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二谛雙運,道位是二資糧雙運,果位是二身雙運,現在到果位了。就是“法身報身,及應化身,由得住故,衆生能度。”由于前面行爲的努力,得到法身、報身及應化身叁身圓滿之後,衆生就可以得度。這樣自利完成,他利也完成了。
“是故精勤,斷諸實見,中勤踐修,終必證果。”這是再一次概括。前面我們講了,前面是概述,從“破立二者”到“如實幻象”。從“多方分故”到“衆生能度”這是詳說。在這之後,再一次總結,把它所有前面內容的精義闡述出來。
“斷諸實見”,就是指的“多方分故,微塵非一”以及後面等等所破的見解。“中勤踐修”指的內容,是從“當修彼義”到“阿練若處”的內容,“終必證果”指的是從“由彼果得”到“衆生能度”的思想。所以這是最後概括全論。
所以要“由是因故,當勤勉之。”下面雖然不包括正文的內容,但是很有必要說的。“于此吾說,應舍偏心,當以正理,窮察究之。”就是說,雖崐然前面我說的這麼多,對這個不要有偏心,應當以中觀的正理妙法來考察,使能如實究其竟義。“勿謗妙法,斷諸散動”,就是這麼一個殊勝的妙法不要誹謗,而要“發勤精進,當修行之”。這些是余義教授。到這裏就是中善義,中善義的正文到這裏就結束了。
“吾作此論,福德力故,一切衆生,願得解脫。”這是後善的回向部分。
整個的論可以從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個是根本智位和後得智位,根本智位是從“破立二者”到“當得圓滿”,後得智從“戒斷十惡”到“如實幻象”。先以分別慧建立無分別慧的根本智,根本智的部分就是“多方分故”一直到“當明修之”,後得智部分從“後得所現”一直到“佛之大果”。
再一個方面就是空性和大悲。前面的“破立二者”或者“多方分故”等全部屬于空性的法門,“悲心利志,亦當大發”是論述的“大悲濟含識”的思想,加起來就是空悲雙運。
這裏面雖然沒有明顯的次第,但是也說出了六波羅蜜多。比如最後的“吾作此論,福德力故,一切衆生,願得解脫”,這是布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比如說:“應勤守護,叁種律儀,七支等法,當加行之”,或者說“戒護衆生,所不信解,自當靜住,阿練若處”,這些都是戒。忍辱波羅蜜多,《中論》本身就是一個谛察法忍的法門,無生法忍的一個法門。谛察法忍就是對空性不怕的意思,建立空性、了知空性、不怕空性的一個法門。禅定波羅蜜多,這裏面比如說“當修彼義,由修所生,無分別慧,使趨自寂。無有體認,亦無散亂,無相之義,當明修之”。精進方面的話,是全論哪個地方都有精進,比如“是故精勤,斷諸實見,中勤踐修,終必證果”等等,自始至終,不管在根本智的時候、後得智的時候,不管是見的時候、修的時候、行的時候、果的時候都有精進來貫穿全論。般若波羅蜜多,從題目“入中觀般若論”開始,整個本論的思想是以般若正見、中觀正見爲主要思想。
再一方面,也可以從“見修行果”方面來考慮。見的方面,從題目及“破立二者”到“當得圓滿”,從“多方分故”到“當明修之”,這都是見。修的話,“于無生性,有寂無別,無生事故,亦非無生”,或者“當修彼義,由修所生,無分別慧,使趨自寂。無有體認,亦無散亂,無相之義,當明修之”。行的話,就是“應勤守護,叁種律儀,七支等法,當加行之”,這這裏面本身就說了叁種律儀,別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和密乘律儀,所以本身就說了小乘、大乘和密乘的所有律儀。有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攝衆生戒,象“應勤守護,叁種律儀”這裏就是攝律儀戒,“七支等法,當加行之”這是屬于攝善法戒,“悲心利志,亦當大發”,這是屬于攝衆生戒。果位呢,通過見、修、行所得之果,就是“法身報身,及應化身,由得住故,衆生能度”。
另外,還可以從自利和利他兩個方面分析,“由得住故”前面所有的可以說是爲了成就自利的法門,那麼“衆生能度”,就是“法身報身,及應化身”得了以後,能度衆生,這就是利他的圓滿和成就,這是二利。
再一個就是境位中觀的二谛雙運,道位中觀的二資糧雙運,果位中觀的二身雙運。境位中觀的二谛雙運就是勝義谛和世俗谛的雙運,勝義谛就是:“破立二者,唯是有破,于實際邊,無有破立。”世俗谛,那就是“戒斷十惡,奉行十善,禁耽著事,自無所立。此等起事,無真自性,離多一故,如實幻象”,這些都是世俗谛的範圍。還有前面的觀察慧,“多方分故”到“皆等無有”這些就是屬于勝義谛,後面“後得所現”等都是世俗谛,這是境位的中觀二谛雙運。
道位的二資糧雙運,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象“應勤守護,叁種律儀,七支等法,當加行之”這些行,或者是“戒斷十惡,奉行十善”這些都屬于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破立二者”等,或者說下面的“世俗勝義,佛及衆生,見修果行”,有關建立根本智和後得智的方面就是智慧資糧,這是二資糧雙運。
果位中觀的二身雙運,就是“法身報身,及應化身,由得住故,衆生能度”,這裏面舉出了叁身,佛的二身就是法身和色身,色身就有報身和化身崐兩種,所以報身和化身就是色身,所以法身、報身就是果位中觀的二身雙運。
還有一個方面叫做諸論五本,就是所有的佛教論就是五個方面的,①作者是誰?這裏就是月稱。②從哪裏結集這些東西呢?這裏可以說是所有佛的教法,特別是般若的經典。③它包括在哪個方面?在叁藏當中本論就是屬于論藏,對法藏。④以什麼需要來造這個論呢?主要是破除邪見,建立正見。⑤從頭到尾的內容是什麼呢?總的來說主要就是突出甚深中觀宗的“見、修、行、果”,先建立中觀的見,然後是修習這個見,然後是在後得智當中怎麼修行這個,最後是通過這個能夠證到什麼樣的果位。
所有的中觀論,不外就是幾個方面。一個是論述見解的中觀論,如龍樹的《中論》,建立中觀行的,如寂天的《集菩薩學論》,見行雙運的論,如寂天的《入菩薩行》,見修行果全部論述的,如提婆的《四百論》、月稱的《入中論》和《入中觀般若論》,它涉及的方方面面最多,見、修、行、果,所有的中觀法門都有,這樣的話,如來所有的教法,其實都包括在中觀裏面。
再一個就是戒定慧叁學都有。戒:“應勤守護”等。定:“當修彼義”等。慧:分別慧和無分別慧的前後頌文。
這就講出了中觀的境、行、果。所有的境、行、果當中從全面的中心思想來看,主要還是以中觀的見爲主,根本智和後得智中還是以根本智爲主,六度裏面主要還是以般若度爲主,大悲與空性裏面還是以空性爲主,分別慧和無分別慧裏面中心的、要突出的、應該趨向的還是以無分別慧爲主。大小乘呢,還是大乘是重點,比如叁種律儀裏面也應該認爲是以大乘爲主;顯密宗裏以顯宗爲主,但是不是沒有包含密宗內容,叁種律儀裏頭本身就包含密乘的律儀。由此看來,所有佛說的一切教法,都包含在這個《入中觀般若論》裏面。
《《入中觀般若論》漢譯本及略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