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五)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五)

  庚二、于能斷思惟安忍功德而斷

  安忍有叁類: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思勝解忍。這裏聖天菩薩主要引導的是耐怨害忍,即當他人對自己施以怨憎毒害時,即能安心忍耐,而無返報之心。

  設問:受到他人的毀罵時,爲什麼要安忍呢?

  答:

  

若忍無劬勞,能得大福德,

  

若于忍作障,有誰愚同彼。

  頌文直解

  如果通過安忍,就能夠毫不費力地獲得巨大的福德,而有人卻對這個福德之因作障礙,那麼哪裏還會有這樣愚癡的人呢?

  釋義

  福德遠的來說是成佛的助緣,近的來說可以順順利利地獲得人天的安樂,所以是世間人都希求的。福德可以通過布施、持戒、安忍等方便而得到,其中,最省力的積累福德的方法,是安忍。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安忍的福德非常大,暫時能成就人天妙好色身,究竟能成就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端嚴色身功德。而安忍的善巧之處,就在于“無劬勞”而産生福德。也就是,一個人不需要花一分錢,用一分力氣,他只要心量放寬,安然、喜悅、毫無怨言地接納他人的各種損害,就可以輕輕松松地産生巨大的福德了。就是說,當他面對不悅意境的時候,心不動嗔念,更不會去傷害他人,以這兩個因,巨大福德就能自然而然地産生了。

  安忍能夠有這樣神奇的效果,因此是衆生獲得安樂不可多得的一個妙法。而對衆生生起嗔恚,進行報複,是在障礙自己行持這樣的妙法,這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具有理智的人,都要修持安忍這一妙法,斷除嗔恚這個障礙。

  因此如果你能夠修安忍,那就好比你自己開了一家福德銀行,隨時可以把福德存進去。比如,當聽到他人在罵自己時,你知道這聲音本身並不會損惱,不應該去增益出“這是侮辱我的話”等等虛妄分別,這樣就不會生起嗔恚,不去對別人作損害。這樣安忍下來後,你的福德就一下子增長很多了。或者,你回憶起了這個偈頌:“如對毀罵者,則說應治罰,如是對贊者,何不說供養。”想到自己在聽到別人的贊歎時,並不會去點個香、帶著花供養他們,因此對于這個罵聲,也不應該太當一回事,知道聽到罵聲,對輪回中的業報身來說,都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樣就很容易安忍,你的福德也就立刻增加了。

  

特對強力者,嗔恚則不起,

  

嗔唯陵羸弱,汝何敬重彼。

  頌文直解

  一般而言,嗔恚雖于不悅意的境生起,然特別對于那些力量強者,卻不容易生起嗔恚,因此,嗔恚僅是欺淩弱者,對這樣的嗔恚,你爲何還很敬重呢?

  釋義

  欺軟怕硬是世間人的普遍特點。面對弱者的時候,人會容易生起嗔恚,頤指氣使,而且覺得自己有一百個可以生嗔恚的理由;而當面對強者的時候,就容易低聲下氣,阿谀奉承。因此一個有理智的人,當對于弱者生起嗔恚的時候,要想想如果對方是一個權力、地位等等方面比自己高的人,自己會不會也這樣動不動就去嗔恨對方、呵斥對方呢?這肯定是不敢的,而且對于弱者去生嗔恚,也是非常丟臉的事情。這樣就會生起羞愧之心,而息滅嗔恚的念頭。前一科裏的這個偈頌“無能而嗔恚,唯使自己醜,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也從嗔恚過患的方面,講了這樣的意思。

  比如,當你在道場裏要念佛,旁邊卻有道友在談天,你正要不高興的時候,想起了自己也只有對道友才能發發脾氣,遇到蠻不講理的黑社會,或者遇到死主、遇到地獄的獄卒,自己就連說話的膽量也沒有了,這說明自己只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小人,于是就不好意思發脾氣了。這樣前後只有半分鍾,一個安忍的功德也就積累起來了。

  設問:受到別人損害時,如果不進行報複,就會受到侮辱,也會被世人看不起。因此生起嗔恚,進行報複,是合理的。

  答:

  

若于嗔處忍,能生諸修德,

  

于德處雲畏,汝唯是愚夫。

  頌文直解

  人如果對于容易生起嗔恚之處能夠安忍,就能生起慈心叁昧等的修行功德。而對于這個功德之處心生畏懼,那麼你就完全是一個愚癡的凡夫而已。

  釋義

  有的人覺得,當受到別人的損害時,不去反抗,那不就吃虧了嗎?其實這根本沒有吃虧,反而是賺了。

  因爲如果能夠安忍,那就會産生慈心叁昧、四禅八定、四無量心等的修行功德。單單從慈心叁昧上來說,它的利益就非常大。即使在下至擠牛奶那麼短的時間裏修慈心,也能産生八種利益。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介紹了慈心的八種利益:一、人天慈愛,二、獲大守護,叁、內心喜悅,四、身多快樂,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七、無勞事成,八、上生梵天。

  如果把這八種利益擺在面前,你是否就很希望得到呢?而要得到它們,你只需要通過修持安忍、産生慈心,就能輕松地獲得了。因此,雖然對于修安忍,在世間人短淺的眼光看來,是吃了虧,但是吃得這眼前的虧,卻能賺得這麼大的便宜,所以應該積極地修安忍。有的人覺得修安忍很難,經常說“我也知道罵人是惡業,但總是忍不住那口氣”,或者說“我也想修安忍,但就是控製不住火氣”等等,這些人放任嗔恚、畏懼安忍,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爲。

  民國時期的王鳳儀,是修行安忍的典範。雖然他不一定已經達到了以叁輪體空而修持出世的安忍波羅蜜多的境界,但是確實他通過修安忍獲得了八種利益。有一次他受人誣告,被軍隊抓去,被打得很厲害,但是很神奇的是,王善人卻一點也沒有受傷,就像有天人保護了一樣。《王鳳儀言行錄》中是這樣記載的:“佟營官越發生氣,說我是個賊骨頭,親自打我,打了一個多鍾頭。又換人輪流打著,從早晨打到午飯後,打斷四根軍棍,又用門腰杠打,足足打了四個多鍾頭。連打我的人,都不忍心了,流下眼淚,小聲說:“你說領我們去找,不就完了麼?”我一看打我的人,都累得滿頭大汗,也實在是可憐,我就照他教我的話,向那帶兵官一禀,就不打了。”

  那麼當時王善人心裏是怎麼想的呢?書裏緊接著說:“我雖是一直喊著沒罪不挨打,打死算了!可是心裏一點也沒有怨恨他們,因爲有人咬定了,怎能不打呢?也沒有怨李儒的內弟(也就是那個誣告他的人),他是受刑不過,才咬我的。怎能怪他呢?事後地方的仕紳們,向營官說,我是辦善事的正人,才甯願自己被打死,也不肯胡說,連累好人,營官也就不再問了。”

  王善人並且從中體會到了安忍的利益,和因果報應的規律。他接著說:“由這宗事,我才知道,心裏若不怨恨,挨打也傷不著。等到後來,我守墳的時侯,才悟知,我的受挨打的原因,是我在駛車的時侯,常用藤鞭子打牲口,打得太狠,有時一鞭把牛皮抽開。天理是循環的,身界造的罪,還由身界還。人若明白性理,就是被打死也不動性,就成道了。”

  在王善人的這個經曆中,大家可以看到龍樹菩薩所說的安忍八個功德,很多都得到了應驗,比如“人天慈愛、獲大守護、內心喜悅、刀不能害”等等。

  設問:雖然自己修了安忍,但是有時候別的人沒有絲毫地反省、改變,反而得寸進尺,因此對他們實在是忍無可忍,不得不生起嗔恚,進行報複。

  答:

  

誰滅盡侮毀,而生于他世,

  

與其自作惡,受侮尤善哉。

  頌文直解

  有誰能夠在此世滅盡一切的侮辱诋毀後,才去往後世?在此生中,與其去報複,造下後世叁惡趣的惡因,還不如安然忍受他人的侮辱更好。對此應當進行深刻的反思。

  釋義

  衆生從無始以來,造下了數不清的惡業,與其他衆生結下了無數的惡緣,所以怨敵會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現,沒有盡頭。因此,想要通過報複去消除對自己的一切侮辱、誹謗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別人再不識時務,對你進行損害,這都是由你以前的惡業之因,以及別人的煩惱習氣等因緣聚合的産物。這些因緣,都不會因爲你不願意接受而消失。從古到今,有誰是徹底滅除了這一切的侮辱和诋毀後,才去往後世的呢?在世時統治國家的皇帝,雖然擁有最大的權勢,但是又有哪一位沒有流言蜚語呢?即使是斷證功德都已經圓滿了的導師佛陀,在今天也還是有一些煩惱深重的衆生進行誹謗。

  而且,即使你去報複,結果是否能如你所願呢?也不一定。所以,即使對方再無理取鬧,也是輪回中的正常現象,如果不起嗔恚、不作損害,而能安忍下來,則相當于又給自己增加了積累福德的一次很好的機會。而如果你對此無法安忍,進行反擊,那麼將會以嗔恚而造下惡業,而這個惡業,將會斷送自己的後世,遭受難以想象的巨大痛苦。受侮辱不會使自己墮入地獄,而受不了侮辱,前去報複,也許只要一次,就足可以把自己送進地獄裏去了。所以,進行審慎的觀察後,有點智慧的人,即使對方再怎麼變本加厲地來損害,也都會堅持修行安忍,而不會想到要去報複。

  這以上聖天菩薩從世俗修法的層面,具體引導了思維所斷煩惱的過患和能斷安忍的利益這兩種方便,接下來又從勝義修法的層面,對這一品進行結攝。

  丁叁、結攝其義

  

若誰能真知,內識住等相,

  

有此智慧者,煩惱終不住。

  頌文直解

  總之,如果有誰能真正了知,內識的生、住、滅叁相在實相中是沒有自性的,那麼對于有這樣智慧的人,煩惱任何時候都不會在他的智慧中安住。

  釋義

  通過對內識的生住滅叁相的觀察,就能真正了知內識是毫無自性的,猶如影像一樣。那麼對于內識所遍計出來的叁界的一切,就更能了知是空的了。這具體的觀察方法,將在後八品中講述。

  這樣,修行者就進入到了如幻如化的法性中,這時貪嗔癡煩惱就不會再繼續在識中安住,就會息滅煩惱之火。具有這樣出世間智慧的聖者,就會無勤而利益衆生,使其他衆生也進入到這樣的正道之中。因此,對于這樣善妙之法,應當精進瑜伽修行。

  這以上對斷除貪嗔癡煩惱,尤其是對斷除嗔恚作了殊勝的引導、教誡,最後歸根結底,揭示了煩惱的根源不在外境、不在色法,而在內識。無明愚癡的衆生因爲顛倒執著,以爲以內識爲主的種種萬法是存在的。通過般若法義的引導,對內識的生住滅叁相進行觀察,可以了知雖然表面上有生生滅滅的相狀,但是這些生生滅滅的識其實都是空的,當下就是無生、無住、無滅的。既然內識是空的,那麼內識遍計出來的叁界也都是空的。這樣不離空的本性,安住這樣的法性、安住心的本性之中,就沒有能所二取。沒有了一個執著者,就不會有一個起煩惱者,因此就沒有了輪回的根。輪回的根是虛妄分別,虛妄分別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符合名言的是合理的,不符合名言真相的是不合理的。真正了知內識是無生、無住、無滅,顯現了般若智慧後,所有的貪嗔癡煩惱,就會從根本上徹底斷除,所以說“煩惱終不住”。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