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隨身剪輯 七、欲愛▪P2

  ..續本文上一頁常,表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人們是沒有辦法擁有什幺的,即使只是表面的現象,都沒辦法擁有,更何況,擁有與被

  擁有之中,都沒有任何實體性的存在呢!

  66.當觀此欲爲從何生?複從何滅?

  如來所說:夫去欲者,以不淨觀除之。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複害他人,起若幹災患之變,于現法中受其苦患,複于後世受苦無量。

  是故,當除想念,以無想念,便無欲心,以無欲心,便無亂想。(增·二九一)

  ※如果能從熾盛的情欲中,稍稍挪出一點注意力,來思考自己的欲念,是從

  哪裏來的,應當怎樣消除,那幺,對情欲的平息,就已經跨出重要的第一步了。

  情欲的平息,在外,可以應用「不淨觀」,盡量將注意力,擺在實際上不

  美好的地方,並且,擴大這樣的注意力。在內,由于這樣的轉移注意力,還可以中斷內心美麗而不實在的想象與編織。

  欲念,主要是起源于想,應當從消除想念下手,來作舒解。

  67.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⑴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間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

  ⑵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

  ⑶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于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覺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此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複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雜·二五九)

  ※國王優陀那,對那些跟隨佛陀出家不久,就能斷除性欲(梵行純一清淨)的年輕比丘,感到很好奇,因而來請教尊者賓頭盧。尊者賓頭盧,于是就爲他說明,在佛陀教團中,斷除性欲的叁種不同教導方法:

  第一:對情欲比較輕的,以帶有「假想觀」色彩的方法,將年長的,當成母親;年紀相仿的,當成姐妹;年紀小很多的,當成女兒,來消除欲念。

  第二:如果,用這個方法行不通時,再進一步教導他,使用不淨觀。以不淨觀的擴大想象,來消除情欲。不淨觀,也帶有「假想觀」的應用技巧。

  第叁:當使用不淨觀,仍然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時,那幺,就得罩起時時刻刻守護根門的防護網,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如實地處理從六根接收進來的資訊,不要滲入欲貪,去執取那些自己覺得愉悅的林林總總,以避免因此而增加自己的回味與想象。

  這就是佛陀教導出家比丘們,消除情欲的叁種技巧了。

  68.當舍淨想,思惟不淨想;舍有常想,思惟無常想;舍有我想,思惟無我想;舍可樂想,思惟不可樂想。所以然者,若思惟淨想,欲心便熾盛;若思惟不淨想,便無欲心。

  欲爲不淨,如彼屎聚;欲如蘖鹆,饒諸音響;欲無返複,如彼毒蛇;

  欲如幻化,如日消雪;當念舍欲,如棄家間;欲還自害,如蛇懷毒;

  欲無厭患,如飲鹹水;欲難可滿,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羅刹村;

  欲猶怨家,恒當遠離;欲猶少味,如蜜塗刀;欲不可愛,如路白骨;

  欲現外形,如廁生華;欲爲不真,如彼畫瓶,內盛醜物,外見殊特;

  欲無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當念遠離貪欲之想,思惟不淨之想。(增·四一七)

  69.作是觀察,解了淫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便能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增·一二O)

  ※欲如骨鎖,就像狗啃骨頭,傷了嘴還止不了饑;欲如肉脔,就像衆鳥爭食的小肉塊,瞬間就沒了(《中阿含·二O叁·晡多利經》);也像沾在利刀口上的一點點甜蜜,如果想要嘗它,就有傷到舌頭的危險;又像過于繁茂的果實,讓樹枝不堪負荷而折斷一樣。這些比喻,都在告訴我們:淫欲,樂少苦多,多有災患,會讓我們:得、不、償、失,應當遠離。

  情調,總是在朦胧中,眯著眼的想象編織裏。只要您睜亮眼晴,抽絲剝繭地,想要知道它的真實面貌時,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所以平息情欲的有效方法,就是去分析:到底美在哪裏呢?我的欲念,又

  從何而生呢?

  70.此五受陰,欲爲根,欲集、欲生、欲觸。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

  于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雜·一O四)

  ※五蘊的組合,展現著一個生命,即使是解脫的聖者,在入滅前,也還是展現著五蘊和合的。只不過,不同的是:解脫的聖者,不會執著于五蘊,貪愛著五蘊。帶著執著與貪愛的五蘊,這是平常凡夫的五蘊了,經中特別以「五受陰」之,表示了帶著雜染的意思。

  所以,顯然地,五蘊本身,並不是問題之所在。修行人真正應該努力的,是欲貪的「離」,而不是五蘊的「離」。

  71.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縛系,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間,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縛。(雜·二五二)

  ※六根接觸六塵,而産生貪、鎮、疑等染著煩惱,這是因爲,其中有了欲愛這根繩子綁著。就像因爲有牛轭套著,皮帶綁著,才能讓黑牛與白牛並肩拉車一樣,而不是六根一接觸到六塵,就必然要産生染著與煩惱的,否則,就無從修起了。

  修行,就是在說服自己,決心做到:離開欲愛這根繩子的系縛與支配。

  72.釋提桓因白世尊曰:雲何斷于愛欲,心得解脫?世尊告曰:若聞此空法,解無所有,亦無所著,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覺知:苦、樂、不苦不樂之法,即于此身觀悉無常,皆歸于空。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複無恐怖,便般涅槃。(增·一五叁)

  ※欲愛,還是執著的一環。解決之道,仍然是在觀察周遭,尤其是觀察自己的身心「悉皆無常」,體會沒有什幺可以擁有的,才能保持不執著。觀察,應當以如其事實,不帶成見的求真態度(如實知之)。這是修行上,最必要培養與鍛練的能力。

  73.世尊告曰:摩诃男!汝因一法不滅故,住在家,不至信舍家、無家學道。摩诃男!有五欲功德,可愛、可念、歡喜,欲相應而使人樂: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衆生因欲緣欲,以欲爲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國國共诤,是謂現法苦陰。摩诃男!我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爲欲所覆,亦不爲惡不善法所纏,便得舍樂及無上息。是故,我不因欲退轉。(中·一OO)(苦陰經)

  ※五欲功德,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感受到所喜歡的色、聲、香、味、觸(觸覺),而令人産生歡喜、愛樂的。

  爲了要滿足這樣的欲望,人與人之間,便經常發生著數不清的摩擦:從個人、家族、乃至于國家,造成了人生無窮的苦難。只有知道欲的真相,不被欲沖昏了頭(不爲欲所覆),舍得抛棄五欲之樂,才不會常被煩惱所糾纏,而得到內心最高的甯靜(無上息)。

  74.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于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

  譬如恒河,長夜流注東方,多衆斷截,欲令流注西方,甯能得不?(雜·二六七)

  ※知道五欲所能帶來的苦難,對五欲,就應該隨時保有一份,像接近火坑般的警覺。這樣,才不會被五欲所淹沒(覆)。

  假如隨時能夠知所警惕,勤于覺察,明白心中的欲念,是從哪裏升起,在哪裏停留,這樣,就能夠有所防範。長時間下來,必然能養成離于貪染五欲功德的習性。這樣的習性一旦養成了,那幺,就像擋不住的東流江水,再怎樣也不會流回西方了。

  75.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爲凡夫行,是說一邊。

  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是說二邊。

  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覺,趣于涅槃。

  (中·一六九)(拘樓瘦無诤經)

  ※追求欲樂,是欲貪的表現,不值得鼓勵。苦行,不是解脫的關鍵,追求苦行,與解脫不相呼應,也就沒有意義了。正確的作法,是揚棄欲樂與苦行,處于不執著的正確道路,佛陀稱之爲「中道」。中道,有八個指導規範,也稱爲「八正道」(請參考本《剪輯》第一四九條經文)。

  中道,帶領人們走向光明與智能(成眼成智),自在與覺悟,是人們趣向涅槃的唯一道路。

  76.以依信故,樂于無欲者;以貪利稱譽求供養故,樂于遠離者;以依戒故,樂于無诤者,不應如是觀。

  但欲盡、恚盡、疑盡,是樂于無欲;樂于遠離;樂于無诤;樂于愛盡;樂于受盡;樂心不移動。(中·一二叁)(沙門二十億經)

  ※不是因爲信仰,也不是爲了贏得敬仰,而樂于無欲的。實在是因爲:已經如實地了解了欲貪的禍患,而努力于貪欲的去除,樂于安住無欲的。

  

《阿含經隨身剪輯 七、欲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