而依智。

  釋義

  世間的量,只能衡量世間法,對于出世間的法,就如聾如盲了。很多世間人,甚至包括有些具有傲慢的聲聞弟子,對于如上所說的大乘菩薩道之因以及大乘佛果,顯得不能理解和接受,這就是智慧低劣的緣故。

  這個偈頌的前兩句是比喻,後兩句是意義。就像有的人,由于智慧低劣,缺乏善加辨別的能力,對于極爲深奧的緣起性空,也就是空、無相、無願叁解脫法,産生了恐懼;那些根器低劣,非大乘種姓的人,對于極爲稀有的深廣大乘道,以及如來最勝稀有的不可思議之力,也狐疑不信,而生出恐懼。

  但是,依智不依識是不變的真理,因此,應當依佛的教導,聞思修大乘佛法,明了大乘佛法的見修行果,以此就能對大乘佛法産生出真實的信心。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