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二)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二)

  

斷煩惱品 第六

  

  乙叁、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分二:一、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二、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

  

  救拔衆生的菩薩知道一切衰損的來源是輪回,因此需要爲斷除輪回而精進。要永遠斷除輪回,則需要斷除輪回的因,也就是煩惱和業。所以菩薩會將要調伏的衆生安置于斷煩惱和業之上。本論中有關“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六品“斷煩惱品”;而關于“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七品“離貪著欲財品”。

  

  丙一、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分叁:一、略明障治體性;二、廣明差別;叁、結攝其義。

  

  丁一、略明障治體性

  

  障,就是煩惱集;治,就是對治煩惱集的方便。聖天菩薩首先用一個偈頌,來簡略地闡明煩惱及其對治方便的體性。

  

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嗔,

  

若樂非苦行,苦何爲苦行。

  

  頌文直解

  

  對于斷煩惱的方便,有些外道認爲只能依靠苦行。但這並非是實際情況。原因是,外道希望通過身體的苦行獲得樂,但這反過來又會增長貪欲,而苦行時所受的苦,又將增長嗔恚。因此,外道所修的苦行和所受的樂,都同樣是增長煩惱的因。如果有人住于樂中,就認爲不是在修苦行的話,那爲什麼住于苦中,就是在修苦行呢?所以真正的苦行,並不取決于是在受苦或是受樂,而是能在斷除煩惱的方便上精進用功。

  

  釋義

  

  聖天菩薩在這個偈頌中,通過否定苦行外道的見解,確立了正確的修行見解。苦行外道認爲煩惱是從苦樂中産生的,而樂會增長貪心煩惱,所以修行者就不能有安樂,必須要修苦行。聖天菩薩指出,按這種見解去修持,是自相矛盾的,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修行人應該認清的是,煩惱是非理作意産生的,苦樂僅是煩惱的助緣,所以要斷除煩惱,應從斷除非理作意上去用功。

  

  《瑜伽師地論》中說,煩惱的産生,有六種原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緣故,叁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這六種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第一因——所依的煩惱種子、第二因——所緣和第六因——非理的作意。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第六個非理的作意。

  

  佛法裏的這個教導,找到了煩惱産生的根源,而主張苦行的外道,只注重苦樂,也就是只注重煩惱六因中的第二個——所緣。現前的境界只是産生煩惱的次要因,在經曆苦或者樂時,如果一個人心裏具有非理的作意,那麼就會因爲這些苦樂而産生煩惱。所以像裸形外道那樣裸露身體,故意讓身體經受風吹日曬,整天蓬頭垢面,就有可能會産生嗔心煩惱。而如果他心裏具有正知正念,是在如理地作意,那麼就根本不會從這些苦樂中産生出煩惱。比如佛就開許比丘可以住成排的房子,而且房子有很大的窗戶,牆壁還可以油漆上顔色。可以睡柔軟的墊子,枕頭裏可以有棉花。還可以受用酸奶、牛奶、酥油等的美味。

  

  所以聖天菩薩在偈頌裏說:快樂不一定能增上貪心煩惱,而受苦卻有可能增上嗔心煩惱。這意味著,外道以煩惱逼迫的方式吃苦,是在增上煩惱和痛苦,是沒有意義的,不是真正的苦行。所以修行的關鍵在于如理作意,而不在于是否受樂,或是吃苦,對于苦樂不應該偏執一邊,而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對治。比如世尊在《毗奈耶經》中,對于貪欲重的人,就開示他們行持十二頭陀行,比如住阿蘭若、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等等;對于嗔心重的人,世尊會開許他們受用一些比較好的飲食、臥具,穿比較好的法衣。所以折磨身體並不是苦行,不管是十二頭陀行,還是受用能帶來安樂的資具,只要能如理作意,保持正知正念,特別精進地對治自己的煩惱,那才是真正的苦行。

  

  接下來的廣明差別中,聖天菩薩就是牢牢抓住非理作意這個煩惱的主因,引導大家正確有效地對治心相續中的煩惱。

  

  丁二、廣明差別分叁:一、示所斷惑相;二、明障治對應之差別;叁、分說斷叁毒之法。

  

  “廣明差別”,就是廣泛地闡明,使明了貪嗔癡煩惱及其對治的方便。聖天菩薩先是引導大家認識到煩惱的體相,然後具體把煩惱和相應的對治方便對應起來,最後來分說斷除叁毒的方便。

  

  戊一、示所斷惑相

  

  在斷除貪等煩惱前,需要先了知煩惱的體相,這和在消滅敵人之前,要先認識敵人是同一個道理。

  

貪業能攝集,嗔業起鬥爭,

  

癡業能增長,如風于大種。

  

  難詞釋義

  

  業:這裏的業是作用的意思。

  

  頌文直解

  

  貪的作用是攝集,也就是能攝集樂的受用,嗔的作用是導致不和與鬥爭,癡的作用是能增長貪與嗔,就像風大能使火大增盛,使地大堅固,使水大寒冷一樣。

  

  釋義

  

  貪的作用,就是攝集,也就是不斷地想要獲取,而不會嫌多。因爲世間人有很強的我執,有鮮明的你、我、他的區別,所以總希望自己能控製的範圍越來越大,我所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貪心就很容易産生。世間成語中也有“貪得無厭”,說明了貪具有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的特性。嗔的作用,就是産生不和,進而導致鬥爭。因爲你、我、他界限分明的人,對自己的地盤非常執著,當他覺得別人有可能侵犯到自己的權益時,出于保護自己地盤的動機,世間人會特別警覺,然後對別人生起敵意,産生出不和,甚至鬥爭,這就是嗔心的作用。而癡心能增長衆生心裏的貪心和嗔心。因爲愚癡,世間人就覺得可以去貪,應該生嗔,從而增上了形形色色的貪嗔煩惱。

  

  貪的對治良藥,就是放下貪著,舍棄眷屬及財物等,俗話說“知足者常樂”,放下追求,斷除貪心的那一刻,就是獲得真正安樂的開始。嗔的對治良藥,是修慈心,及適當受用一些喜歡的飲食、衣服、住宅等。癡的對治良藥,是善加觀察緣起。

  

  關于貪嗔癡的作用,月稱菩薩在《中觀四百論廣釋》中舉了這樣一個譬喻來說明。海裏的鬼怪有一天變成了人形,和前去海裏捕魚的兩位漁夫商量說:你們一個來生火,另一個來掌勺,我來抓魚,這樣我們就都可以順利地享用美餐了。于是他們叁人都高高興興地分頭做了起來。鬼怪的任務是去抓魚,同樣貪的作用是去抓取東西;其中一個漁夫的任務是用煎、炸、煮等的方式燒魚,同樣嗔的作用是産生沖突,並且在沖突時用惡劣的語言使對方受到煎熬;另一人的任務是去生火,同樣癡的作用是給貪、嗔喂食。

  

  那麼爲什麼貪嗔癡煩惱毫無疑問是所斷呢?

  

不會故貪苦,無助故嗔苦,

  

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

  

  難詞釋義

  

  不會:指不會遇,得不到的意思。

  

  由彼不達彼:第一個彼是指貪嗔癡煩惱,第二個彼是指貪嗔癡煩惱造成的痛苦。

  

  頌文直解

  

  同樣,貪心因爲得不到滿足而生苦,嗔心因爲力量缺乏、無助而生苦。而衆生因爲不知取舍之相而愚癡,而因爲愚癡,不知道爲什麼會生貪苦和嗔苦,這是最大的痛苦,因爲由此便不可能生起斷除貪嗔的念頭。

  

  釋義

  

  生起煩惱的後果,就是遭受痛苦,所以對衆生來說,煩惱對自己是有害的,應該予以斷除。

  

  貪心使人總是不滿足于當下的一切,而幻想著獲得更多的受用。但是衆生的業力,決定了這種幻想不可能實現,所以有貪心的人就覺得很痛苦。即使有些目標實現了,但沒過多久,他看到了別人擁有更多、更好的東西,這樣他的貪心又生起來了,又會給他帶來新的痛苦。

  

  嗔心生起來之後,就與他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抗,這時就希望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氣勢上,或者在身體力量上,都希望自己能占據優勢,壓倒對方。但又因爲衆生的業力原因,決定了衆生缺乏力量,不可能事事都能順自己的意。所以生起嗔心後,就會感受孤立無援的痛苦。

  

  比貪嗔痛苦更嚴重的是,衆生因爲被貪嗔蒙蔽,而加深了愚癡,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正是自己的貪嗔之心造成的。人們越愚癡,就越不認爲煩惱是過失,還認爲生起貪心和嗔心是很正當的事。每天生起的貪心,有一千次以上。尤其是嗔心習氣重的人,總是把他人當作怨敵,稍有不順自己意的時候,就開始去毫無理智地攻擊他人。這樣的人…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