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有法、义、辞、辩四种无碍解。
(一)法无碍解:“法”是指善恶、有漏、无漏等种种差别法,任何一个法又有很多名称,比如无明,又叫做痴、愚蒙、暗等等;智慧,又叫做觉、明等等。对于诸法的种类和任何一个法的各种名称都通达无碍,叫做“法无碍解”。
(二)义无碍解:就是了达各种名字所诠的涵义,这个义是指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对诸法的各种涵义通达无碍,叫做“义无碍解”。
(三)辞无碍解:就是对于各世界、各地区、各种类众生的语言,通达无碍。
(四)辩无碍解:指对一切提问都能自在无碍地回答,得到了从某一个法义展开乃至宣说一个大劫也不会穷竭的智慧。(比如问:“轮回的状况如何?”可以从各方面不断地宣说,即使说上一个大劫,慧辩也不会穷竭。这是因为智慧无碍地了知诸法的自相和共相,所以对任何提问都能自在地宣说、解释。)
这叫四无碍解。当然层次上有很多差别,现在是总体上这么讲,后面还会讲到,佛的愿力不但要使受持经法的人都得到慧辩,而且要使他的慧辩增长到无限的程度。这就是弥陀悲愿,以无比的加持使众生本具的无量功德都得到最充分地开发,而不会只停留在某个有限的量上。弥陀愿海有显发众生如海功德的力量,所以大乘行者由往生西方净土,就能圆满地成就普贤行愿,而速成佛道。
这是初步讲到通过佛说法,以教法为发起辩才的因缘,当法受持在心里时,会起很多作用。得到佛愿力加被,都能开启辩才。所以我们未来往生到极乐世界,进了阿弥陀佛的讲堂,佛就降甘露到我们心里,听完佛讲经,再受持、读诵、演说等,心中的辩才会迅速开发。
汉译本中说到:阿弥陀佛随往生者前世求道时心里的喜好,随他的意乐而给他说法,这样一领受就能迅速开解和得道,都智慧明了。当时闻法的效果,是圣众对所愿的法门,无不欢喜读诵和修习。各自讽诵经法都达到通畅流利,心中永无厌足。而且,诸菩萨和阿罗汉中有诵经者,声音如雷;有讲经者,如疾风暴雨(“疾风暴雨”是形容辩才迅捷,滔滔不绝)。以上是这一愿成就状况的一段描写。
第三十、慧辩无有限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上一愿是加持净土菩萨作诵经等法行,都能开发辩才。这一愿是进一步发誓,使净土菩萨的慧辩达到无限的程度。就是无论法、义、辞、辩哪种无碍解,都达到无有限量的境界,比如辞无碍解,不是只通达几种或几十种语言,而是通达无数种语言。其他可依此类推。
按我的看法,能不能这样解释:一般依靠对教法读诵、受持等,虽然能开启辩才,但都有局限,所以要从内心开出无量辩才,关键是证得无分别智,证到诸法大平等性,然后在后得位自然起用,对蕴界处等的广大义和空性等的甚深义都能彻底了达,断除一切疑惑,由此会发起无量辩才。
本经后面有以上两愿的成就文,里面讲到:“极乐菩萨,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意思是,极乐菩萨以无碍的大智慧为众生演说正法,而且极有效果,能使众生除灭烦恼过患等。
总之,如果我们往生净土,得到佛愿力加被,就能迅速开发极广大的辩才。上面讲到弥陀愿海加被行者成就五通,最低程度以百千万亿那由他为量,而这里发愿成就菩萨的慧辩要达到无限的量,要知道这种量是无穷大。
第三十一、净国照见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上面法藏菩萨虽然发起无上心,誓愿国土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但还没有发愿在国土任何一处都统收十方刹海,到这里进一步发愿统收十方刹海,誓愿国土广博严净,任何一处都镜纳十方。所以生西方一土,就等于生十方佛土,西方和十方没有距离。
“明镜”这个比喻是表达广狭无碍、小大相容,就像高山上放一面一尺长的明镜,里面能收尽千万里的景象。明镜只有一尺,是狭小的相,但里面能含容极广大、繁多的境相,这就是广狭无碍,在狭小里含容广大,这也是十玄门中的一种。而且像照镜子看自己的脸那样,就是说十方刹海就显现在眼前,不是相隔很远。
这一愿显示了极乐国土的体性和量,也就是《往生论》所说的国土清净功德、性功德和量功德。
“国土清净”这一句,说明了极乐国土的体性,处处像明镜那样能彻照十方无数刹海,这就看出西方净土极其不可思议的境界。唐译本中说到:“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从这句愿文看出,极乐世界整个是一个光明清净的世界,是无比开阔广大的世界,而且是处处遍照十方刹海的世界。《往生论》中这样说道:“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是阿弥陀佛出世无量善根所成就的极其稀有国土功德庄严。
这一愿的成就文是:“国土恢廓广荡,不可限极。”唐译说:“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皆照”是指极乐国土任何一处,都能彻照十方无量佛刹。所以这个无边际的极乐世界里,任何一处都含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所以是无量中的无量,无边中的无边。
《往生论》里说:“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在宫殿楼阁等的任何处都如明镜般,含容十方刹海无数净秽现相、演示着无量众生情界种种善恶业缘的现相。宋译本中说到:“众生睹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无上菩提。”这一句讲到了极乐国土量功德的作用,这叫做“影像作佛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最先进的极大宽银幕现场教学,它的广度是整个十方刹海,它的内容是无数净秽、善恶的缘起现相,它的效果是在亲眼目睹时,使人生起稀有心,发起大道心,而能不久速成无上菩提。
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是法藏菩萨发起成就国土万物具足功德庄严的大愿。《往生论》就是依据这一愿和后面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愿,建立了观察门的修行。从这三愿里分出二十九种庄严,所有这些庄严都入于一法句,即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国土庄严都摄在一个根本中,就是摄在弥陀无上果觉中。换个方式还可以说,这一切种类的庄严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流现的,在大愿究竟圆满时,就自然周遍国土,任运地流现。所谓的“四十八愿庄严起”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第十八愿的成就是使众生能够极便利地往生到净土,那么所往生的净土情况如何呢?是属于功德很一般的净土,还是功德极殊胜的净土?
法藏菩萨这里的发愿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以佛无量福慧资粮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后所感的国土具有无量功德庄严,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称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分别心无法分辨和了知的。
这些愿文实际是告诉我们:西方净土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如果勉强用我们这个世界的语言来讲,只能相似地说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甘露流、满愿树等,或者说万物以众宝合成等,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宝、甘露等上等之物做个表示。实际上,名称是依据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种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种名称。现在极乐净土的万物都有无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这是变化无穷的,又是相续不断地流现,又是顺无量众生的心各个不同地变现,像这样净土万物的体性,用语言怎么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别心怎么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长了千口千舌、千头千心,也无济于事。所以,净土的每一种妙物都是无尽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宝。
《往生论注》在解释十七种国土庄严的时候,一开始是以“如意宝性”总的揭示万物庄严的体性,这样总说之后,就开始依次赞叹每一种庄严都是不可思议。首先说“如意宝性”,是总的指示净土万物都是如意宝,都能随顺众生的心愿而给予满足,而且是能同时应无量众生的机,有无边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实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体大用,更直接地说,这一切都是佛,而对于佛境界,除了佛,谁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数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这就显示了依报器界极为微妙。只从愿文表面上看,会狭隘地理解成只是讲国土的量、形色、种种事或触等的功德,其实这一个大愿里包括了国土所有万物的一切功德庄严。上至以十地菩萨的智慧,下至获得天眼者,都没有能力明辨净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种类和数量,因此说“无能称量”。
下面逐句解释愿文:
“国中天人,一切万物”总的指极乐净土所有依报和正报的事物。“穷微极妙”是显示净土万法一一都圆明具德,极尽微妙。“无能称量”,是指这些万物的微妙功德超过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别心所能衡量。
“严净光丽”:“严”是庄严,指具足德相。“净”是无垢的意思,因为净土万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现,而是由如来无漏心所现。由于佛心极为清净,佛心所现的万物也就极为清净。“光”,是指万物为光明体性。《往生论注》里比较三界种种金光,一个比一个明亮,最后比到化乐天的金光最为明亮,但放在净土的金光里完全黯淡不现。原因是净土的金光是从离垢业所生,因此极其明朗。“丽”,是指万物微妙奇丽。这里不能只解释成外观上的美丽,这样还没说出它的深度。实际上这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心所现,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来智慧为体,万物上的每个细节都超情离见,微妙至极。不论是形色或显色,都非世间…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