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一課(十叁)持文不持義與持義不持文

  聖者言教 第十一課(十叁)持文不持義與持義不持文

  【以及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之五種不持,皆攝于叁過中】

  以上爲五種不持。如果聽法如同聽故事一般,僅僅耽著于詞句有多優美,講解得有多精彩,卻將真正的法義擱置一旁,這就是持文不持義,是不合理的行爲。因爲我們聽聞一切教法的目的就是知曉真正的道理,若不能把握導師所傳講的道理,只是聽故事一般去聽法,恐怕永遠無法得到菩提勝果。

  何謂持義不持文?我們說過,文字是教義的載體,真正圓滿實證教義的時候,學習教理還有什麼意義呢?當然沒有意義。但是在圓滿見解之前,我們所學習的道理卻是實證見解的前行,所以一字一句都不能輕視。如同現前我們要去往某個地方,無論是坐車還是走路,都是到達目的地的方便。如果你覺得汽車或者雙腳只是一種工具,所以要扔掉汽車或者砍掉雙腿的話,你永遠無法到達終點。因此在以後修行過程中絕不能輕視聞思,必須認真學習相關教理。

  以前有些漢地信衆由于對這些道理不是很明白的緣故,一聽說亞青是以實修爲主的聖地,就覺得佛法只需要實修即可,完全不需要聞思。要記住的是,一切實證見解都來源于教理,如果連佛法道理都不懂得,又如何圓滿實證?當然,有些人會說,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不就做到了嗎?但幾千年來,曆史上也只有一個惠能大師而已。雖然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爲第二個惠能大師,但由于多方面條件不成熟的緣故,恐怕這個願望難以實現。所以還是要踏實一些,對于導師們所傳講的一句一詞都不要輕視。

  有些人天天指著自己的胸間說,真正的見解就在其中。我想,你所指的地方除了一團肉做的心髒與肮髒的血液之外還有什麼呢?恐怕什麼都沒有。所以作爲希求解脫的弟子,要避免持義不持文的過失,將聞思修叁種智慧合而爲一,絕不能偏向一邊。

  當然聞思修叁種智慧在運用方式上各有各的特點。例如五明佛學院是以聞思爲主的聖地,平常是以聞思作爲重點,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輕視實修。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曾經授記,五明佛學院有諸多成就者,而成就源于心行而非僅僅口誦,因此五明佛學院雖然以聞思爲主,實際上也非常重視實修。亞青寺雖然是以實修爲主的聖地,但也非常注重聞思。比如從前行開始直到頓超之間的一切教理,不都源于導師的傳講嗎?如果沒有導師的教授,別說是直斷,恐怕前行該怎麼修都不知道。

  因此,雖然傳承方式各有各的特點,但是想要成辦解脫,聞思修絕不能偏墮一邊,持文不持義與持義不持文都必須斷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