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八)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八)

  第二十七、萬物悉皆殊特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法藏菩薩發起成就國土萬物具足功德莊嚴的大願。《往生論》就是依據這一願和後面的第叁十一、第叁十二兩願,建立了觀察門的修行。從這叁願裏分出二十九種莊嚴,所有這些莊嚴都入于一法句,即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國土莊嚴都攝在一個根本中,就是攝在彌陀無上果覺中。換個方式還可以說,這一切種類的莊嚴都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流現的,在大願究竟圓滿時,就自然周遍國土,任運地流現。所謂的“四十八願莊嚴起”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第十八願的成就是使衆生能夠極便利地往生到淨土,那麼所往生的淨土情況如何呢?是屬于功德很一般的淨土,還是功德極殊勝的淨土?

  法藏菩薩這裏的發願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以佛無量福慧資糧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後所感的國土具有無量功德莊嚴,其中任何一種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稱的種類和數量,都是分別心無法分辨和了知的。

  這些願文實際是告訴我們:西方淨土的任何一種東西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如果勉強用我們這個世界的語言來講,只能相似地說黃金爲地、七寶爲池、甘露流、滿願樹等,或者說萬物以衆寶合成等,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寶、甘露等上等之物做個表示。實際上,名稱是依據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種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種名稱。現在極樂淨土的萬物都有無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這是變化無窮的,又是相續不斷地流現,又是順無量衆生的心各個不同地變現,像這樣淨土萬物的體性,用語言怎麼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別心怎麼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長了千口千舌、千頭千心,也無濟于事。所以,淨土的每一種妙物都是無盡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寶。

  《往生論注》在解釋十七種國土莊嚴的時候,一開始是以“如意寶性”總的揭示萬物莊嚴的體性,這樣總說之後,就開始依次贊歎每一種莊嚴都是不可思議。首先說“如意寶性”,是總的指示淨土萬物都是如意寶,都能隨順衆生的心願而給予滿足,而且是能同時應無量衆生的機,有無邊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實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體大用,更直接地說,這一切都是佛,而對于佛境界,除了佛,誰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數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這就顯示了依報器界極爲微妙。只從願文表面上看,會狹隘地理解成只是講國土的量、形色、種種事或觸等的功德,其實這一個大願裏包括了國土所有萬物的一切功德莊嚴。上至以十地菩薩的智慧,下至獲得天眼者,都沒有能力明辨淨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種類和數量,因此說“無能稱量”。

  下面逐句解釋願文:

  “國中天人,一切萬物”總的指極樂淨土所有依報和正報的事物。“窮微極妙”是顯示淨土萬法一一都圓明具德,極盡微妙。“無能稱量”,是指這些萬物的微妙功德超過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別心所能衡量。

  “嚴淨光麗”:“嚴”是莊嚴,指具足德相。“淨”是無垢的意思,因爲淨土萬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現,而是由如來無漏心所現。由于佛心極爲清淨,佛心所現的萬物也就極爲清淨。“光”,是指萬物爲光明體性。《往生論注》裏比較叁界種種金光,一個比一個明亮,最後比到化樂天的金光最爲明亮,但放在淨土的金光裏完全黯淡不現。原因是淨土的金光是從離垢業所生,因此極其明朗。“麗”,是指萬物微妙奇麗。這裏不能只解釋成外觀上的美麗,這樣還沒說出它的深度。實際上這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心所現,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來智慧爲體,萬物上的每個細節都超情離見,微妙至極。不論是形色或顯色,都非世間所有,所以說“殊特”。理體遠離一切戲論,平等一相,又能順應衆生的心,顯現無量功德莊嚴,這叫“窮盡微妙”。

  總之,首先這樣認識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信心才會真實引發起來,也才會由衷發起欣求往生的心。這裏做一個對比觀察,就特別明顯,娑婆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這上是不可能有萬德莊嚴的,因爲只是惑業的力量所現,而極樂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圓明具德,因爲唯是佛的妙心所現,這樣見到兩者的差距,我們對娑婆世界應當生徹底的厭離,對極樂世界應當生全心的希求。

  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首先要了解這一願的涵義:一切諸佛都以菩提樹作佛事,但這僅僅利益到福德深厚的人,福德薄少者無緣見到菩提樹,所以得不到菩提樹的加持而迅速開悟。看到這種情況,法藏菩薩發起大願,使薄福者也能見到極殊勝的菩提樹而開悟、成道。

  那麼菩提樹有哪種奇妙的功德呢?僧肇大師這樣解釋:佛在樹下成道,此樹稱爲“菩提樹”。樹光無不照耀,香氣無不普熏,形相和色彩微妙,隨衆生的心所好而見到;樹出法音,隨衆生的心所好而聽到。這是如來果報應化之樹,值遇的衆生都自然悟道。

  現在彌陀悲願是要使善根微劣者也能見到菩提樹,得大加持。菩提樹是佛秘密莊嚴心所現,加持作用不可思議,能使有緣接觸者迅速開悟、成道。只要緣著菩提樹見、聞、接觸等,就能頓時得到不退轉,證得無生法忍。使衆生一往生就住在了不退轉地當中,就是彌陀願海的一大主題,這一大願如何實現呢?確實在彌陀大願海裏,周到、完備地設計好了一切,最終也如願以償地圓滿實現了。衆生一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就依著從如來妙心所現的淨土萬德莊嚴,在見色聞聲等時,當下使六根寂靜,遠離一切分別、苦惱,當時就能證得無生法忍,一直到菩提之間永遠不會退轉,有這麼大的利益。

  本願成就文裏這樣說到:微風吹著菩提樹上的枝葉,演出無量的妙法音聲,這個音聲普傳到諸佛的國土,凡是聞到妙音的人都得到甚深法忍,直至成佛之間,永不退轉。唐譯這樣說:“于甚深法,證無生忍,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從這裏明顯看出,這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漸次地證到無生法忍,而是佛的妙心顯現爲菩提樹,發出無量微妙法音。起到的加持作用不可思議。一切都是佛以悲願的力量順應衆生的心,現起無數幻化。風是從佛無漏心幻出來的,樹是從佛的無漏心幻出來的,風吹擊菩提樹的樹枝,發出無量妙法音聲,音聲普遍傳到無量世界,衆生一聽到就得到甚深法忍,永遠不退轉無上菩提。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攝持力和加持力。

  經只是舉一個方面說到“知見菩提樹的光色”。其實在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六根接觸到菩提樹的六塵,都得到大加持。就像本經所說:“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意思是說,眼睛見到菩提樹的顔色和形狀,耳朵聞到菩提樹發出的聲音,鼻子嗅到樹的香塵,舌頭嘗到樹的味塵,身體觸到樹的光明,心裏憶念樹所說的妙法等時,無論哪個根接觸到菩提樹,當時心裏就得到佛力加持,得到甚深法忍,心被佛力加持之後,就永遠不會退轉。而且眼、耳等的六根受到了加持,都轉成清淨明澈,不會有絲毫惱亂和苦患。依據這些聖言量,就能生起勝解,確實是只要一往生到西方淨土,就有佛力入在自己心間,從此住持著自己的心,直到成佛之間,永遠不退。

  所以,往生後得到的利益是佛的神力加持所致,這個加持表現成無數的幻化和妙用,對衆生做全面加持。在淨土中,行者的五根觸到微妙五塵,加持就入在他心上,而頓時轉成清淨,沒有任何擾亂,因此安住在不退轉中。

  所以《阿彌陀經》裏宣說極樂淨土的萬德莊嚴。雖然處處是莊嚴相,但作用奇妙,眼見耳聞等,由有緣而入無緣,以有相而證無相。心一緣,加持就入進去了。所以這裏也講到,目見色、耳聞聲等,都會得到甚深法忍,一直到成佛之間永不退轉。就是得到了佛力攝持,那種帶動的力量不可思議,能使衆生的心念念往覺悟上轉,而不會迷惑下墮。

  所謂的“無量光色”,在願成就文裏講到:道場菩提樹由一切衆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衆寶之王而爲莊嚴。在菩提樹的各枝條間,垂挂著妙寶、璎珞,百千萬種的妙色,種種變化,無量光焰普照無邊世界。珍寶妙網覆蓋在樹上,隨著衆生所願,妙網中顯現一切莊嚴。(這就知道“無量光色”的意思。這裏,一切莊嚴都是以佛的無漏心爲體,作用不可思議。以國土的無量莊嚴能帶起自心的無量莊嚴。)接下來講到的菩提樹的聲音、香氣、味塵和光明,分別對應耳聞、鼻嗅、舌嘗、身觸等。

  總之,菩提樹能使一切見聞者都頓時升入不退轉位,證得無生法忍,作用不可思議。這本來是佛的秘密莊嚴心所現,能惠予衆生真實之利。菩提樹的功能奇妙難思,善根薄的人本來很難見到,但是得到彌陀悲願的特別加被,淨土的一切菩薩都能見到菩提樹,而速證菩提。

  第二十九、受經普得智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這句願文是法藏菩薩發大願使一切淨土菩薩都能由受持經法等,而開發智慧。

  願文中的受持、讀誦、諷誦、開演,總的是指十法行。依靠對于教法作受持、讀誦等法行,就能開發辯才智慧,所以十法行是因,開發辯才是果。法藏菩薩立下大願要使自己國土的一切菩薩都能受持經法、得到辯才,所以是“普得智辯願”。“普”是指一切受持者,都能開發辯才。

  內在有了無礙的智慧,表現在外,就是能無礙地演說正法,這叫辯才。辯才的體性是…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