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隨身剪輯 十五、四念處

  十五、四念處

  四念處,是叁十七道品中的一環,所照顧的範圍,相當廣,也適于配合著各種其它修行方法,一起使用。

  四念處的修行法,從「身、受、心、法」著手,如實而又綿密的覺察自己的身心,照顧自己的身心。如實,就是如其事實,仔細、確實、誠實而不加粉飾;綿密,就是不分「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時時刻刻地。

  如實與綿密,是每一個修行者,都必須培養的特質,也是趣向解脫的必要方法,所以,有些經典說,四念處是趣向解脫的「唯一之道」,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比較恰當。

  能時時刻刻地覺察,就能夠盡早地發覺問題(煩惱),相當于進入「四谛」中的第一谛──知苦。如果正見具足,覺察,就可以順利地完成「四谛」的第二谛──看到問題的起因了。如果信念、毅力又強過習性的牽引,知道不對,立即舍離,那幺,煩惱就平息下來了,「四谛」的第叁、第四谛也相繼完成了。

  132.有一道淨衆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過去、未來、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雲何爲四?

  ⑴觀身如身念處:

  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彼持墨繩,用□于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齒齒相著,舌逼上□,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旋捉,自在打鍛。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覺一切身息入,覺一切身息出。覺止身行息入,覺止口行息出。

  離生喜樂;定生喜樂;無喜生樂,漬身潤澤,無處不遍。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

  念光明想,善受善持憶所念,修光明心,心終不爲□之所覆。

  善受觀相,善憶所念;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發、毛、爪、齒、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猶如器盛若幹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芥子。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觀彼死屍,鳥啄狼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骨鎖在地,骨節解散,見已自比:今我身亦複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

  如是,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

  觀身如身。

  ⑵觀覺(受)如覺(受)念處:

  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不苦不樂覺。

  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

  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

  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

  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如是,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觀覺如覺。

  ⑶觀心如心念處:

  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疑、無疑;有穢汙、無穢汙;

  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

  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如是,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觀心如心。

  ⑷觀法如法念處:

  眼緣色生內結,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是謂觀法如法,謂六內處。

  內實有欲知內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鎮恚、睡眠、掉悔、疑。是謂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舍。是謂觀法如法,謂七覺支。

  若有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進。彼暮行如是,朝必得升進。(中·九八)(念處經)

  ※將專注力與念頭,安住在或身體(身)、或覺受與情緒(受)、或心念(心),或觀念(法)上面,隨時隨地,依著身、受、心、法,如實地覺察其變化,這就是經中所說的「觀身如身」(或說「身身觀念住」;「緣身觀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也就是四念處的內容。

  身的覺察,涵蓋了所有的舉止行動,以及所有與身體相關的生理現象,包括對自己的身體、當下的身體(內身);別人的身體、過去身體的反省(外身)觀察。依經文,大略列舉了十叁種觀察內容。這是在四種覺察中,比較具體而不抽象的,一般認爲,初學者比較適合從這裏開始下手學起。對身體的覺察,如果對象是呼吸(「內身」),那幺,就可以和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相結合;如果觀想著身體內的各個器官(可以是運用假想觀,觀想自己身體的「內身」;可以是如實地觀察死屍的「外身」;也可以是由觀察死屍到觀想自己身體的「內外身」),那幺,就可以和不淨觀相結合。

  情緒與覺受的覺察,經中以苦、樂、不苦不樂叁種感受,爲主要的覺察對象。其中,「食」,依《雜·四八二》的解說,應該還是偏重于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味、身接觸等五欲來說的。「受」的覺察,個人以爲,這是修行上,很適切的下手處了。推測過去,也有佛弟子特別重視從觀「受」下手的吧!請參考本《剪輯》第十五條。心念的覺察,經中說,要明白心裏是否有欲念;是否動了怒氣;是否迷惑猶豫;是否有龌龊的念頭;是清醒還是散亂迷糊;是沮喪還是興亢;心量是大是小;是精進還是懈怠于修行;是否在定中;是否解脫。

  法,其涵蓋的範圍很廣,也比較抽象,是與心念相對應而生滅的。也可以比較狹隘地理解爲:是一個觀念;一個價值觀;一個想法;這是起心動念的源頭,經中舉了五蓋,以及七覺支作說明。

  法的覺察,涉及了煩惱發動的根源,對煩惱的徹底解決,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所以,在實務與技術上,法念處是特別必要以「正見」爲基石的。四念處的修學,經中形容是一種早上學,到了傍晚就有效果的好方法,值得大家都來嘗試。

  133.雲何爲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

  如是,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複如是。專心正念,護持油荨,自心隨護,未曾至方。(雜·六叁七)

  ※在一個有美色作歌舞表演的熱鬧場合裏,被一個殺手,從背後拿刀押著,要求捧著一碗滿滿的油,走過這個人群。其間,只要稍有一點點油,從碗溢出,就會立即被殺而沒命。在這種情形下,被威脅的人,必定會專心一意的注意著碗,注意著走路,再也不會被熱鬧的歌舞表演所吸引,而左顧右盼,分心失神了。

  佛陀舉這個例子,來說明四念處修習的要領,就是在下定決心,讓自己的心念,能專注觀察,不要受外界聲色的幹擾。

  專注地覺察的目的是什幺呢?是爲了「精勤方便,調伏世間貪憂」。如果四念處的修習,只學到了專注與覺察,而不能應用于對自己貪、鎮、疑的淡化、煩惱的去除,那幺,還只是凡夫罷了(《雜·六叁O》),還是無關于佛法,無關于解脫的。

  134.雲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

  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

  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

  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于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

  樂覺知;

  心行覺知;

  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覺知入息念學,心行息覺知出息念時,如心行息覺知出息念學。

  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複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

  有時,聖弟子心覺知;

  心悅;

  心定;

  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覺知出息念學。

  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

  斷;

  無欲;

  滅。

  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于法者,亦隨法比思惟。(雜·八二二)

  ※如何在以呼吸作專注的訓練中,完成四念處的觀察呢?

  首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集中的方法,在傳統上,是以空氣吸入我們身體的起始點──鼻孔口爲覺察點,借著覺察空氣在鼻孔口流動時,所産生的摩擦觸覺,來收攝心念,達到專注的目的。當然,也可以小腹等,身體上其它隨著呼吸律動的地方,爲覺察點,再配合不錯亂地數著呼吸,念頭就系在呼吸上了。然後,清楚每一個:

  ①長呼吸;

  ②短呼吸;

  ③清楚每一次吐(吸)氣時,身體的律動過程;

  ④清楚每一次吐(吸)氣時,身體放松、舒緩(休息)程度。

  以上這四個階段,是以身體的覺察爲主,由粗淺容易而細膩困難,屬于四念處中的「身身觀念住」。

  此時,如果心中因爲專注于呼吸而有:

  ①屬于二禅境界的喜;

  ②或進入屬于叁禅境界的樂;

  ③或有其它的覺受(心行)産生;

  ④或所有覺受都已平息時,都要能清楚地察覺,了了分明。

  以上這四個階段,以覺受的覺察爲主,是四念處中的「受受觀念住」。不過,對剛學盤腿而坐的初學者來說,有可能會因爲無法放松身體,而有苦(疼痛)的感受,如果是這樣,那幺,就去清楚地察覺苦的感受吧!再進一層,覺察:

  ①心念;

  ②心念是在趨于歡悅;

  ③還是已經收攝、專注于一境,而入定;

  ④或是已經沒有貪、鎮、疑等念頭的清淨解脫。

  以上這四個階段,以心念的覺察爲主,是四念處中的「心心觀念住」。不過,對初學者來說,在數呼吸中,念頭常常會隨著隨機冒出、或心中挂礙的主題飄離(雜念),而不自覺。如果是這樣,察覺了念頭的飄移,而將之拉回到數呼吸上,也算是學習中的「心心觀念住」了。再進一層,去覺察心念後面法理的變化:

  ①觀察無常;

  ②觀察欲貪一層層地斷除;

  ③息滅煩惱;

  ④舍離、寂滅。

  以上這四個階段,以法的覺察爲主,是四念處中的「法法觀念住」。初學者,常常會因爲發覺專注力飄散了,而自責。此時,應當不要忽略了,去察覺這個自責,所對應的價值觀吧!

  以上,是在安那般那念的修習中,配合著四念處觀察的修習。在每一念處中,都有四個層次,一共有十六個層次,《順證理論》稱之爲「四門、十六種殊勝行相」(《大正·二九·六七五上》);《瑜伽師地論》稱之爲「十六勝行」(《大正·叁十·四叁二上》)。

  135.何等爲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

  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

  隨集、滅法觀身、受、心、法住,則無所依住,于諸世間則無所取。(雜·六二叁)

  ※在做「身、受、心、法」四念處的專注觀察時,如果還能結合緣起法,觀察、思惟這四個心念安住處的形成,以及消失的因緣,將會發現,它們都沒有一個永恒的依住處。有了這樣的體認,那幺,對世間的一切,就不會再想要執取什幺了。

  食,指的是四食,請參考本《剪輯》第五叁條經文。

  觸,是指根、塵、識叁者具全後的認知,請參考本《剪輯》第一一四條經文。

  心,經中說,是依于名色,與識緣名色意義相當,請參考本《剪輯》第一一八條經文。

  法,泛指思想的對象,憶念一起來,法(憶念的內容)就隨之而起,所以,法也可以泛說是各種觀念與思潮了。

  136.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

  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爲現法樂住故。(雜·五四二)

  ※就是已解脫的聖者,也都還不離四念處的實踐呢!

  137.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雲何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雜·六五二)

  ※舍利弗去世了,阿難很傷心。佛陀因而以這段經文,來教導阿難。走在修行的路上,只能依靠自己對法的把握,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異),可以作爲依靠的。而四念處的修習,就是這個可以依靠的法了。

  

  

《阿含經隨身剪輯 十五、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