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四)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四)

  己叁、于不可意境斷嗔之方便分二:一、于所斷思惟嗔恚過患而斷;二、于能斷思惟安忍功德而斷。

  不可意境,是能引起凡夫不悅意感受的境。凡夫貪著悅意的感受,而對一切阻礙悅意感受生起的境,都視爲是對“我”的損害,爲維護這個虛妄所執的“我”以及“我所”,而生起了嗔恚。

  斷除嗔恚,可以有衆多的方便,如以修習勝義空性、慈悲及菩提心等。這裏,聖天菩薩給我們開示嗔恚的過患,以及安忍的功德,使學法者認識到,面對不可意境的時候,生起嗔恚,不但沒有利益到自己,恰恰是對自己的巨大損害,而保持安忍,斷除嗔恚,並不會使自己受到損害,反而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

  庚一、于所斷思惟嗔恚過患而斷

  

無能而嗔恚,唯使自己醜,

  

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

  頌文直解

  對強者生起了嗔恚,因爲沒有能力去損害,只能咬牙切齒,黑著臉,皺著眉,但是這只會使自己變得很醜陋;而對于弱者,自己有損害的能力,並且毫無慈悲地嗔恚和損害的話,這種人被稱爲是最下等的人。

  釋義

  這個偈頌指出了嗔恚不但不能利益自己,反而對自己有損害。面對力量強的人,雖然心中生起了嗔恚,但是又不敢發泄,只能強忍下來。于是這股怨氣,就表現在了身體上,使得五官變形,呈現出醜陋之相。而且如果這股怨氣長時間郁結在心中的話,還會損傷內髒,對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對于力量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去發泄怒氣,恃強淩弱的話,則會被社會輿論譴責,說爲是下等人的做法。而如果在欺淩他人中害死了他人的話,則更是會被譴責,說爲是下等中的下等了。

  因此嗔恚,無論如何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那麼如何能讓人息滅嗔恚呢?聖天菩薩通過接下來的教導,使人們自己明白嗔恚是毫無理由的,這樣就能主動去息滅嗔恚。

  

說不悅意聲,能淨昔作惡,

  

愚蒙不善士,不樂自清淨。

  頌文直解

  據說粗惡語等的不悅意聲,能夠清淨自己往昔所作的罪業,而那些愚昧不善的人,卻並不樂意以此來清淨自己的罪業。

  釋義

  佛法經論中說,聽到不悅意的聲音,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成熟的結果,這是自作自受的事情,並沒有可以生氣的理由。而且,這些罵聲,能夠淨除往昔的罪業。淨除往昔的罪業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今後違緣減少,順緣增加,這是對自己極爲有利的事情,是送上門來的一個加持。但是不知道這個巨大利益的愚昧之人,還以爲自己吃了眼前虧,一定要去反唇相譏,去報複,因此他們就把這麼好的機會丟失了,把好事變成壞事了。月稱菩薩舉譬喻說,這就像一頭牛年老生病了,放牛人喂藥給它吃,牛卻以爲這是要毒死它,一怒之下反而把放牛人給踩死了。

  大家以前可能像這頭牛一樣,做過很多次愚笨的事,但是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變得有智慧。大家應該在心裏掂量一下,如果你現在聽到有人在說你的不是,你心裏直接的反應是什麼?如果是被傷害了,並且習慣性地生氣、要找別人去算賬,那說明你還沒有信受這個法義。如果你的直接反應,是“太好了,謝謝你給我來淨除業障”,這樣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叁寶弟子。

  設問:雖然粗惡之語能淨除自己的惡業,但是實在太難聽了,因此心裏還是難以完全接受。

  答:

  

所聞不悅意,自住無損惱,

  

故從分別生,妄執由他起。

  頌文直解

  這些粗惡語,盡管聽起來不悅意,但是它們自身卻住于無損惱的體性,因此粗惡語的損惱,僅是從自己的分別所生,凡夫卻妄執爲由他人而引起。

  釋義

  語言是人們用來造口業的媒介,是表達人們思心所的工具。語言本身和它所表達的含義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只是人們依靠分別心,假立出了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比如“柱子”這個詞,以及它的發音,本來與起支撐作用的建築構件是沒有關系的,因爲人們假立了這兩者的對應關系,所以只要一說“柱子”,就會在串習成熟的分別心前,顯現出柱子的樣子來。而對藏人來說,說“柱子”就聽不懂,只有說“嘎瓦”,人們才會知道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罵人的話也一樣,本身也是沒有任何侮辱人的含義的。罵的人,無法直接表達他的嗔恚,于是希望借助于罵聲,來達到目的。當這個罵聲進入到你的耳根,呈現在你的耳識的時候,也只是一堆沒有任何含義的聲音。這個時候你的第六分別識起了作用,參照以往的記憶,把這個聲音判斷爲是對方對自己的侮辱,于是産生了不悅意的感受。從這個過程來看,可以看出罵聲其實沒有不悅意的自性,只是聽的人根據以往累積的經驗,對罵聲憑空增益出損惱的自性來,把它變成了不悅意。但是世間人不知道這個結果是自己的分別心搞的鬼,反而以爲是他人造成的,從而在心裏生起了嗔恚。

  比如一個漢族人,聽不懂英語或藏語,旁邊有很多人在用英語、藏語說他的過失,甚至在討論要把他打死等等,這些聲音他都聽到了,但是他的第六意識不會生起分別、執著,他也就不會生起嗔恚的煩惱。所以聲音在自性上並沒有損惱性,如果有的話,那麼罵的人自己的耳根也聽得到,那也會被這些聲音傷害,心裏也會生起苦惱。但實際並非如此,這說明聲音並沒有損惱的自性,因爲分別、執著才産生不悅意,繼而産生嗔恚煩惱。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當聽到罵聲的時候,應該要感激對方。如果心裏還有被傷害的感受,那就還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經歪曲了這毫無意義的聲音,分別出了本來沒有的損惱性質,並錯誤地將矛頭指向了別人,因此應該去除自己的分別和執著。這樣才會真正與所謂“罵聲”的真相相應。

  設問:世間法規中有規定,對于罵人者,應該給予懲罰。這樣看來,對罵人者生起嗔恚也是合理的。

  答:

  

如對毀罵者,則說應治罰,

  

如是對贊者,何不說供養。

  頌文直解

  如果按照世俗的法規的規定,應該懲罰毀罵者的話,那麼,對于稱贊者,爲什麼不規定應給予供養呢?

  釋義

  有的人認爲世間的法規、習俗等,是可以用作衡量的標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爲,世間的法規、習俗,是根據世間人約定俗成的見解而形成的,世間人都不明白由罵聲而産生的損惱,是自己的無明癡心分別出來的,卻妄執是他人引起,所以就作了相應的規定。而且,如果罵人者應該受懲罰的話,那麼贊揚者就應該受到供養,但是世間的法規或習俗中,卻從沒有這樣的規定。這就說明這些規定,並不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讓見到了緣起真相的智者來製定法規的話,智者就會去懲罰這個憑空生起分別和執著的心,責令它好好地去觀察真相,改正錯誤。

  設問:別人的咒罵,把自己那些隱秘的過失都公開了,這還不應該去嗔恚嗎?

  答:

  

汝不說可呵,若余亦知者,

  

不應嗔說者,況嗔不實說。

  頌文直解

  對于說了你種種過失的人,同樣也是不應該嗔恚的。你那些可呵斥的過失,雖然自己不說,但如果其他人也都已經知道了的話,就不應該對談論這些過失的人生起嗔恚了,那更何況是對那些非真實而說妄語的人呢!對他們就更加沒有必要生起嗔恚了。

  釋義

  有些人很怕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其實這也是不合理的。世間人害怕別人說了自己的過失,就會傷害到自己,而聖天菩薩這裏教導的是,別人所說的話,無論是真是假,其實都沒有損害的自性。

  爲什麼那些是是非非的話,其實並不能傷害呢?這是因爲,如果自己確實有那些過失,比如目盲、耳聾等明顯的生理缺陷,或者曾經做過的殺盜淫妄等的惡業,那別人說的是事實,這些事實,別人不說也存在,別人說了,就像前面說的,反而是在幫自己消除惡業,因此哪裏有什麼好生氣的呢?于是有人問,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歪曲事實,胡編亂造,這總是讓人氣憤的吧?聖天菩薩的回答恰好相反,即如果別人說的並不是你的過失,在因果上衡量,你根本不會因爲別人說了什麼而有所損失,相反地,那些無事生非的話,卻爲你消除了許多惡業,因此就更加不必要生氣了。

  設問:惡言惡語本身確實是沒有損惱的自性,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就是存心想用這些話來損惱人的,對于他們這種惡劣的發心,爲何不能嗔恨呢?

  答:

  

從諸惡劣人,非僅出惡語,

  

惡人發惡語,實屬于少分。

  頌文直解

  如果善加觀察的話,惡劣之人,並不會僅僅只是說一些惡語而已。由此來看的話,這些惡人僅僅只是說了一些惡語,而沒有對你拳打腳踢,實在已經屬于他們可能造的惡業中的少分而已了,由此應該爲此而歡喜接受才對。

  釋義

  惡人是被粗重煩惱控製而不得自在的人,他們受煩惱習氣驅使,喜歡尋釁挑事,行持惡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並且他們所做的惡事並不只有這麼一點點而已,往往脾氣上來的時候,會無法無天,做出打人、殺人等的惡事來。如果他們氣勢洶洶地來傷害自己,不也是得去坦然面對嗎?所以目前只聽到他們一些惡言惡語,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情況了,因此不但不應該生氣,反而還應該慶幸。

  不但是惡劣的人,就算那些平時溫文爾雅的人,也有可能動手打人或殺人。在娑婆世界,衆生有著很重的煩惱習氣,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候爆發出嗔恨心。有些人平時看起來性格很好,但是只要遇到他們不能接受的一些特殊境況,嗔恨心就控製不住,會亂發脾氣。監獄裏那些殺人犯,並不都是窮凶極惡的人。有些人平時被看做是好人,只是一時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便失手殺了人。這就是因爲煩惱的六因(所依、所緣、親近、邪教、數習、作意),現在都很增盛的緣故。具體來說,一是煩惱所依(也就是煩惱的隨眠習氣)深重;二是所緣(也就是現前的對境)讓自己無法忍受;叁是平時經常親近煩惱熾盛的人;四是受到了不正確的教育,缺乏因果道理等正確的教育;五是對現行的煩惱不對治,而反複地串習;六是非理作意,即認爲生起煩惱是正當合理的。

  所以,無論是在共修佛法的團體中,還是在工作單位、家庭裏面,被人搬弄是非、諷刺、挖苦,甚至惡語相對的時候,應當認識到他們與自己一樣,都沒有解脫,他們完全可以做出更嚴重的惡業來,而現在只聽到他們說這些不悅意的話,已經是很幸運的了。這樣就能輕易地原諒對方。

  看到娑婆世界的這種真實情況,大家就更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樣就不會遭遇惡人,更不可能聽聞到惡語了。

  接下來聖天菩薩引導大家認識到,嗔恚對自身也沒有絲毫的利益,因此應該徹底放棄。

  

損害于他人,于自無少德,

  

汝重無德嗔,唯屬于妄執。

  頌文直解

  此外,爲了報複,而去打罵、損害他人,這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好處,因此你對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嗔恚的推崇,僅僅屬于自己的妄執而已。所以應思維嗔恚的過患,並且遵守斷除嗔恚的方便——四沙門法。

  釋義

  人們生起了嗔恚,是爲了保護自己。但是嗔恚根本保護不了自己,相反會摧毀自己千百劫中積累的上供下施等善根,使得福德耗盡,將來順緣稀少,違緣重重。所以認爲嗔恚有用的想法,完全是凡夫的顛倒妄執,是完全錯誤的。凡是珍惜自己的福德,希望減少違緣的人,都不應該求助于嗔恚,而應該將嗔恚認作是真正的怨敵,按照四沙門法的要求,堅決不讓嗔恚滋生。

  四沙門法,即“他罵不應返罵、他瞋不應返瞋、他調不應返調(即他人說自己過失時,自己不去說他人過失)、他打不應返打”。這是保護暇滿身,不造惡業,修安忍的四條法則。

  世間人經常會這樣說,對方如何如何的不好,于是我一氣之下,就和他發生沖突了。這些人說話的時候,振振有辭,把生起嗔恚、進行報複,看成是很有道理、很光榮的事。但從這一科裏聖天菩薩對嗔恚過患的一一引導中,大家應該能夠知道,這樣的人,其實是不明因果道理的人,這樣的事,是自害害他,是非常羞恥的事情。大家在學了這一科後,對于嗔恚、對于安忍,應該有個全新的認識。希望大家在很快的時間內,就能根據這些殊勝的引導,消除嗔恚,做一個慈悲、智慧、穩重的合格的叁寶弟子。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