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叁、四谛
依緣起法的理則,所發展出來的修行指導原則,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了。
「苦」,是指痛苦。引伸來說,也是指問題之所在。能覺察到有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起步,也是邁向修行的第一步。
「集」,是指造成問題的原因。依緣起法則,只有造成問題的因緣條件瓦解了,才解決了問題。所以,「集」是解節決問題的第二步。
問題解決了,就是「滅」,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方法,就是「道」了。
125.一切法皆四聖谛所攝,來入四聖谛中,謂四聖谛于一切法最爲第一。猶如諸畜之迹,象迹爲第一。(中·叁O)(象迹喻經)
※在因緣法則下,四谛法,是解決任何問題的標准步驟,所以說:「一切法皆四聖谛所攝,于一切法最爲第一。」
126.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發動。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謂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如實知,苦滅聖谛如實知,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雜·叁八八)
※解決人生的問題,就好比醫病一樣。
四(聖)谛的原則,不但可以用來解決人生的問題,而且是治好了以後,永不複發。所以,經中稱佛陀爲「大醫王」。
127.世尊告五比丘:有此四谛,雲何爲四?
苦 谛: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即五盛陰苦。
苦集 谛:所謂受愛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貪著。
苦盡 谛:能使彼愛滅盡無余,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谛。
苦出要谛:所謂賢聖八品(正)道。
是謂名爲四谛之法。
然複,此四谛者,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複次,四谛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
此四谛,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增·二O九)
※佛陀在菩提樹下正覺後,初次爲人(五比丘)說法,闡揚四聖谛。
首先,說明了四聖谛的內容。
其次(然複),勸說當修四聖谛,以開智能之眼。
最後(複次),勸說當證四聖谛,成就無上正真等正覺。
這就是著名的「叁轉*輪」。
貪愛,是痛苦的根源,問題之所在(集谛)。這是在解決煩惱上,所應當注意的。
四谛的每一谛,都可以讓修行者「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帶來覺悟與光明。
心中有什幺還沒解決的困擾嗎?試著運用四谛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