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欲愛
欲愛,包含了對異性的欲,對親人的愛,對好友的情,對所有自認爲屬于「我」所擁有一切的黏著,乃至于對自己的生命之愛。這些粗重、細潛程度不同的愛,是情感上的執著。然而,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理智、觀念上的執著──認爲生命中,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核心,不會被改變,就像基本元素性質一樣的真正我(真我),在主控著,這就是佛教典籍裏,常說的「我執」──對「真我」的執著。
欲愛,也稱爲欲貪、貪愛、愛染。它總帶著想要得更多,要得更久的沖動,而不甘于隨順因緣條件。所以,就會讓人們:因爲得不到而渴求,因爲擁有而怕失去。一旦失去了,輕者舍不得,覺得好可惜,重者恐怕就會憂悲惱苦,覺得痛不欲生了。欲愛,在所有生命的苦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3.一曰抟食唣細,二曰更樂(觸),叁曰意念,四曰識也。
彼四食者,因愛、習愛,從愛而生,由愛有也。(中·二O一)(□帝經)
※四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四種食物分類:包括飲食(抟食),情感(觸↓受),活下去的意願(意念),以及攀緣執取,爲貪愛所染的識(請參考本《剪輯》第二六條經文)。雖細分爲四,但也可以略分爲二:即屬于物質上的第一種,以及屬于精神上的其它叁種。而更進一步,可以再歸結爲一類,那就是欲愛了。所以說:
欲愛,是滋潤著這個雜染生命,最重要的養料。
54.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
譬如狗,繩系著柱,結系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于柱。如是凡愚衆生,于色、受、想、行、識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回于色、受、想、行、識,隨色、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于色、受、想、行、識。(雜·四四)
55.①貪欲、②鎮恚、③□慢、④疑、⑤疑、⑥見、⑦欲世間;此七使,使衆生永處幽□,纏結其身,流轉世間,無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猶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共相牽引,不得相遠。
由此七使,便有叁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界。(增·叁五七)
※使,通常以煩惱的概念來诠釋。然而,使,亦含有驅使的意思。七使,就是七種驅使衆生,流轉生死的力量。經文又說,七使之中,以貪欲使與無明(疑)使領銜,其余五使,追隨在後。這就可以歸結衆生的生死爲:「無明所蓋,愛結所系」了。
什幺是無明呢?根深蒂固,不符合事實真相的認知與沖動,統稱爲無明,這是屬于理智上的染著。其中,又當以執著「有我」的錯誤認知,最爲主要。
貪愛,雖然是根緣于無明,而表現于情感上的,然而,屬于情感上的貪愛,也還能更增加理智上的渾沌呢!像這樣,人們被貪愛這條繩子,圈在無明這根柱子上,一直在生與死中間
漂泊,離不開「長夜輪回生死」的苦海。
56.愛爲網、爲膠、爲泉、爲藕根、爲亂草、爲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
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雜·九七六)
※愛,就像一張縱橫糾葛,錯綜複雜的天羅地網,教人難以脫離;也像隨風輕飄,處處附著的芒絮,不知不覺地,就又黏上來了,泉湧不斷地與衆生形影相隨,而且從這輩子,跟到下輩子,永遠沒有止息的時候。當自警惕啊!
57.諸有衆生,興欲愛想,便生欲愛,長夜習之,無有厭足。(增·一叁六)
※人們心中想著欲愛,欲愛的需求,就不由得地生起來了。這是長久以來,
人們的習性,以及行爲的模式啊!
欲愛,就像個無底洞,永遠都填不滿。
58.衆生未離欲,爲欲愛所食,爲欲熱所熱,而行于欲。如是,欲轉增多,欲愛轉廣,然彼反以欲愛爲樂。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中·一五叁)(須閑經)
※欲愛,催促著人們不停地追求著。追求中的人們,忍受著所求未得的煎熬(爲欲熱所熱),而得手的人們,在成功的歡悅下,很快地,就忘了從前經曆的煎熬,反而以欲愛爲樂,于是,欲愛就更多了。
像這樣,人們沈迷于欲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像甘心爲欲所食一樣。所以說,如果不能斷除貪欲,不能離開欲愛,而想獲得內心的平靜(內息心),那是永遠也做不到的啊!
59.怨憎、恩愛,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
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增·一七四)
60.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中·二一六)(愛生經)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梵志,他所疼愛的獨生子死了,使得他哀傷過度,不吃不喝也顧不了自己的儀容,每天只顧到兒子的墳墓去哭,沒有辦法過正常人的生活,佛陀因而爲他作了這樣的開導。然而,這位梵志雖然活生生的經曆了這樣的痛苦,卻仍然無法覺悟,聽不進佛陀的開導,調頭就走。
對凡夫來說,由于執著,愁憂、怨憎,總是在愛的後面,悄悄地、緊緊地跟隨著。然而,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跟在後面的愁憂與怨憎,不願意去正視它,只顧歌頌著眼前的愛。
61.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衆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習(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衆苦。(雜·九O五)
※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這是佛經中,所列舉的人生「八苦」。八種苦中的後四種,是屬于心理上的,很明顯地,都是來自于欲了。即使是偏于身體上的前四種苦,如果沒有欲的催化,也不會造成心裏困擾的。所以經中會說,一切苦,都以欲爲主要的起因了。
62.于色、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
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雜·七)
※「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
啊!原來,是我們舍不得離開「愛喜」──愛喜著苦,才不得解脫的啊!想一想,有哪一次的憂、悲、惱、苦,不是由于自己昧于因緣的執著呢?真是「煩惱皆自尋」啊!
63.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女色(女子見男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意不舍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回轉五道,動曆劫數。
是故,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增·五九)
※存在兩性間的恩愛,是這個世間最普遍,而且是最強烈的特性了。這是男女雙方都存在的,所以經中說「男子見女色」、「女子見男色」,分別以兩個經來作敘述。此處只是爲了簡略,而並作一經表示,原典中,看不出有以哪一種性別爲中心的意圖。
男女間的情欲,是人們認爲最美妙、最吸引人,而且最能有深刻、長遠影響的了。經中說,其威力,甚且可以持續達好幾個宇宙生滅的時間(動曆劫數)呢!
64.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極爲端正,見已,心意錯亂。
阿難報曰:「知欲顛倒法,心意極熾然;當除想象念,欲意便自休。」
尊者多耆奢,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诳惑世人,令發亂想。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叁十六物皆悉不淨。
今觀他形,爲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爲從何生?爲從地種、水種、火種、風種生耶?
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
欲我知如本,但以思想生;非我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爲幻法,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盡觀諸行,皆悉空寂,無有真正,皆由此身,善逝所說。(增·叁一六)
※尊者多耆奢,在乞食的途中,對異性起了情欲,爲欲火所煎熬,雖經尊者
阿難的開導,仍然難以平息。于是,尊者多耆奢開始分析對方,到底是哪裏吸引人呢?想以佛陀最常教導的不淨觀,來平息情欲。想著想著,突然警覺到,只是一味的向外觀察,爲什幺不追察自己的情欲,是怎樣産生的呢?于是發現,欲,是從想産生的。
想,就是想象,是根據過去經驗的比對,所形成的推測與認知,是五蘊中的想蘊了。
反省,如果能向內追察到自己的五蘊,可以說,已經是觸及佛陀所證悟的精髓了。
聚沫與浮泡,從形成到消失,變化很快,讓人覺得,它的存在很不實在,就像現代人形容暴起暴落,人爲炒作的不紮實經濟容景,稱之爲「泡沫經濟」一樣。
野馬,也譯爲陽□,是在高溫下,由空氣急速對流,所産生的景像。這種景像,就好象是有許多野馬奔騰一樣,與沙漠中,常發生的「海市蜃樓」,情形相同。
芭蕉樹的莖,看起來十分粗大,但是一層層的往內剝,卻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核心。
幻法,類似于現代的魔術,看起來好逼真,拆穿了,卻都只是些掩人耳目的把戲。
以這些譬喻來形容五蘊,它們的共通點,就是讓人感覺很真實,但是,現
象的背後,並不存在有任何實質的東西。
如果注意到五蘊,只是像這樣不實在的組合,貪愛,就會開始泄氣了吧!
65.今日爲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
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僞非真,诳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
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
身爲苦器,爲磨滅之法,恒盛臭處,諸蟲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
是故,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僞不真。
思惟眼、色無常,所有著欲之想,自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增·叁四一)
※傳說在佛陀之前,一個久遠的年代裏,有一位外表英俊,名叫「善目」的「辟支佛」(無師自通的解脫聖者,但是沒有很多學生追隨)。有一回,來到一位長者家乞食時,被這位長者的女兒,所一見锺情。長者的女兒, 對這位辟支佛起了情欲,尤其是對他的眼晴,特別著迷。尊者善目知道了以後,就將自己的眼球挖出來,拿在手上,對長者女作了以上的開導。
無常,是尊者善目教導的重點。迷人的眼睛,突然間,就變成血淋淋的眼球,這是多幺大的震憾啊!無…
《阿含經隨身剪輯 七、欲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