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2014年2月4日(正月初五)剃度典禮開示

  剃度文疏

  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

  爰起大悲心,獻身淨土門。

   恭 維

  佛曆二五五八年元月五日,亦即公元二○一四年二月四日,淨機、淨真、淨欣、淨愍等佛子,自動發心出家。是乃法王添孫,諸佛贊歎,龍天歡喜,足堪慶賀。若問出什麼家,爲何而出家?今曰:

  爲出世俗家而過佛門的生活,

  爲出叁毒家而過梵行的生活,

  爲出五欲家而過無染的生活,

  爲出叁界家而過安樂的生活,

  爲出六道家而過逍遙的生活,

  爲出生死家而過永恒的生活。

  此之出家,甚爲可貴,亦屬稀有。然,此之出家,尚是小乘根器,未入大乘法門;上未契佛心,下不悲衆生;是乃焦芽敗種,佛所喝斥。

  今之出家者︰

  乃由不忍衆生長劫輪回之苦,頭出頭沒,無有出離之緣;

  亦由不忍彌陀慈悲救度之法,衰微至極,缺乏弘揚之人。

  因而油然發起大悲之心,出世俗之家,入淨土之門。

  擴展小我成大我,推廣小愛成大愛。

  上彌陀至高無上的班,領彌陀無量功德的饷,服廣大無量衆生的務。

  無後顧之憂,以弘揚彌陀救度法門爲天職;

  有全心之志,以引導衆生往生淨土爲誓願。

  爲彌陀之手腳,做衆生之慈航。自信教人信,同生極樂國。

  如此之人,佛陀贊言︰芬陀利華;祖師釋雲︰上上人、稀有人、最勝人也。

  此之人生,乃是最有價值之人生;此之生活,乃是最有意義之生活。

  今日爲汝等舉行剃度之儀,謹于彌陀之前以偈頌曰:

  爲彌陀盡形壽,爲彌陀獻身命;

  爲衆生擋地獄,帶衆生歸故鄉。

  

  首先,恭喜汝等善男子善女人,今天發大志願,剃度現出家相,進入佛門,乃是諸佛贊歎、龍天歡喜、大衆慶賀的日子。對你們來講,今天是你們一生之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日子。以前種種譬如昨日已經過去,往後種種譬如今日重新開始。出家是一輩子不變的生活,出家是內心真誠的抉擇。

  我們今天在這裏舉辦剃度儀式,沒有排場,毫不熱鬧,也沒有敲打唱念,也沒有誦經拜忏,只有虔誠地專稱彌陀佛名,可說最樸實;但也最實在,因爲凡事不盡在外表,根本在于內心,所謂“誠于中形于外”。“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我們發起一念真誠之心,諸佛菩薩都知道,龍天護法,冥界衆生也都鑒照了。

  有人問,出家是出什麼家?爲什麼而出家?就這個問題,我簡單寫了一份剃度文疏,就是剛剛在彌陀之前所誦念的。我來就這張文疏稍微解釋一下。

  “爲出世俗家而過佛門的生活”

  一般來講,世俗的家就是有父母、夫妻、兒女,有職業,有朋友親屬的交際應酬,需要爲自己的職業奮鬥才能夠豐衣足食,需要應付親朋的應酬才能克盡人倫。現在出了家,遠離了那些的種種,過著佛門寂靜淡泊而修行的生活,所以是出世俗的家,過佛門淡泊修行的生活。

  “爲出叁毒家而過梵行的生活”

  我們每一個人,凡是凡夫,都有貪瞋癡。凡夫的定義是什麼?就是貪瞋癡的衆生。因爲有貪瞋癡,所以造罪造業,受苦受難,輪回六道,無窮無盡,可以說非常的悲慘、痛苦。所以要進一步出叁毒的家,也就是過梵行的生活。梵行就是無欲的生活,守戒的生活,來降伏叁毒,乃至斷除叁毒,才能了脫生死,進入涅槃,得永恒的自在的人身生命。所以說“爲出叁毒家而過梵行的生活”。

  “爲出五欲家而過無染的生活”

  我們由于內心有貪瞋癡的叁毒,逢緣遇境的時候勢必會造作貪瞋癡的罪業。同時,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從出生到老死,都在追求五欲──財色名食睡,被五欲所沾染,被五欲所束縛。現在要出五欲的家而過無染的生活。

  “爲出叁界家而過安樂的生活”

  佛陀在《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管是欲界,或者是色界、無色界,具足五戒十善,深入禅定,但還是在輪回之中,還沒有出離生死。將來的果報,有可能還會墮落叁惡道。所以佛陀在經典上說:“雖複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之後還墮叁惡道中。”又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由此可知,即使上生爲天人,還是不究竟,還是不安樂,還是如同在火宅之中,令人甚可怖畏!今天出家乃是爲出叁界家而過安樂的生活。

  “爲出六道家而過逍遙的生活”

  我們從曠劫以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隨業受報,毫無自由——當墮地獄的時候想離地獄而不能自由,當墮畜生想離畜生之道而不能自由,一直在六道當中。或者墮地獄、餓鬼、畜生,或者出生爲人、天,永遠流轉不能自由,不能自在,不能逍遙。現在乃是爲出六道輪回之家,而過逍遙自在的生活。

  “爲出生死家而過永恒的生活”

  凡夫衆生的生命都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今生出生爲人所過的歲月壽命,長則百歲,短則十幾二、叁十歲,乃至一出生就夭折者也有。即使上生天界壽命百千萬歲,乃至八萬大劫,最後還是落入空亡,繼續輪回。生命不能永恒,現在爲出生死之家而過永恒生命的生活。

  “此之出家,甚爲可貴,亦屬稀有”,這樣的出家很可貴。所謂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也。可以說很可貴,很少有的。

  但是──“然,此之出家,尚是小乘根器,未入大乘法門”。

  爲什麼?“上未契佛心”,也就是說這不完全符合佛的本懷;“下不悲衆生”,也沒有悲憐其他廣大的衆生還在輪回。我們既然能夠度脫,也要能夠度脫他人。

  “是乃焦芽敗種,佛所喝斥”,佛陀在《法華經》喝斥小乘聲聞、緣覺,只求自脫不度他人。這樣的小乘不能成佛,猶如已焦之芽,已敗之種,不能開菩薩之花,結成佛之果。所以是佛所喝斥的,目的是要他們回小向大——回小乘之心,向著自利利人的菩薩道。

  “今之出家者,乃由不忍衆生長劫輪回之苦,頭出頭沒,無有出離之緣;亦由不忍彌陀慈悲救度之法,衰微至極,缺乏弘揚之人。”

  我們現在在淨土道場出家,所懷抱的精神有兩點:第一點,就衆生來講;第二點,就彌陀來講。

  就衆生來講,是不忍衆生長劫輪回,曠劫以來一直輪回到現在,在這當中頭出頭沒——頭出就是出生爲人,頭沒就是墮落叁惡道,一直到今生今世還沒有能夠出離輪回,而且可說也不可能有出離的力量和機緣。這是就悲愍衆生來講。

  再是就不忍彌陀的法衰沒來講。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各個宗派在弘傳;但其實唯有彌陀救度的念佛法門才是能夠讓我們今生今世解脫生死輪回的法門,才是我們都能夠做得到的法。《大集經》裏就有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意思就是說,在這末法時代,即使千千萬萬億億的衆生精進修行,但是難得有一個人獲得成就;只有依靠念佛才能夠度脫生死輪回,往生成佛。因爲其他的法門都必須依戒定慧才能解脫生死輪回,尤其必須廣行六度萬行才能究竟成佛;但這是我們末法時代悠悠凡夫所做不到的。如果是念佛,大家都能做得到,有嘴巴就能念佛,有心也能想佛。念佛想佛的衆生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因爲阿彌陀佛就是爲了救度十方衆生而發願成佛的,就是爲了救度衆生而浩浩蕩蕩存在這宇宙當中的。

  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日日夜夜,一直在呼喚我們讓他救度。讓他救度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如此而已。我們有心,就能夠有願生之心;我們有口,就能專稱彌陀之名。所以念佛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即使啞巴也能心中念佛,即使鳥獸、鹦鹉也能跟人念佛,乃至聽人念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可說念佛是最簡單、容易,又是最殊勝、高超的法門,在方法上簡單,在境界上殊勝。

  “因而油然發起大悲之心,出世俗之家,入淨土之門。”

  由于對衆生的悲愍,對彌陀救度的感念,因此發起大悲之心,出世俗的家,入淨土的道場。

  “擴展小我成大我,推廣小愛成大愛。”

  我們一個身體再怎麼樣得利益就只是一個人而已。如果獻身出家,弘揚彌陀救度,那麼我們的精神,這一個“我”,無形中就擴大了,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自己弘揚的利益,每一人每一人可以說是自己生命的延伸,豈不是擴展小我成大我?

  “推廣小愛成大愛”。不出家,住在家裏跟父母恩愛,跟夫妻恩愛,跟兒女恩愛、六親眷屬恩愛,那只是短暫的、狹小的。爲什麼?所謂“父母恩深終須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又說:“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這種恩愛很短暫,而且死了之後就各自分開,難得相聚。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這是人生最大的一種無奈。

  有誰不想眷屬長廂厮守,恩愛永恒?所謂“夫妻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宿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所以人生的聚合就是一個緣,緣來則聚,緣盡則散。而且這個緣往往不是報恩就是報怨,不是討債就是還債。如果沒有這樣的業緣,憑什麼會相聚在一起呢?

  每一個人,沒有不愛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的,沒有不希望家親眷屬永遠團聚的。那要怎麼辦?就是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家人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永恒生命的地方,是自在安樂的地方,永不離開的地方,所以就能在極樂世界相互團聚。然後互相攜手,倒駕慈航,廣度衆生。假設現生的父母、兄弟、兒女不曉得念佛往生,乃至生生世世以來的父母、兄弟、兒女、六親眷…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