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表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人们是没有办法拥有什幺的,即使只是表面的现象,都没办法拥有,更何况,拥有与被
拥有之中,都没有任何实体性的存在呢!
66.当观此欲为从何生?复从何灭?
如来所说:夫去欲者,以不净观除之。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复害他人,起若干灾患之变,于现法中受其苦患,复于后世受苦无量。
是故,当除想念,以无想念,便无欲心,以无欲心,便无乱想。(增·二九一)
※如果能从炽盛的情欲中,稍稍挪出一点注意力,来思考自己的欲念,是从
哪里来的,应当怎样消除,那幺,对情欲的平息,就已经跨出重要的第一步了。
情欲的平息,在外,可以应用「不净观」,尽量将注意力,摆在实际上不
美好的地方,并且,扩大这样的注意力。在内,由于这样的转移注意力,还可以中断内心美丽而不实在的想象与编织。
欲念,主要是起源于想,应当从消除想念下手,来作舒解。
67.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⑴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⑵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
⑶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觉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杂·二五九)
※国王优陀那,对那些跟随佛陀出家不久,就能断除性欲(梵行纯一清净)的年轻比丘,感到很好奇,因而来请教尊者宾头卢。尊者宾头卢,于是就为他说明,在佛陀教团中,断除性欲的三种不同教导方法:
第一:对情欲比较轻的,以带有「假想观」色彩的方法,将年长的,当成母亲;年纪相仿的,当成姐妹;年纪小很多的,当成女儿,来消除欲念。
第二:如果,用这个方法行不通时,再进一步教导他,使用不净观。以不净观的扩大想象,来消除情欲。不净观,也带有「假想观」的应用技巧。
第三:当使用不净观,仍然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时,那幺,就得罩起时时刻刻守护根门的防护网,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如实地处理从六根接收进来的资讯,不要渗入欲贪,去执取那些自己觉得愉悦的林林总总,以避免因此而增加自己的回味与想象。
这就是佛陀教导出家比丘们,消除情欲的三种技巧了。
68.当舍净想,思惟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想;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所以然者,若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蘖鹆,饶诸音响;欲无返复,如彼毒蛇;
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家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
欲无厌患,如饮咸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村;
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
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
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增·四一七)
69.作是观察,解了淫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便能得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增·一二O)
※欲如骨锁,就像狗啃骨头,伤了嘴还止不了饥;欲如肉脔,就像众鸟争食的小肉块,瞬间就没了(《中阿含·二O三·晡多利经》);也像沾在利刀口上的一点点甜蜜,如果想要尝它,就有伤到舌头的危险;又像过于繁茂的果实,让树枝不堪负荷而折断一样。这些比喻,都在告诉我们:淫欲,乐少苦多,多有灾患,会让我们:得、不、偿、失,应当远离。
情调,总是在朦胧中,眯着眼的想象编织里。只要您睁亮眼晴,抽丝剥茧地,想要知道它的真实面貌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平息情欲的有效方法,就是去分析:到底美在哪里呢?我的欲念,又
从何而生呢?
70.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
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杂·一O四)
※五蕴的组合,展现着一个生命,即使是解脱的圣者,在入灭前,也还是展现着五蕴和合的。只不过,不同的是:解脱的圣者,不会执着于五蕴,贪爱着五蕴。带着执着与贪爱的五蕴,这是平常凡夫的五蕴了,经中特别以「五受阴」之,表示了带着杂染的意思。
所以,显然地,五蕴本身,并不是问题之所在。修行人真正应该努力的,是欲贪的「离」,而不是五蕴的「离」。
71.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杂·二五二)
※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贪、镇、疑等染着烦恼,这是因为,其中有了欲爱这根绳子绑着。就像因为有牛轭套着,皮带绑着,才能让黑牛与白牛并肩拉车一样,而不是六根一接触到六尘,就必然要产生染着与烦恼的,否则,就无从修起了。
修行,就是在说服自己,决心做到:离开欲爱这根绳子的系缚与支配。
72.释提桓因白世尊曰:云何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世尊告曰:若闻此空法,解无所有,亦无所着,则得解了一切诸法,如实知之。身所觉知:苦、乐、不苦不乐之法,即于此身观悉无常,皆归于空。彼已观此,已都无所着,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便般涅槃。(增·一五三)
※欲爱,还是执着的一环。解决之道,仍然是在观察周遭,尤其是观察自己的身心「悉皆无常」,体会没有什幺可以拥有的,才能保持不执着。观察,应当以如其事实,不带成见的求真态度(如实知之)。这是修行上,最必要培养与锻练的能力。
73.世尊告曰:摩诃男!汝因一法不灭故,住在家,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摩诃男!有五欲功德,可爱、可念、欢喜,欲相应而使人乐: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是谓现法苦阴。摩诃男!我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为欲所覆,亦不为恶不善法所缠,便得舍乐及无上息。是故,我不因欲退转。(中·一OO)(苦阴经)
※五欲功德,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感受到所喜欢的色、声、香、味、触(触觉),而令人产生欢喜、爱乐的。
为了要满足这样的欲望,人与人之间,便经常发生着数不清的摩擦:从个人、家族、乃至于国家,造成了人生无穷的苦难。只有知道欲的真相,不被欲冲昏了头(不为欲所覆),舍得抛弃五欲之乐,才不会常被烦恼所纠缠,而得到内心最高的宁静(无上息)。
74.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着,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
譬如恒河,长夜流注东方,多众断截,欲令流注西方,宁能得不?(杂·二六七)
※知道五欲所能带来的苦难,对五欲,就应该随时保有一份,像接近火坑般的警觉。这样,才不会被五欲所淹没(覆)。
假如随时能够知所警惕,勤于觉察,明白心中的欲念,是从哪里升起,在哪里停留,这样,就能够有所防范。长时间下来,必然能养成离于贪染五欲功德的习性。这样的习性一旦养成了,那幺,就像挡不住的东流江水,再怎样也不会流回西方了。
75.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
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是说二边。
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觉,趣于涅槃。
(中·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追求欲乐,是欲贪的表现,不值得鼓励。苦行,不是解脱的关键,追求苦行,与解脱不相呼应,也就没有意义了。正确的作法,是扬弃欲乐与苦行,处于不执着的正确道路,佛陀称之为「中道」。中道,有八个指导规范,也称为「八正道」(请参考本《剪辑》第一四九条经文)。
中道,带领人们走向光明与智能(成眼成智),自在与觉悟,是人们趣向涅槃的唯一道路。
76.以依信故,乐于无欲者;以贪利称誉求供养故,乐于远离者;以依戒故,乐于无诤者,不应如是观。
但欲尽、恚尽、疑尽,是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乐心不移动。(中·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不是因为信仰,也不是为了赢得敬仰,而乐于无欲的。实在是因为:已经如实地了解了欲贪的祸患,而努力于贪欲的去除,乐于安住无欲的。
《阿含经随身剪辑 七、欲爱》全文阅读结束。