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業報
業報的觀念,是佛教出現前,印度固有的傳統思想。這是通俗上,勸人爲善的常用手段。然而,如果一直停留在以業報威脅爲動力的修行裏,那幺,對佛法真髓的把握,恐怕是會有所不足的吧!人的行爲,表現在外,影響別人的同時,也經由別人的反應,反射回自己的內心,或深或淺地留在自己的記憶之中。不論是因影響別人,而受到別人的回報,還是留在記憶中,等待機會(因),准備隨時順著自己的貪、鎮、疑、我見執著(緣),左右著自己,最後,受影響的(果報),都是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業報了。
簡單來說,業報,就是自己的行爲,對自己的影響。
從因緣法則的觀點,傳統業報的說法,是合理而可接受的。然而,佛陀也從因緣法的理則裏,更深入地指出「有業報,而無作者」的獨特觀念,表達了別于傳統的佛教業報觀。
47.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
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能令少水鹹叵飲。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不能令恒水鹹叵飲。(中·一一)(鹽喻經)
※隨著人們的所作所爲(業),而受相對應的報應,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業報觀念了。然而,業報也不是就那幺的固定不變,是隨著往後的因緣條件,而變化的。能左右業報的因緣條件,就是自己的修行──包括行爲、心靈、智能的修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及是否有足夠的修行時間(壽命)了。如果時間不夠充裕,來不及淨化、轉變自己的習性,那幺,就像一杯水中,溶了一兩鹽,結果,這杯水必然會鹹得喝不下口一樣,苦果,會來得又急又重。
修行,就是在淨化自己已有的壞習性,同時,也在開發更多的好習性。好習性多了,那幺,相對地,就能淡化壞習性的影響力了。
48.若有故(意)作業,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意)作業,此不必受報。
身故作叁業:殺生、不與取、邪淫。
口業四:妄言、兩舌、唣言、绮語。
意業四:貪伺、嫉恚、邪見。
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慈、悲、喜、
舍心解脫。(中·一五)(思經)
※「故意作業,必受其報」。來自身(行爲)、口(語言)、意(心念)所造的叁種業中,以意業的影響,最爲深遠。因爲,故意作業,經過了內心的反複思量,必然很清楚地印入自己的記憶中,對自己習性的長養,比較深刻的緣故。所以,經中所列舉的,包括身、口、意的十惡業中,當以貪、鎮(嫉恚),以及錯誤的觀念(邪見;疑的一類),影響會最深遠。
49.雖爲極惡原,悔過漸複薄;是時于世間,根本皆消滅。
莫爲父母、妻子、沙門、婆羅門施行于惡,習其惡行。(增·四七一)
※波斯匿王爲了爭奪王位,殺了很多同父異母的兄弟(庶母百子),使得他後來心中感到很不安,而來向佛陀忏悔,佛陀因此爲他說這段經。
爲惡,不管理由有多幺地堂皇,也不管是不是爲了自己,受苦報的,終究還是自己。這是因爲惡行,會造成內心的不安,也長養了自己爲惡的習性啊。
發自內心真誠的悔過,能激發出遠離過錯的決心與毅力。所以,經文會說,悔過可以使惡業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漸漸地轉薄,甚至于完全消失了。
50.雲何爲第一義空經?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
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滅盡,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雜·叁一叁)(第一義空經)
※看到了一樣東西時,是因爲有正常的眼球、視覺神經;有合適的光線、距離、注意力;以及有足夠大的東西::等等條件的充份配合,才完成的,並不是有一個主掌「看」的東西來了。東西離開視線了,則是這許多條件的任何一個不再存在了,而不是那個主掌「看」的東西離去了。
像這樣,「看」這件事,因爲實在是有很多因緣條件,同時聚集,共同組合,才完成的,所以,只適合說,有「看」這樣的現象存在,但找不到創造這個現象的主宰者。
同樣地,只有從這個五蘊(這輩子),到另一個五蘊(下輩子),不斷地展現著業報的現象,而沒有一個在製造業報,或者承受業報的核心。
然而,人們因爲不了解這樣的事實,無法接受只有生生滅滅的業報,而沒有造業者──業報的「不實而生」,所以,就常常爲業報所折磨了。
經中所說的俗數法,就是緣起法,也是指一次次(數)反複生死、憂苦的生命緣起現象。
而從生命緣起的逆轉(還滅)來說,就是生死、憂苦的止息;也是經中所說的「第一義空」了,請參考本《剪輯》第十二單元。
受業報的苦、樂,還是對執取我見、貪愛的染著凡夫說的吧!
51.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于末來世,誰當受報?
世尊:色無常,是苦,是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爲
正見,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雜·一O四)
※佛陀在解答有關五蘊的種種問題時,談到在我們的五蘊中,不會有一個「我」這樣不變的核心存在。這時,在大衆中,有人心想:假如五蘊中,沒有一個不變的核心,是我的主體,那幺,下一輩子,又會是誰在承受業報呢?
佛陀知道有人起了這樣的念頭,于是,又再一次地解說五蘊是無常的,是苦的,是不斷變化著的道理,然後歸結到,五蘊中,不會有一個不變的核心「我」,當然,也不會有什幺東西,是屬于這個核心「我」的,這就是「正見」了。
佛陀的解答,沒有直接說誰在受業報,表面上看來,好象是答非所問。其實,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也就是說,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錯誤,所以,是沒有辦法,直接作正面回答,說是誰(或不是誰)在受業報的。
52.尊者舍利弗言: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故,苦樂自作者,他作、自他作、非
自非他無因作說者,彼亦從緣起生。
若言不從緣生者;不從觸生者,無有是處。(雜·叁四二)
※業報的展現──苦、樂,必然不會是自己發生的(自作),也不會是來自于不相關的第叁者(他作),或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無因作)。如果說不由因緣産生,不從觸(認知)産生,那幺,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