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智慧。有法、義、辭、辯四種無礙解。

  (一)法無礙解:“法”是指善惡、有漏、無漏等種種差別法,任何一個法又有很多名稱,比如無明,又叫做癡、愚蒙、暗等等;智慧,又叫做覺、明等等。對于諸法的種類和任何一個法的各種名稱都通達無礙,叫做“法無礙解”。

  (二)義無礙解:就是了達各種名字所诠的涵義,這個義是指諸法的自相和共相,對諸法的各種涵義通達無礙,叫做“義無礙解”。

  (叁)辭無礙解:就是對于各世界、各地區、各種類衆生的語言,通達無礙。

  (四)辯無礙解:指對一切提問都能自在無礙地回答,得到了從某一個法義展開乃至宣說一個大劫也不會窮竭的智慧。(比如問:“輪回的狀況如何?”可以從各方面不斷地宣說,即使說上一個大劫,慧辯也不會窮竭。這是因爲智慧無礙地了知諸法的自相和共相,所以對任何提問都能自在地宣說、解釋。)

  這叫四無礙解。當然層次上有很多差別,現在是總體上這麼講,後面還會講到,佛的願力不但要使受持經法的人都得到慧辯,而且要使他的慧辯增長到無限的程度。這就是彌陀悲願,以無比的加持使衆生本具的無量功德都得到最充分地開發,而不會只停留在某個有限的量上。彌陀願海有顯發衆生如海功德的力量,所以大乘行者由往生西方淨土,就能圓滿地成就普賢行願,而速成佛道。

  這是初步講到通過佛說法,以教法爲發起辯才的因緣,當法受持在心裏時,會起很多作用。得到佛願力加被,都能開啓辯才。所以我們未來往生到極樂世界,進了阿彌陀佛的講堂,佛就降甘露到我們心裏,聽完佛講經,再受持、讀誦、演說等,心中的辯才會迅速開發。

  漢譯本中說到:阿彌陀佛隨往生者前世求道時心裏的喜好,隨他的意樂而給他說法,這樣一領受就能迅速開解和得道,都智慧明了。當時聞法的效果,是聖衆對所願的法門,無不歡喜讀誦和修習。各自諷誦經法都達到通暢流利,心中永無厭足。而且,諸菩薩和阿羅漢中有誦經者,聲音如雷;有講經者,如疾風暴雨(“疾風暴雨”是形容辯才迅捷,滔滔不絕)。以上是這一願成就狀況的一段描寫。

  第叁十、慧辯無有限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上一願是加持淨土菩薩作誦經等法行,都能開發辯才。這一願是進一步發誓,使淨土菩薩的慧辯達到無限的程度。就是無論法、義、辭、辯哪種無礙解,都達到無有限量的境界,比如辭無礙解,不是只通達幾種或幾十種語言,而是通達無數種語言。其他可依此類推。

  按我的看法,能不能這樣解釋:一般依靠對教法讀誦、受持等,雖然能開啓辯才,但都有局限,所以要從內心開出無量辯才,關鍵是證得無分別智,證到諸法大平等性,然後在後得位自然起用,對蘊界處等的廣大義和空性等的甚深義都能徹底了達,斷除一切疑惑,由此會發起無量辯才。

  本經後面有以上兩願的成就文,裏面講到:“極樂菩薩,以無礙智,爲人演說……具諸辯才。除滅衆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意思是,極樂菩薩以無礙的大智慧爲衆生演說正法,而且極有效果,能使衆生除滅煩惱過患等。

  總之,如果我們往生淨土,得到佛願力加被,就能迅速開發極廣大的辯才。上面講到彌陀願海加被行者成就五通,最低程度以百千萬億那由他爲量,而這裏發願成就菩薩的慧辯要達到無限的量,要知道這種量是無窮大。

  第叁十一、淨國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上面法藏菩薩雖然發起無上心,誓願國土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但還沒有發願在國土任何一處都統收十方刹海,到這裏進一步發願統收十方刹海,誓願國土廣博嚴淨,任何一處都鏡納十方。所以生西方一土,就等于生十方佛土,西方和十方沒有距離。

  “明鏡”這個比喻是表達廣狹無礙、小大相容,就像高山上放一面一尺長的明鏡,裏面能收盡千萬裏的景象。明鏡只有一尺,是狹小的相,但裏面能含容極廣大、繁多的境相,這就是廣狹無礙,在狹小裏含容廣大,這也是十玄門中的一種。而且像照鏡子看自己的臉那樣,就是說十方刹海就顯現在眼前,不是相隔很遠。

  這一願顯示了極樂國土的體性和量,也就是《往生論》所說的國土清淨功德、性功德和量功德。

  “國土清淨”這一句,說明了極樂國土的體性,處處像明鏡那樣能徹照十方無數刹海,這就看出西方淨土極其不可思議的境界。唐譯本中說到:“國土光淨,遍無與等,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從這句願文看出,極樂世界整個是一個光明清淨的世界,是無比開闊廣大的世界,而且是處處遍照十方刹海的世界。《往生論》中這樣說道:“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這是阿彌陀佛出世無量善根所成就的極其稀有國土功德莊嚴。

  這一願的成就文是:“國土恢廓廣蕩,不可限極。”唐譯說:“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皆照”是指極樂國土任何一處,都能徹照十方無量佛刹。所以這個無邊際的極樂世界裏,任何一處都含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所以是無量中的無量,無邊中的無邊。

  《往生論》裏說:“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在宮殿樓閣等的任何處都如明鏡般,含容十方刹海無數淨穢現相、演示著無量衆生情界種種善惡業緣的現相。宋譯本中說到:“衆生睹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無上菩提。”這一句講到了極樂國土量功德的作用,這叫做“影像作佛事”,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最先進的極大寬銀幕現場教學,它的廣度是整個十方刹海,它的內容是無數淨穢、善惡的緣起現相,它的效果是在親眼目睹時,使人生起稀有心,發起大道心,而能不久速成無上菩提。

  第二十七、萬物悉皆殊特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法藏菩薩發起成就國土萬物具足功德莊嚴的大願。《往生論》就是依據這一願和後面的第叁十一、第叁十二兩願,建立了觀察門的修行。從這叁願裏分出二十九種莊嚴,所有這些莊嚴都入于一法句,即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國土莊嚴都攝在一個根本中,就是攝在彌陀無上果覺中。換個方式還可以說,這一切種類的莊嚴都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流現的,在大願究竟圓滿時,就自然周遍國土,任運地流現。所謂的“四十八願莊嚴起”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第十八願的成就是使衆生能夠極便利地往生到淨土,那麼所往生的淨土情況如何呢?是屬于功德很一般的淨土,還是功德極殊勝的淨土?

  法藏菩薩這裏的發願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以佛無量福慧資糧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後所感的國土具有無量功德莊嚴,其中任何一種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稱的種類和數量,都是分別心無法分辨和了知的。

  這些願文實際是告訴我們:西方淨土的任何一種東西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如果勉強用我們這個世界的語言來講,只能相似地說黃金爲地、七寶爲池、甘露流、滿願樹等,或者說萬物以衆寶合成等,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寶、甘露等上等之物做個表示。實際上,名稱是依據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種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種名稱。現在極樂淨土的萬物都有無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這是變化無窮的,又是相續不斷地流現,又是順無量衆生的心各個不同地變現,像這樣淨土萬物的體性,用語言怎麼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別心怎麼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長了千口千舌、千頭千心,也無濟于事。所以,淨土的每一種妙物都是無盡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寶。

  《往生論注》在解釋十七種國土莊嚴的時候,一開始是以“如意寶性”總的揭示萬物莊嚴的體性,這樣總說之後,就開始依次贊歎每一種莊嚴都是不可思議。首先說“如意寶性”,是總的指示淨土萬物都是如意寶,都能隨順衆生的心願而給予滿足,而且是能同時應無量衆生的機,有無邊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實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體大用,更直接地說,這一切都是佛,而對于佛境界,除了佛,誰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數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這就顯示了依報器界極爲微妙。只從願文表面上看,會狹隘地理解成只是講國土的量、形色、種種事或觸等的功德,其實這一個大願裏包括了國土所有萬物的一切功德莊嚴。上至以十地菩薩的智慧,下至獲得天眼者,都沒有能力明辨淨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種類和數量,因此說“無能稱量”。

  下面逐句解釋願文:

  “國中天人,一切萬物”總的指極樂淨土所有依報和正報的事物。“窮微極妙”是顯示淨土萬法一一都圓明具德,極盡微妙。“無能稱量”,是指這些萬物的微妙功德超過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別心所能衡量。

  “嚴淨光麗”:“嚴”是莊嚴,指具足德相。“淨”是無垢的意思,因爲淨土萬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現,而是由如來無漏心所現。由于佛心極爲清淨,佛心所現的萬物也就極爲清淨。“光”,是指萬物爲光明體性。《往生論注》裏比較叁界種種金光,一個比一個明亮,最後比到化樂天的金光最爲明亮,但放在淨土的金光裏完全黯淡不現。原因是淨土的金光是從離垢業所生,因此極其明朗。“麗”,是指萬物微妙奇麗。這裏不能只解釋成外觀上的美麗,這樣還沒說出它的深度。實際上這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心所現,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來智慧爲體,萬物上的每個細節都超情離見,微妙至極。不論是形色或顯色,都非世間…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