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貢噶舉大手印五支圓滿道——密續教授精髓修法

  止貢噶舉大手印五支圓滿道

  ——密續教授精髓修法

  止貢初祖吉天頌恭著

  前言

  岡波巴的主要弟子帕竹多傑嘉波(Phagdru Dorje Gyalpo, 1110~1170)之下衍生出噶舉八小派,而其法嗣爲吉天頌恭(Jigten Sumgon, 1143~1217)。吉天頌恭是尊貴佛陀的轉世,全名爲無可匹敵的就帕吉天頌恭波~偉大的止貢巴~然那師利(寶聖)(Kyobpa Jigten Sumgyi Gonpo, the Great Drikungpa, Ratna Shri);在西藏沒有任何上師的弟子像他一樣多。偉大的第一世蔣貢慈仁波切曾在他的「全知寶典」(Knowledge Treasure Text, Tib:She—ja Dzo)中贊說:

  「群山都是止貢修行者,

  遍野均爲止貢守護人。」

  許多尊貴的吉天頌恭的弟子都在一生中成佛。他是一切噶舉巴之父;許多在他那個時代的偉大上師,都向他表達最大的虔敬和信心,並如此地接受了許多教法。從吉天頌恭直到現在,形成了一條無間的高度證悟的止貢瑜珈士傳承,這些極著名者展露了如日、月之德行。

  止貢噶舉的主要修法是大手印五支圓滿道(Fivefold Profound Poth of Mahamudra)和那洛六法,而其最圓滿的哲學教本是「貢奇:一念」(Gong Chig),它有許多大學者的諸多注解;此外還有「大乘教法精髓」 (the Essence Of Mahayana Teaching, Tib:Thegchen Tanpa”i Nyingpo。藏音:德藏音:德千譚珮甯波)、「顯經與密續二道次第” (the stages and the Path of Both Sutra and Tantra Form)等許多來自尊貴的吉天頌恭的圓滿教授。

  其中,大手印五支圓滿道即涵括了一切尊貴佛陀的教法;其五道爲:①菩提心的修習。 ②本尊修法。 ③上師瑜伽四身修法。 ④大手印修法。 ⑤回向功德。這五道修法的任何一支若不具足,則果實將無法成熟。下面即是此修法的略釋;而關於「五支圓滿道」的廣大詳細論述可見於許多其他典籍中。

  以我身、語、意頂禮和皈依與叁世諸佛無二,叁界之中無可匹敵的偉大、無雙之止貢巴;止貢巴之名稱揚十方,他引領一切有情衆生自輪回中解脫;這位偉大喇嘛的無止盡身、語、意事業持續不斷而無極限。

  一切內在和外在現象的不停變遷,一切有情衆生因懼怕、怖畏而引起的極大痛苦,衆生疲厭於惟可造成墮入下叁塗惡業結果的執著與嫌惡行爲。無論我們如何關切親友眷屬,都永無對這種需求的可能滿。直到老、死至,我們的衆親友與累積的財富,在死時一點也派不上用場。世間法上,再怎麼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一切不過是自我欺騙罷了;任何一個自認在智力理解和表達上聰明的人,仍不能離於執著與嫌惡;那些只想多得些宗教教授和外在修持的人,將來必爲傲慢之魔所障礙;所以凡是想要努力修持珍貴的教法,並於此生中積聚功德的人應該確認,自己的發心並非來自對此生的貪執。

  假如教法只是從「字面」上,或者相對性的傳承所領受;而非得自「意義」或絕對的傳承,那麼它就像「廉價牛奶」般——淡且薄得失去本有的乳脂。禅修者若因恐懼死亡而放棄俗世事業來修行,以求死後的一種適意之生活,將因思及生活所需,而僅能經驗到少許的修持。即一個行者禅修於一處與世隔絕之地,若缺乏虔敬心和信心,他必將無法實現本然狀態。

  如果行者認爲他的叁摩地修持已經夠了,但卻無法和事物關連在一起,將之生起於自心中並了解他們的互相依存本性,那麼他將無法整合世間的現象到他的修行中。而如果行者無法修持自我意識,那麼行者的修持成果將會被妄想與外在環境所輕易地驅散。且行者若未能自「加持」或證悟的傳承來領受法教,必將不可能成佛。一切俗語和書籍不過是過剩的行李罷了。

  本教法系從金剛持之體驗與證悟,毫無中斷地傳承至今。叁世諸佛之道、修持和噶舉巴喇嘛們的旨趣,叁藏之心要及四部密續之精髓,即是五支圓滿道。就算是屋頂坍塌,大地裂開,巨石砸在我們的左邊,大樹在我們的右邊劈裂,修習這五法亦仍是絕對必要的,並且千萬不要受未證之師的伶俐話所幹擾。如果行者修持了五法,並且保持在如是的自性中,那麼一切過失都將被轉化成功德;一切障礙都將被轉化爲成就;並且行者可能在一生中成就與金剛持的身、語、意毫無分別。

  在這個修法的初步,行者不應有任何對此生的執著——即使微如發稍;並且應該待在如墳場、森林、樹叢或空的洞窟等輿世隔絕的處。在這樣的一種地方中,無論環境對身、語、意是苦是樂,行者都要專注在非二元對立的本然之上。在《東巴瓊哇》(Dompa Jungwa)密續典籍中說道:

  「修行的瑜珈士應該待在一個輿世隔絕之處,

  如墳場屍林,

  並且一心禅修。

  在這樣的一個地方,

  行者應背部坐直,不躺下或彎靠後側。

  應完美的坐在具有五種叁摩地特質的圓滿蓮花坐姿中。」

  菩提心的修習

  行者的發心是了解萬法無常;此生的一切事業和財富均如水中泡沫;而如虛空的無量衆生,都曾是我們無數過去生中的父母。但這一切有情衆生,因爲染汙、我執而執著地造作了許多惡業、嫌惡和無明,也因此他們正毫無依怙地徘徊浪蕩在輪回的六道中,經曆著難以想像的痛苦。

  一旦穿戴了發心的甲胄,行者便應以身、語、意行善行直至死亡。特別地,行者必須從這難得的一天,這難得的時刻,開始身、語、意的善行。行者應爲一切有情衆生得以得樂、離苦、成佛而從事這身、語、意的修持。沒有了這種發心,無論你修什麼也不會引領至圓滿的道路。有了這珍貴的發心後,一切身、語、意的事業活動,都將引領行者到圓滿的道路——佛果。

  這種發心不應只是在心中的相對方式,而是要從行者的生命精髓、行者的心裏、行者的骨髓中所生出。如果有人去搶劫、去殺、令人傷殘或中傷诋毀,而行者亦以忿恨的行動回報,那麼他就只是個挂名的菩薩罷了。一個真正的菩薩是願一切有情衆生——特別是:恨他的仇敵、恨他的邪神惡人、以及在他解脫、成佛道上障礙他的魔鬼,得離苦,並臻於圓滿徹底之境界,愈快愈好。一位真正的菩薩無私地修持、趨向這個盡頭,並且布施其身體、財富,藉由對一切有情衆生之善行而積聚功德。

  本尊修法

  行者需以菩提心修本尊法。本尊是一切有情衆生的本然身形,故行者並不觀想蘊(skandhas)、十八界(dhatus)、與十二處(ahyatanas),因那即是無始以來的五方佛、五方佛母和菩薩們。在榮耀的《聖叁補底密續》(Shri Sambhuti Tantra)中說:

  「五蘊——那是五方佛;

  金剛界即是諸菩薩之壇城;

  地大即是慧眼佛母(Buddha Locana);

  水土即是瑪瑪齊佛母(Mamaki);

  火大即是白衣佛母(Pandara—Vasini);

  風大即是叁味耶度母(Samaya—Tara)。」

  我們從無始以來就是佛,只因未能認識他而停在普通的形相中。如此,亦無法展露佛之事業。譬如我們若未能認識滿願寶,而令它置於土中,那麼它將永遠無法滿願。當行者從珍寶的喇嘛處接受教授時,行者令一切蘊、界、處都如佛般地真實化。這就是榮耀的嘿魯噶(Shri Heruka)的本性,佛父母(yabyum)雙運,非二元對立之智慧身。行者清晰地觀想顔色、穿著、莊嚴與佛之身相。藉由以菩提心而修持此觀想,可令行者證得共與不共成就。此本尊身加持並轉化一切外在現象,利益自己,並帶給一切有情衆生安樂之因。因此行者應不斷地認識這本尊,並且修習他,若以爲有一天我們在現在所觀想之不淨身,將爲一個修持後所得之不同身所取代,這種想法便落入了相對二元的懷疑和希冀迷惑中,在榮耀的《叁補底密續》中說:

  「此身是佛——

  此外無他。

  行者若相信佛在此身之外,

  即爲無明之遮幕所盲。」

  上師瑜珈四身修法

  修持本尊法時,行者應觀上師爲叁世諸佛身、語、意之精要,並令自心保持與上師之身、語、意無分別,如此一切障礙將被遣除,而行者將可證得相對和究竟之安甯、智慧和喜樂。《喜金剛本續》中說:

  「無法表達料想的智慧

  不可能在外被尋獲——

  它只能在對上師的深切虔信

  以及行者善業的開展中被發覺。」

  介紹自覺智慧給行者的上師,他這樣的加持行者更較叁世一切佛慈悲,他就是一切諸佛的精要化現。若行者禅定在自心中央之上師上,並不斷地完全虔信地祈請,行者必將可證得佛之一切特質。在《大圓滿密續》(大阿底鈎巴密續,the great Atikoepa Tantra)中說:

  「在密法的修持中,

  觀想慈心上師在心中;

  在手掌中,

  以及在頂輪上的行者——

  必將證得千佛之特質。」

  在《幻網密續》(Cyutruldrawa Tantra)中說:

  「不近,不遠,

  卻一直未分離。

  行者叁時當頂禮,

  並置上師於心中。」

  若行者未對上師具有絕對的信心或視他爲凡夫,則行者所接受的任何加持,都將不會在超現實全知的智慧上有所結果:即使行者哀哭悔恨、頂禮、婉轉打探、忍受苦行的剝奪也不行,因爲在上師的清淨之地中,行者已種下了錯誤見地的種子。在《密集金剛本續》中說:

  「無槳,船不能橫越海洋——

  同樣,沒有上師使不能橫超娑婆

  即使你擁有一切知識也不行。」

  行者也許想著過去諸佛已逝去,未來諸佛尚未來臨,而現在諸佛又不和我們在…

《止貢噶舉大手印五支圓滿道——密續教授精髓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