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叁)
貪非親似親,汝于彼無畏,
人于無益親,豈非特應離。
頌文直解
貪欲不是自己的親友,但是因爲僞裝得和親友一樣,所以你對貪欲不會産生畏懼。人們對于無有利益而有害的虛假親友,難道不是應特別遠離的嗎?
釋義
這個偈頌指出了貪欲具有欺騙性。貪欲與有漏樂受相應,這讓人們以爲貪欲對自己有利,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所以就讓貪欲輕松地混進了心相續,就像一個怨敵假扮成親友,輕松地混入到了親友中間一樣。之後貪欲不斷地膨脹,並驅使身、口,爲所欲爲,造下了很多惡業,對清淨修法的命根帶來了很大損害。等人們醒悟過來,知道真相的時候,往往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這個偈頌也間接指出了嗔恚與愚癡的特點。嗔恚與苦受相應,人們會明顯感受到嗔恚帶來的難受、痛苦,所以人們自然會把心中的嗔恚當作怨敵一樣。而愚癡是與不苦不樂的舍受相應,所以愚癡就像一個陌生人,既沒有像嗔恚那樣讓人警覺,也不會像貪欲那樣使人蒙蔽。
一個修行人,對于貪嗔癡叁毒,要時刻保持警惕,堅決予以斷除。其中尤其對于貪欲,更需要加倍地警惕,在它蠢蠢欲動的時候,就要提起正知正念,馬上進行對治,在它萌芽狀態就斷除幹淨。
在了知煩惱的相後,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了知對治煩惱的方便。
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
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余。
頌文直解
貪欲有從前世反複串習過的同類因中生起的,也有從此世才偶爾接觸到的境緣中産生的。從緣所生起的貪欲,容易以對治法進行糾治,而除此之外從因所生起的貪欲,並不容易斷除,所以應當一心專注特別精進地進行對治。
釋義
貪欲從輕重程度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前世串習成熟後,今世形成了強大的等流習氣的,比如男女之間的貪愛等等。佛經裏說,鴿子的貪欲很重,因爲鴿子是貪欲重的衆生投胎的緣故。因此如果對男女的貪愛不去對治,下輩子就很有可能去做鴿子等的惡道衆生了。
另一種只是從今世的境緣中生起的,比如因爲交往了惡友而沾染的不良嗜好,以及對電腦、手機等新潮的高科技産品等的喜好,這一類的貪欲習氣比較弱,相對容易斷除,就像叁根木棒搭成的叁腳架子,只要其中一根倒下,其他兩根也就立不住了。
從這個偈頌中可以知道,那些根深蒂固的貪欲,如果産生了,必定是來勢洶洶,所以對它們尤其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別精勤去對治,不讓它們有生起的機會。
真正能摧毀自己的怨敵,就是自己內心的貪欲。一個不能控製貪欲的人,一定會帶給自己今生、來世無窮無盡的苦難。這樣正確的認識之後,就要很精進、極力地控製貪欲。所以修法的智者對待五欲六塵等的態度是控製而根本不是放任,就像防賊一樣看住它。自覺地管束自己的五根或身口意叁門,這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修行者來講,像這樣提起正知正念,斷除貪欲煩惱,是修行的重中之重。
嗔恚極堅固,定惡作大罪,
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
頌文直解
嗔恚極爲堅固,而且必定是不善的惡法,會使人作五無間罪等重大的罪業。能隨時隨地了知煩惱的各種體相,以及斷除煩惱的方便等的差別,就能徹底斷盡煩惱。
釋義
人生起了嗔恚,就很不容易釋懷。某人傷害自己的一句話,幾十年後仍可能記憶猶新。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怨仇,也都很難化解,非常堅固。而且嗔恚絕對是不善的大罪業,會燒毀自他的心相續,害人又害己,甚至會造下極其深重的五無間罪等重罪。
“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是針對整個“明障治對應之差別”的偈頌而作的總結。意思是說,這以上闡述了煩惱的不同體相以及斷除煩惱的方便,對于這些差別相,應該辨別清楚,並時時牢記,這樣就能成功對治煩惱,直至將煩惱徹底斷盡。
戊叁、分說斷叁毒之法分叁:一、于共同境斷癡之方便;二、于可意境斷貪之方便;叁、于不可意境斷嗔之方便。
己一、于共同境斷癡之方便分二:一、明所斷癡心遍住;二、明能斷緣起真性。
庚一、明所斷癡心遍住
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
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
頌文直解
就如身根無差別周遍于全身一樣,愚癡也無差別地周遍于一切境。眼等根僅依于身根生起,同樣,一切煩惱也依于愚癡而生起。是故一切煩惱,由斷除愚癡,而將會隨斷。
釋義
這個偈頌是通過一個譬喻,來說明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愚癡。身根與眼等其余的根,是周遍的關系,愚癡與一切煩惱也正是這樣的關系。世間衆生以愚癡,將緣起自性空耽著爲實有,這種耽著,遍于一切的煩惱。也就是,以愚癡遍計出了自性,並對于自性增益出了悅意及不悅意後,形成了煩惱。所以,愚癡是煩惱的根本,如果修習了緣起生,見到了自性爲空,那麼一切煩惱就失去了存在之基,必然也隨之全部斷除。就像一棵毒樹的樹根被砍斷後,帶著毒汁的枝葉也就隨之而枯萎、消亡。
總的來說,一切所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根本是愚癡,分別而言,實執補特迦羅的這部分愚癡;是煩惱障的根本,實執法的這部分愚癡,是所知障的根本,這是各大經論的密意所在。
庚二、明能斷緣起真性
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
難詞釋義
彼語:緣起理,即緣起理性,也就是緣起真性。
此:本論的後八品。
一切力:全部的精勤之力
頌文直解
如果以聞思修的智慧,真實見到了外、內的緣起,愚癡就將不再生起,故此《四百論》後八品的一切頌文,將全都致力于演說緣起真性。
釋義
一切事物,都是因爲各種因緣聚合後,才生起的。所以事物的自性本來就是沒有的,是純粹的空無。而愚癡則將這本來就空的緣起生分別爲實有,從而增益出了事物的谛實自性。比如芽是依靠種子等的積聚而生起的,十二緣起支中的行支是依靠無明支而生起的,因爲它們是緣起生的原因,所以就像影子以及幻化出來的幻相一樣,都是本無自性的。因爲本來就沒有自性,所以其實是空。如果能真實見到這樣的緣起生,那麼愚癡就被斷除,這就像月亮在十五圓滿的時候,夜的黑暗就消失。同樣,見緣起的智慧生起的時候,愚癡就消失了。而因爲愚癡消失的緣故,這樣附著在愚癡上的貪嗔等煩惱也將隨之而消失。
所以應該根據這些殊勝教法的引導,認真觀察相應事物的緣起,體認其自性的本空,斷除愚癡,生起智慧。
己二、于可意境斷貪之方便分二:一、明所斷貪相;二、明能斷離貪之方便。
庚一、明所斷貪相
首先是來認識所要斷除的貪欲具有什麼樣的相狀。
常好歌舞等,舍受者潔淨,
現見有貪人,有如是等相。
頌文直解
經常喜歡唱歌、跳舞、妝扮等等,喜歡施舍、享用、住于潔淨的地方,可以現見到有貪欲的人,具有如是等相。
釋義
這個偈頌在闡述具貪者的樣子的同時,間接也說明了具嗔者和具癡者的相。具有嗔恚的人,恰恰相反,他們不喜歡唱歌、跳舞等等。而處于這兩者之間的,則是愚癡人的體相。以如是所說的相狀,就可以比量而了知自他的內心煩惱狀態。
庚二、明能斷離貪之方便
佛教有貪者,衣食及住處,
一切離善妙,常依師長住。
難詞釋義
教:教育、指導。
頌文直解
對于具有貪欲的有情,諸佛教導應遠離一切善妙的衣服、飲食、住處、臥具等,並且應該與之相反,行持十二頭陀行,還應恒常安住在師長身邊。
釋義
十二頭陀,是遠離對衣服、飲食、住處、臥具的貪欲的殊勝方法。貪欲比較重的人,就應該通過行持十二頭陀行,來遠離誘發貪欲的境。而且如果去到善知識身邊安住。就能每天都受到善知識如法行持的感染,以及聽到善知識契機契理的教誨,安住于聖者的種姓之中,能幫助斷除非理作意,不會違反戒律的學處。
十二頭陀行,是去除對衣服、飲食、住處、臥具等貪著之行持方法。頭陀是梵語,意爲抖擻,即像抖落衣服上的灰塵一樣,抖落掉心裏的煩惱。其中四個是用來對治對住處的貪著,它們分別是:在阿蘭若處(即遠離愦鬧的寂靜處)、冢間住(即住在放置屍體的屍陀林)、樹下止(即住到樹下)及露地坐(即坐在露天空地上);有一個是斷除對臥具的貪著,即但坐不臥;有五個是斷除對飲食的貪著,即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及中後不得飲漿(即過午不食);斷除對衣服的貪著的有兩個,即著弊納衣(即只穿撿來的衣服)、但叁衣。行持這十二種頭陀行,能幫助修行者斷除外緣的幹擾,有效地抑製貪欲煩惱的産生。甚至斷盡了煩惱的大阿羅漢,爲了給修行者樹立榜樣,也一直行持頭陀行。比如被稱爲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就一直示現行持頭陀行。
這個偈頌間接也說明了嗔恚重的人,應該與此相反,可以適當受用一些善妙的衣服、飲食、住處等資具。而對于愚癡相對重的人,則應介于兩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