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隨身剪輯 十一、無常

  十一、無常

  無常,是這個世間,萬事萬物不斷變化的現象。這是佛陀,經過精確的觀察,所發掘的真理,也是整個佛教理則的根本立足點。

  爲什幺會是無常的呢?進一步觀察,原來,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條件支持著,所以,只要這些條件中的任何一個,起了變化,那幺,這個存在就得跟著被改變,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緣起法」理則了。

  更因爲任何一個存在,都受限于所支持的因緣條件,連所支持的因緣條件(也是一種存在),也還得受限于其所支持的因緣條件,所以,就不會有一個能單獨的、永恒的、不變的存在,在指揮、控製著什幺,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無我」了。

  從觀察無常,而獲得苦、空、非我的結論,是《阿含經》的一貫立場與修行方法。觀察到無常,可以破除永恒、主宰的主張(無我)。體認到沒有辦法永遠地擁有什幺(無我所),貪愛,也就不會再那幺有意思了。這是從無常的體認著手,來導正理智上的錯誤──我見無明,以及情感上的錯誤──貪愛。

  101.阿難:如世尊說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世尊: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以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雜·四七叁)

  102.色、痛(受)、想、行、識皆悉無常,此無常義即是苦;苦者即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叁一七)

  103.當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

  如是觀者,則爲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我生已盡,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一)

  ※對不喜歡無常,而意圖擁有永恒的一般人來說,無常,在根本性質上,就等于是苦了,哪怕是也有苦、樂、不苦不樂的覺受夾雜。所以,佛陀從一切皆苦談起,給一般人一個反省,以及如實觀察的課題,其實是無關于所謂悲觀與樂觀的。

  一般人,對于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所精確組合的生命現象,無法洞悉其間各種因緣條件的來龍去脈,以及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所以,總要相信其中會有一個指揮控製的核心。而這個核心,是不受改變,永遠存在的,這才是真正的「我」。其實,這還是沒有離開追求永恒、圓滿的意圖。這樣的意圖,在無常的事實,以及苦的感受下,必然是要被推翻,而失去立足點的。

  是無常,是因緣條件的關系,所以沒有獨立性、永恒性、主宰性。沒有真正是我能擁有的,或被擁有的,這就是空的含義了。能夠作這樣的觀察,就稱爲「正觀」。能「正觀」的人,就會産生厭離。厭離什幺呢?是厭離于欲貪(喜貪)啊!因爲能體認到,並沒有什幺能永遠地被擁有,更沒有能貪的真我,欲貪的主、客觀舞臺都瓦解了,就是解脫聖者的境界了。

  104.于無常、變易、不安隱色、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色、受、想、行、識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于中不見是我、異我、相在。當知色、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唣、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如是,于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後有。(雜·叁O)

  ※意圖在屬于無常、變易、不安穩特性的五蘊中,去找出一個真正的「我」,來和另一個五蘊的真正的「我」比個高下(我勝、我等、我劣),這只不過是一個離開事實的想象罷了。佛陀所教導的學生,是不會把五蘊,就成是「是我」、「異我」、「相在」(請參考本《剪輯》第一五二、一五叁條經文)。因爲,事實上,「我」並不存在。

  105.若無常色有常者,彼色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無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雜·七七)

  ※人們不喜歡無常,其實,無常是很中性的:人們所喜歡的,是無常;人們所不喜歡的,也還是無常。無常,是這個世間的真實現象!假如五蘊是永恒不變的(常),那幺,五蘊就應當不會有病痛與缺陷了,人們也不應當想要五蘊,這樣變,那樣變了。

  經文「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指的,就是人們所祈求的「事事如意」,「心想事成」了。如果再露骨一點說,就是以「真我」爲基礎的主宰欲。五蘊是無常的,因爲是無常的,所以就不會理會人們要這樣,不要那樣的任意指揮了。

  106.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

  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四七)

  愛、色愛、無色愛,是叁種粗細程度不同的愛染,分別屬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生命型態的衆生。顯然,這叁種愛,已經含蓋了衆生所有的愛染了。掉,是患得患失的不安。慢,是總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無明,是莫明其妙的沖動。這些種種的毛病,都是根源于那個「真我」的錯認知。所以,經中會說:「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觀無常,是修行上最基本的功課了。

  7.過去、未來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況現在五蘊。

  觀者,不顧過去五蘊,不欣未來五蘊,于現在五蘊厭、離欲、正向滅盡。(雜·八)

  8.過去、未來眼無常,況現在眼!

  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于現在眼厭、不樂、離欲、向厭(滅)。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雜·二一O)

  9.跋地羅帝偈:

  念過去,亦勿願將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

  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聖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難終。

  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不念過去?眼知色可喜,意所念,愛色,欲相應,心樂,扪摸本,本即過去也。彼爲過去識不欲染著,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念過去,如是耳、鼻、舌、身、意。

  不願未來?若有眼、色、眼識未來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願,因心不願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願未來,如是耳、鼻、舌、身、意。

  不受現在法?若有眼、色、眼識現在者,彼于現在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受現在法,如是耳、鼻、舌、身、意。(中·一六五)(溫泉林經)

  地羅帝,意譯爲賢善一夜,即日日夜夜,全然如實面對因緣;活在當下的意思。怎樣才算是賢善的生活呢?依經文可以理解爲:不顧念過去,不欣樂未來,不染著現在。

  生活在無常的世間,所應鍛練的態度了。

  過的五蘊,以及六根對六塵的活動影像,已經過去,活在過去記憶的折磨或回味裏,只有徒然讓已經不存在的事,幹擾著現在的生活而已。未來,也是這樣的,欲願、祈盼著因緣尚末具足的將來,何嘗不是染著嗎?也只是讓尚未發生的事,幹擾著現在的生活而已。排除對過去、未來的染著,于現在五蘊、六處的身心活動,也不染著,那就是聖人的生活情形了。

  什麼是染著呢?我現在處于染著中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